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原则”
2019-08-27陈娟
陈娟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什么别的主义,也不是什么别的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从方法论视角来看,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根本性原则、分析理论与关照现实相结合的系统性原则、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兼顾性原则、回眸历史与把握当下相结合的历时性原则、着眼大局与谋划未来相结合的战略性原则,从而全面、科学、立体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原则
一、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兼顾性原则
所谓兼顾性原则,是指在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既要立足国内分析其政治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还要具有世界视野将中国置于世界空间内分析我国的当前位置。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曾指出对各国工人阶级发展现状的把握不仅要基于国内现实,还要放置在世界工人运动的视野下。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也正是坚持了这一原则,才有了“中国处于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等经典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提出了众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造福世界的新举措,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享誉世界的中国方案。由此可见,只有坚持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兼顾性原则,才可能对各个历史时期予以准确说明和表达。
那么,科学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如何才能有效坚持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兼顾性原则呢?笔者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避免“一叶蔽目”只顾一方。兼顾,顾名思义就是要双方都有所涉及。然而,现实中有部分人认为中国的事情只有中国人能解决与外国无关,因此无需考虑国外。殊不知,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之中国,正在昂首阔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还有一部分人过于强调国外情境,而忽视国内现实。这两种情况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必然会厚此薄彼,不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精准把握。其二,坚持以“我”为主,以“外”为辅。立足国内与放眼世界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必然有主与次之分。因此,必须要分清主次,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质。“国内”作为整个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应作为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其三,避免囿于“枝叶”而忽视整体。无论是“国内实际”,还是“国际现状”,皆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各种各样的繁碎事件构成了现如今的国内外现状。在兼顾两者时,要切记,不能从琐碎事实出发,而是要对零碎现象进行把握、总结和提炼,在整体上把握党情、国情、世情,分析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回眸历史与把握当下相结合的历时性原则
所谓历时性原则,是指既要回眸历史分析历史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又要把握当下站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和分析问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包括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历史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运用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客观公正地分析和把握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建设历史和改革历史。既然我们如此重视历史问题,那么,背后的根本动因是什么?答案只能从当代现实中回答。古语云“以史為镜,可以知兴替”,研究历史最终还是归于现实的本位。也就是说,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去考究历史,再来服务现实。因为,现实的问题不是“无中生有”的,总会有一个形成、发展的历史,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就不得不知晓问题的形成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可见,历史、现在、未来本身就具有统一性,三者是时代的发展与统一。道理等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把握亦是如此。需要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进行时代分析,继而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新内涵、新要求,以展望未来。
坚持回眸历史与把握当下相结合的历时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从历史发展来看,要尊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探索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前后“两个30年”都不能否定的论断。换言之,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在制度建设、物质基础保证、思想建设等方面对当今时代的积淀作用,又要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探索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当前时代来看,要正确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是否意味着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然,答案是肯定的。新时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前提的时代,对它的把握和研判,不仅不能脱离这个前提,更要立足于这一前提,展开分析。因此,坚持时代性原则就是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成、发展历史,但并不是说不重视当下。恰恰相反,对于历史的了解是服务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把握,因此又要置身于当前时代背景下开展研究。从未来发展来看,要科学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规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只是指眼下几年的时间,而是具有长期时间指向的,其规划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是党和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着眼大局与谋划未来相结合的战略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的战略性原则,善于从全局的视角、发展的视角、整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于此,笔者认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把握,也需要坚持战略性原则,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握大局和谋划未来。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处,就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大局出发,谋划了党的战略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独立、振兴、共产主义社会等。这恰恰就是一种战略性思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根本宗旨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可见,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是仅仅局限于当前,而未从大局出发展望未来,实际上便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肢解和误读,新时代不仅新在“当前”,更是新在“未来”。从一定程度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时空的统称,故此有必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根基、立足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时代根基、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根基”,用战略的眼光看待新时代。
在着眼大局与谋划未来相结合中,用战略性原则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用战略思维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系统性、时代性思想,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它不仅能够解决和解释当前的现实问题,更是今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科学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用战略的眼光对这一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既要将其作为分析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又要将其作为分析的对象,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思想上的战略预判。其二,用战略眼光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立足于实践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详尽规划,任何一条都关乎未来发展的大局。为此,就需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分析其当前的战略意义和未来的战略价值。其三, 用战略视野审视新的“两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战略最能体现着眼大局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性特征,其背后依托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现实。换言之,对这一战略决策予以说明,深挖其形成背景、原因、过程等就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晓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三大根基[J].前线,2017(09).
[2] 王军旗.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视角[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2):5-14.
[3] 周良发,杨娜,余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评价的原则与思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45-51.
[4] 高兰芳.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和担当力量[J].宁夏党校学报,2019,21(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