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实施人才效益战略方法的探索
2019-08-27李健
李健
摘要:企业的发展靠人才,尤其是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更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第一财富。近年来,把加强人才建设作为推动企业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竞赛激励等机制,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高技能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专家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人才 团队 五个并重 五种模式
钱矿公司按照集团公司推动大师工作室“出经验、出效益、出成果”的总体要求和“培育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的建设发展目标,坚持高标定位、创新举措,深度拓展优势潜能,有力助推了企业创新发展和员工队伍素质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五个并重,让“三出”要求落到实处
1.坚持技术研发与服务生产并重。把服务生产急需、解决生产疑难作为技术研发的核心,先后解决了大支架装运、耙岩机快速迁移等生产疑难86项,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
2.坚持蓝领塑造与团队培养并重。培养了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张文市、享受政府特贴专家王宝贵、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崔志刚为代表的领军人才,并选拔组建了领军人才第二梯队,创新工作室总数和领军人才总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坚持科技引领与创新联姻并重。鼓励创新团队与公司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联姻,突出发挥了科技引领优势。一年来,联合完成《天车系统遥控改造》等78项攻关课题,综合创效1200余万元。
4.坚持名师带徒与技艺传承并重。在持续推进技能大师带徒传艺的基础上,组织张文市、崔志刚等14位技能大师,提炼总结绝技绝活、经验心得,汇编成册,培训推广,延伸了带徒传艺领域,实现了技能传承的可持续。
5.坚持内外交流与展示塑形并重。由内部培训交流向校企互动、联合施教拓展延伸,先后与能源技术学院专家教授交流研讨6场次。同时,作为高技能人才建设对外展示的窗口,省市各级领导多次检查指导,促进了工作室优势与作用的深度开发。
二、创新五种模式,让培训效应不断放大
1.专线培训。工作室设立井上、下咨询专线,技能大师轮流值班教学,并实施现场授课和“专家会诊”,一年来,技术团队累计“出诊”12次,解决生产急难新问题56件。
2.“一本通”培训。编写了《采掘开机电故障处理手册》、《新工手册》、《煤炭班组建设》等七本管理和技术创新书籍,促进了先进操作技法的薪火传承和管理经验的广泛传播。
3.实训巷道培训。针对开拓作业设备操作人员老化,技术接续断档问题,筹建了开拓巷道实训基地,由技能大师现场授课,边教、边学、边作业,既满足了生产需要,又提升了培训实效。
4.网络自助式培训。开辟“信息网络自助式教学平台”,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了特殊工种、机电故障处理等十三大类模拟演练培训系统,实现了传统教学向启发式、开放式、自助式教学转变。
5.订单式短训。由员工根据自己学习兴趣、学习意愿确立培训课题,提交技能大师排定,先后开办PLC、液压系统等短训班18期,培训员32256人。
三、健全五条路径,让激励调动更加有效
1.定活动。健全组织架构,明确管理责任人,制定技能大师月上站、季总结制度,详细排定学习培训,大师团队立足“实教、实操、实训、实练”,围绕向培训要效益这一原则,让广大员工“干中學、学中干”,不断提高员工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驾驭能力、研讨交流、技术攻关等活动安排,推进大师工作室实效运转。
2.抓项目。为科学规划和引导创新创效工作,组织创新团队签订了21项创新创效项目和申报4项国家专利的实施承诺书,一年来,完成技改项目33项,申报国家专利7项,取得专利4项,累计创效2000余万元。
3.严考核。实施半年度考核和津贴奖励,津贴以1000元为基数,考核成绩作为兑现系数,考核不称职的停发津贴,连续两次考核不称职的取消工作室成员资格。
4.给待遇。对创新成果取得实际经济效益的给予500元以上奖励:获得集团公司以上表彰奖励的给予3000元奖励:获得国家专利成果的给予5000元奖励。对创新成果丰硕的个人、团队在年度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5.重晋升。以构筑“金字塔”式创新工作室集群为目标,确立了从塔底公司级向集团公司、向省级、向煤炭行业,直至塔尖国家级工作室晋升的发展目标。2013年,崔志刚液压创新工作室成功晋升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钱矿公司被集团公司授予“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
近年来,大师工作室作为公司科技创新的引擎、人才培育的平台,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蓝领大军,引领企业攻坚克难、逆势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放大优势、拓展功能,依托这一平台,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操作技能高、生产效率高、安全高效好、装备性能好、定员总量低的“三高两好一低”精英团队队,努力打造开滦安全高效队的新品牌、减人提效工作的新亮点,实现高技能人才建设的新发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