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视角下的瘦西湖文化价值
2019-08-27冯萍
冯萍
【摘 要】中国园林的造景艺术极具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及专业学术研究意义。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到唐朝末期政治中心的转移,数次扬州的繁荣,再到经历多次战乱后,直到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瘦西湖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园林造景及湖上园林景观有文化历史方面的探究及人文历史背景的导向,兼具时代背景,富有人文情怀。瘦西湖本身就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本文着重探讨了瘦西湖景观在历史视角下展现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瘦西湖;文化景观;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26-02
一、见证了农耕社会高峰時期的商业文明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商代社会已经将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活动了。”[1]扬州瘦西湖文化景观遗存,是见证17—18世纪东方农耕经济时代扬州作为一座商业大都市繁荣兴盛的景观杰作,是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罕见的商业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和缩影,是东方传统农耕社会最后的巅峰时期所孕育的灿烂商业文明存留至今的最为重要的见证。扬州在短时间内聚集人力、财力形成如此精美的瘦西湖文化景观集群,见证了清代帝国强盛之时,发达的盐业经济所带来的高度商业文明和盐商资本集团的财富集聚对社会文化振兴和城市建设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集中体现了盐业经济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大关系,体现了这一时期盐业经济和盐商资本集团支撑中国封建集权统治大厦的历史事实。在农耕社会后期,漕运占据主导地位,盐商多次捐输,也给清政府带来了高额国库营收入,为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这成了扬州第三次繁华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得扬州第一次繁华;唐朝安史之乱,乱了长安,兴了扬州,使得扬州第二次繁华)
二、见证了帝王巡游文化传统
瘦西湖的文化景观中绝大部分园林造景是从康乾盛世开始的,尤其是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期间,两次驻足于扬州天宁寺。瘦西湖两岸的建筑景观及园林造景,都是盐商为博得皇帝欢心,而营造出来的山水楼阁,廊轩舫榭。因其乾隆两次水线都是从天宁寺御马头上岸,终点至大明寺拜谒欧苏(欧阳修、苏东坡),所以在1757年改水路沿清二十四景(梅岭春深)河道向左,及至熙春台。这一举措促使盐商更是加快营造两岸的轩榭建筑来博得皇帝开心,同时这也体现了扬州当年漕运的繁荣及雄厚的财力,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瘦西湖景观中的园林、风景、寺院、亭台楼阁以及从城北直通蜀冈的水道,是乾隆皇帝分别于1751、1757、1762、1765、1780和1784年六次南巡,彻底改变扬州城北郊风貌格局的产物,反映了南巡所引发的园林景观建设风潮在乾隆南巡时期达到顶点。瘦西湖景观借鉴了北方皇家园林的手法,莲花桥和白塔的原型均来自北京的北海,春台祝寿景观颇具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是清乾隆年间扬州盐商和官绅为皇帝祝寿之所。瘦西湖园林景观突破了狭隘的私园范围,超越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景观要素组织成连贯的整体,突出体现了瘦西湖景观与帝王南巡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瘦西湖水道沿途绚丽、殷实、富庶的风物,体现了帝王巡游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给政权稳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重大影响,也反射出中国古代帝王陶冶性情、回归自然,对儒家人格修养和内圣外王境界的追求。
三、将中国山水卷轴画的艺术形式、空间布局、审美意境移植到现实
瘦西湖文化景观,在宏观造景方面,依托了扬州城的历代城壕、瘦西湖历史河道及遗存等各个历史景观单元,通过山水、树木、建筑、亭榭、廊道等建筑要素及历史文化功能特征进行区域划分,并将各个分区巧妙地连缀到一起,集中展现从御马头经由西园曲水,转向大虹桥,至四桥烟雨,再到熙春台,最后抵达蜀冈山麓的线性文化景观。“山水既有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又蕴含着无限的‘道,蕴含着宇宙生命的生机。”[2]
园林整体风格以一幅次第展开的水墨山水长卷的形式予以表达,时显时隐,时开时合,时直时曲,恰当而独到地将绘画技法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规律中。全篇景致严格遵循形式美中整齐一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原则,既能从整体上体现瘦西湖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又能彰显四段分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3]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我国湖上园林的造景艺术极具借鉴意义。
四、是南方秀美建筑风格与北方雄伟的景观融合的杰出范例
瘦西湖承载着园主人和康熙、乾隆等特定观赏主体欣赏的主观性情,它是帝王的典型北方情结和园主人的南方视角在布局结构、风韵情趣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中走向统一的物化见证,它是南方文人雅士、盐商士绅对封建帝王的迎合,以及自身审美内涵和欣赏意蕴紧密结合的有形展现。
康熙、乾隆年间,瘦西湖沿线的园林不仅是园主的休闲场所,也是皇帝南巡时“光临御赏”的特定景观,从格局和细节部分都彰显着南北园林最为壮观和华美的一面。朝廷内务府管理皇家园林建造、修缮的机构——奉宸苑,往往极尽所能,学习扬州湖上园林的优点,并将其汇集于一体,在北京西郊创造出集北派皇家园林的“色彩”和气魄以及南方园林的精致和秀美于一身的大型园林景观集群——“三山五园”。从当时的园林景观分布来看,直至乾隆来扬州前,扬州大多数建在城内的建筑住宅区及周边的修禊园尚未发展成为像瘦西湖沿岸一带的别墅式造景建筑园林景观,因此当时急需一股新的风气来颠覆以往的造景园林艺术、更新造景园林手法。此时乾隆的来临和瘦西湖园林的存在,促使清代中叶的扬州盐商争相造园,使得扬州园林的造景兴起,尤其是瘦西湖湖上园林景观群组的体现及到来,给后来园林造景的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及借鉴。
仔细观来,瘦西湖南北景观的成功融合有两点原因:由于扬州地理位置的优势(淮南江北海西头),使整个建筑景观及造景艺术极具“南秀北雄”的特征,从主体建筑五亭桥就可以看出来:上置五亭,飞檐瞻角,体现了南方之秀;下面桥基厚重工稳,基本扎实,体现了北方之雄。除了上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之外,与扬州当地的文人墨客也有联系。[4]从扬派盆景造景就可以体现出来,五湖四海的商人汇集在扬州,带来了家乡的建筑文化和造景园林特色,同扬州当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建筑园林造景格局,再加上当时“扬州八怪”的引领风潮,很快就使园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为扬州八怪等艺术群体提供了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绘画发展史
“扬州八怪”作为清代中叶前后百余年间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画家,他们进取图强,志趣相投,以各自独具的创作个性聚于扬州。当时的扬州城,依河临江,通舟楫之便;拥有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儒商养士风气盛行;官吏崇文,民风颇为雅致。当时的蜀冈瘦西湖整体山水长卷式的景观格局和沿湖千姿百态的园亭盛观,因乾隆皇帝的南下巡游和徽州盐商的组织建设集中形成。其“精美的不止于工匠的精心雕琢,文人的吟咏,文人的情感寄托更给他们增添了一层人文的厚重。”[5]极盛时期的瘦西湖景观格局,成为八怪诸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也成为他们试图表达内心意境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石涛的《淮扬洁秋图》,还是高翔的《扬州即景图》《设色平山堂全景》,均力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所熟知的蜀冈瘦西湖园林文化景观次第展开而又错落有致的美学意境。[6]画作构思平中求奇,笔墨简括精炼,意境幽静清逸。画面上方多留有题跋,借以抒发作者的感慨,增加画面的气氛,也体现出扬州八怪独特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高珊.浅析《诗经》中的农业休闲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8(23) 62-63+65.
[2]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3]王雪薇.本土乡村纪录片叙事创作的批判性分析[J].今传媒,2018,26(07):64-66.
[4]陈丹丹,马晨晨.环境公共事件中大众建构话语权的政治机会结构分析——以“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事件”为例[J].新闻知识,2018(08):31-34.
[5]庄众显.浅析唐诗宋词中楼台“愁”意象的人文情怀[J].汉字文化,2018(09):16-17.
[6]赵阳,乐水.瘦西湖的文化价值——瘦西湖文化研究之四[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6(02):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