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研究
2019-08-27王满张博
王满 张博
摘 要: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联系团员青年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生命线,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至关重要,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好生力军作用。面对新的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的种种问题,文章引入了SWOT分析法分析高校基层团学工作实际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团组织;SWOT分析法;优势;文化堕距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0-0157-02
一、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
(1) 党建带动团建。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直以来和党组织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高校党团组织一直注重党建带动团建、党团共建工作,积极拓展党建带动团建交融平台建设,坚持党的先锋模范以及传、帮、带作用,加强团组织的政治教育,增强了团组织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2) 青年大学习。青年大学习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武装青年的重要途径,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力量以“网红团课”“青春团课”“青年学习社”等创新形式探索新型“向心力”学习闭环[1],满足了当代团员青年对新文化、新思想的迫切需要。
(3)“大思政”工作格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大思政”工作格局顺利搭建的同时为新的时期高校团学工作举旗定向。“大思政”工作格局明确了高校团组织对立德树人的重要定位,作为引领者、整合者、服务者的高校团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2.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结构-行动双重制约。史龙鳞、陈佳俊等人从“结构-行动者”框架视角分析了高校团学工作实际中遭遇的困境[2],发现高校团组织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因为官僚化、机关化等结构问题而无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导致组织功能减弱。
(2)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又称文化失调,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带来的文化层面的错位与缺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在观念、文化层面的失调现象较为明显,这直接影响了高校基层团学工作,部分团员学生表现出诚信缺失、沉迷网络直播、公共性较差、享乐主义、心理问题突出等[3]。
(3)话语权冲突。新时期的高校团员青年置身于全球化话语体系,团员青年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话语结构面临深刻变迁,导致团员青年的话语体系和高校团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4],团员青年倾向于自主化、个性化、创新化话语体系与共青团组织传统的严肃庄重、朴素自然的程式化模式相悖。
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新媒体平台建设。当今高校团学工作的主体已从“90后”变为“95后”甚至“00后”,团学工作的主渠道已成为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形式多样、及时性强,是做好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机载体。
(2)志愿服务的洗礼。高校的团学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旗帜鲜明、组织性强以及高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包括近年来高校团组织助力扶贫攻坚,投入大量精力精准对点帮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教育与洗礼。
(3) 自身供给侧改革。新的形势下,高校共青团面临工作方法、理念以及要求等方面的挑战,高校团组织在积极调整自身组织建设与团员青年需求之间的矛盾,努力提高“供给侧”也就是团学工作的质量、创新性与主动性[5],平衡与“需求侧”包括团员青年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深化改革机遇,凝聚青春合力。
4.威胁(Threats)分析
(1)社会结构变革。随着社会机构的变革,高校共青团的改革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以及高校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导致高校共青团面临着被边缘化处境;思想引领作用被削弱;被事务性工作占据大部分精力;权益维护工作受阻;基层团组织僵化等诸多社会结构变革带来的新型挑战。
(2)形式主义盛行。由于高校团干部队伍多为兼职,流动性强,工作中难以形成持续的合力,且高校团干部队伍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心,往往只对上负责而忽略学生团员的实际情况,工作中“扯旗呐喊”的情况多,形式主义盛行,往往脱离学生团员主体实际情况,服务意识淡薄,团组织的思想引領职能虚化。
二、高校基层团学工作战略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共青团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尊重学生团员的个性化需要的同时注重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的建立,坚守网络阵地,转变话语方式,将传统的价值引领耦合于新型媒介中。
2.注重传统与国际的结合,培育复合型人才
高校团学工作应坚持传统文化育人与培养学生团员国际化思维相结合,注重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团员文化自信,与此同时,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局面,高校基层团学工作应该突破传统与国际的局限,拓宽渠道,注重方式方法,培育复合型人才。
3.运用好新型媒介,树立互联网思维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基层团学工作面临挑战与威胁的同时也为新形势的团学工作的创造性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资讯海量,加以正确的使用可为高校基层团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把用好新媒体平台,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摆在重要位置,领航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津江.更好地推动“青年大学习”行动在校园落地落实[J].中国共青团,2018(10):10-11.
[2]史龙鳞,陈佳俊.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困境研究——基于“结构-行动者”的分析视角[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4):52-58.
[3]方楠.“文化堕距”视角下共青团组织介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9-71.
[4]魏彤儒,张蓓蓓.高校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冲突、困境及破解之道——基于河北省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25-134.
[5]徐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建设浅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S1):17-1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8024);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沉迷网络直播的现状分析及其转化教育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2019rwyb11);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团体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研究”(2019rwyb08);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话语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2019rwzd05)。
作者简介:王满,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团委书记;
通信作者:张博,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