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存在样态研究

2019-08-27蓝晓萍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身体

蓝晓萍

摘  要:“身体”在当代已经处于各种社会学理论张力的中轴之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中的身体问题,从而理解我们特殊的历史连接的复杂性。身体是体育的起点,也是体育的归宿,身体教育与体育同义。本文从身体存在着手,研究学校体育实践中身体的存在样态,探索体育、身体、意义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学校体育  身体  存在样态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a)-0021-02

新世纪以来,身体教育学理论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普遍重视。 然而在体育学术领域特别是在学校体育学术领域,学者们的“身体意识”依然比较淡薄。伴随诸如梅洛·庞蒂、布莱恩·特纳、福柯、布迪厄、埃利亚斯、马塞尔·毛斯等西方身体研究学者的成果在我国学术界的广泛传播,教育学的理论界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理论对于提升教育学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开始了以上述理论为指导的对当代教育现象以及教育学理论的审视、批判、反思与重构。李政涛认为“教育学的思考应从身体开始。”这在对身体的态度上出现了重大转变。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身体意识的觉醒,体育学术研究领域也渐渐开始关注人文社科意义上的“身体”。

1  身体与身体教育

1.1 身体

身体,人的存在样式,也可以说是人存在的本身。郑震在《作为存在的身体》一书中认为以社会本体论的视角为出发点,身体可以说是一个时空性的意义结构,在分析上它区分为另种意义,分别为肉体的意义和世界的意义。人是以身体的方式而存在,而身体则构成了人之生存的内在基础。身体包括了灵魂与肉体,人的皮肤、肌肉、骨骼身体构造与运动组织所说的身体是狭义上的身体,而广义的身体又分为“表面”的和“深层”的,身体的本身是身体的“表面”意思,而“深层”的则包括了身体的感知、身心的发展和其存在的意义。身体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其要伴随了意识才能够体现自身的存在。

身体与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是体育的起点,也是体育的归宿。学生的运动行为及其习惯的养成,与学生的身体观念密切相关,身体是学生运动的前提条件;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看,不同的学校体育实践环节和内容,规约着学生身体发展的不同面向(诸如身体技术、身体意象、身体资本、身体秩序等)。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学校体育研究是理解学生运动时的内心世界,探索体育、身体、意义的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

1.2 身体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其思考应以伴随着意识存在的身体作为起点。对于身体研究这一领域,人们的认识愈加深化,在对身体观上也有所转变,所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对身体教育的研究队伍中来。

身体教育是一个对身体生产、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对身体的技术、身体的意识以及道德践行等。身体教育即为体育,体育包含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以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表面的身体教育,从肉体的角度去看,加强运动技能,强健体魄,保持健康的身躯;深层的身体教育,从身体的感知、意识角度来说,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力,百折不挠,坚强自身。

2  学校体育

体育包括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有职工的、俱乐部的、培训机构、工会组织等。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体育课程,还包括了校内的学生课余体育社团,体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运动的方式、方法,培育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体育的终旨,加强学生体魄,为生活、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学校体育领域,胡科在《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中的身体线索》一文中认为学校是实施身体教化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则是实施身体教化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思想内在蕴涵了社会对于身体的教化预期。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历程,蕴涵了深刻的身体内涵变迁景象,透过身体变迁景象表达的正是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张之沧立足于身体哲学,对学校体育以及身体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比如《身体认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对身体的整体思考》、《论身体教育的迫切性》等一系列的文章,对于身体教育当前在我国的研究是一个突破,也同时对学校体育的研究者思路与视野具有开阔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思辨层面,缺乏实在的材料支撑,也缺乏新方法的应用,因此,研究更多停留在“身体视角”的启蒙阶段。

3  身体存在样态研究

学校体育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跑、跳、投、掷等一系列的基本运动方式,在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它将表面层来看的肉体的运动,变成了学生有意识的人化的身体运动,教授基本动作和运动技术,同时也将学生的某些自然的行为变成了某种特有的行为方式。

3.1 身体表层:肉体的存在状态

体育作为自然的身体与人化的身体之间的桥梁,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础,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独特的运动方法与运动特点。田径项目中,锻炼个体的走、跑、跳跃、投掷,发展学生的四肢速度与力量,提高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技能;球类项目中,增强学生的神经协调、反应力,提升感觉敏锐度,强壮肌肉,使得肌肉爆发用力得以加强;操、舞类項目中,改善学生的身体姿态,塑造较完美的体态,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力,提高个体的气质。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能够发展身体四肢,强壮肌力,提高心肺功能,对身体的各机能得以锻炼与提高,培养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加大学生的身体资本。

3.2 身体深层的存在状态

体育不单单对肉体的锻炼,也是与人的感知、智能、情感、习惯等都有关联的合理科学。从深层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也是对学生意志素质、道德品质和审美的培养。运动锻炼时,对肌耐力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素质,加强学生的意志力,促进个体的人格培养;集体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规范学生的身体秩序;操、舞类的运动加强学生的审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对动作的感知;从学习动作、记忆动作、熟悉动作甚至有的运动项目需要进行创编动作等,都对个体的智力加以锻炼,促进智力的发展;学生身体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度,从而加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情绪。

然而学生个体也存在着各种因素的差异性,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学生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宽容与鼓励,因此学校体育的开展也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完成各项体育运动。

身体是体育的起点,也是体育的归宿,寻求、发现研究学校体育中学生的身体存在,探索学生运动中身体的表层及深层的存在状态,为探索体育、身体、意义的内在关联打下基础,无疑对身体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学锋.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7(4):11-16.

[2] 李传奇,田雨普.新世纪我国身体教育思想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18-122,136.

[3] 吴沛京.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J].体育学刊,2009,16(7):14-17.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