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协同创新
2019-08-27胡菊华
胡菊华
“协同创新”这一理念源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体现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化、协同性思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协调、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内在因素,如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学校、家庭、社会脱节;大、中、小学各自为战;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分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两张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各领域冷热不均等种种问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就要以协同思维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难题,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补齐短板,形成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和现实生命力。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点领域,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月主持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9年3月又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进行科学指导、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协同创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揭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客观规律,同一时代境遇中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区分不同阶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又要保证各阶段间的螺旋式递进和有效衔接。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其创新发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各要素的协同联动。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是主阵地,建立二者相互合作融通的工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维度。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同创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拓展、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队伍是关键。要树立“大思政观”,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各自工作优势,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四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协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归属和学理支撑,以整体的理念和开放的视野推进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协同,建设多种平台支持推进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协同。五是多学科研究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协同创新不能只局限在单一学科体系内封闭进行,而是要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流互鉴、融合,建立多学科交叉研究新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关涉多主体、多要素、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是立足社会实际的主体多元、立体多维、动态融合的开放系统。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协同创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互支撑、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广泛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自然、文化、体育、科技、国防及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建立家风、校风和社会风气的协同建设机制。二是网络思政与传统思政的协同创新。以新媒体新技术的传播优势,激活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增強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建设,运用大数据等研判分析网络舆情,守好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同治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文化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多元和谐、互动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关照、顺应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审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全新挑战和发展机遇,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需求,探寻创新发展的路向和机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现实作用力,有效化解现实矛盾和冲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