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激昂交错的绿色交响曲

2019-08-27胡丽莉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库布其杭锦旗库布其沙漠

胡丽莉

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自西向东绵延360多公里,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黄河似弓、沙漠如弦,库布其沙漠犹如一条黄龙横卧在黄河南岸。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喻为生命禁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从“不毛之地”到“绿色名片”,库布其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大漠深处奏响了一首激昂交错的绿色交响曲。

绿色梦想——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库布其穷、库布其苦,库布其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电没出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地流传的民谣。那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就在库布其沙漠南缘。提起幼时的风沙天气,村支部书记陈军至今心有余悸:“记忆里小时候到处都是沙子。大风刮一晚上,沙子就把房门堵住了,得跳窗出去。沙子有时甚至把房子埋了,顺着沙丘一路走,能走上房顶。”

官井村曾经有另一个名字——“一苗树壕”,因为以前偌大的村子,只有一棵柳树成活。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一苗树壕”,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市大胆改革,先行先试,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封山育林、封沙育林育草”,到90年代的对综合治理开发沙区山区的项目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再到近十年来的加大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生态补偿、土地流转、生态移民等系列措施……库布其沙漠的综合治理被一届一届党委政府推向新阶段。

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奠定了治沙工程的坚实基础,激发了社会各界巨大的治沙动力,坚定了人们治沙的信心。在村民高林树的带动下,官井村村民纷纷加入包地治沙的行列。如今,官井村全村33萬亩土地,种树19.2万亩,“一苗树”发展到一大片林。一丛丛的沙柳、柠条,牢牢锁住了沙丘。

顶着风沙不回头,盯着绿色加油干,库布其人就像大漠中的骆驼一样坚韧皮实。

登上杭锦旗第一条穿沙公路旁的防火瞭望塔,四下远望,只见公路两侧的沙地,被沙生植物覆盖起来。这条全长115公里的黑色柏油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利剑,直插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

沙海筑路,谈何容易!现已退休的原杭锦旗交通局局长白富华,是当年的筑路人。修路前,他曾带领技术人员进入沙漠勘测设计。“一个月的测绘,足足丢了几十个水壶。为啥?水壶放在测绘过的路线,刚走100多米,就被沙子埋了。”白富华说。

从1997年到1999年,三度寒暑,七次会战,13万杭锦旗人的汗水,凝结成了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柏油路。但如果没有植被压沙护路,一场风就能把路面埋得踪迹全无。种树固沙,势在必行。杭锦旗人在公路两侧扎出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

如今,驾车行驶在这条穿沙公路,昔日的沙障网格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公里宽的绿色植被。老百姓通过修路学会了治沙,一片片绿色沿着公路两侧向沙漠深处铺展。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在最初更像是一场倒逼之旅。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在长期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库布其人探索形成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库布其沙漠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筑起了一道二百多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绿富同兴——让风沙变风景 黄沙变黄金

看大漠落日飞红霞,听满天星斗说情话……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在最美的季节,库布其沙漠景区迎来了旅游旺季。不可否认的是,不断向高端、纵深发展的旅游业已将库布其沙漠转变为一座发掘“美丽经济”的富矿。

在库布其沙漠的景区中,被绿化的区域和沙漠同时共处的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生态种养殖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生态旅游文化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旅游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据银肯塔拉的治沙人——明禾集团董事长李布和介绍,他在这里走出了一条通过在沙漠种植饲草发展养殖业,再让种、养殖业反哺旅游业的新路子。在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游客不仅能够看到沙漠景观,还能够体验治理好的沙漠绿洲,感受人类改变沙漠的传奇,这样的生态旅游在2018年吸引了20 万游客。

披上绿装,只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第一步。绿富同兴,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才是治沙的最终目标。随着库布其沙漠生态的修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库布其,参与治沙造林及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达到80多家,逐步打造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带动沙漠治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多年来,亿利、伊泰、东达等一批企业在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积极开展库布其沙漠治理,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牵头,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库布其治沙闪耀世界的秘诀。”

走进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光伏新村,一排排崭新的青砖瓦房整齐划一,家家户户屋顶上都装设有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熠熠生辉。

呼和木独镇党政办主任余东梅告诉记者,考虑到沿河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杭锦旗政府瞅准了光伏这一“绿色”产业,将光伏小镇作为扶贫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具体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板下种植牧草60亩,配套滴灌设施,新建棚舍4000平方米、活动场6000平方米,上可发电、下可种养。

這些光伏板不仅充分利用沙漠丰富的日照资源发电,而且遮光挡风,减少沙区水分蒸发。周边贫困户通过以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进行入股,本金由电站分期偿还,入股收益年底分红。同时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光伏新村贫困户白玉兵在光伏电站养了不少羊,加上屋顶光伏板每年8000元的收入,生活逐渐滋润起来。“沙漠变绿了,日子变美了,人的精气神也变好了!”白玉兵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沙、扶贫、产业发展,库布其人走出一条三轮联动的绿色发展之路,构筑起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体系,在茫茫沙海里不断书写着绿富同兴的故事。

绿色希望——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 “中国方案”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许多备受荒漠化困扰的土地带来绿色希望。

西藏那曲,跟库布其相距遥远,但有一个共同点:绿树稀缺。

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层厚、氧气稀薄,那曲以前一直没有种活过一棵树。春天种下,冬天就会冻死。2016年11月,亿利集团承担了那曲高寒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目前,500亩实验林越冬情况比较乐观,去年种植的7万多棵树,成活了5万多棵,那曲高原上终于出现了一片林。

库布其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已被引入我国20多个省份、200多个县市,累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张北坝上地区治沙100多万亩。

杭锦旗吉日嘎郎图镇永胜村农民张见林,是一支亿利治沙民工联队的队长。他带着民工联队,不仅在库布其沙漠东奔西跑,而且远赴塔克拉玛干沙漠,参加亿利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合作的治沙、治盐碱科研攻关示范项目。“那里沙地盐碱成分高,水质差,种树难活,让人揪心。”张见林说。

第一年种下的树,只活了一半,大半年的心血和汗水,有一半白扔到沙子里。张见林和队员们不服输,他们仔细观察,渐渐发现把带根的苗子在水里泡过,再种到沙里,成活率能提高到80%。苦心人,天不负。如今,民工联队种下的树,成活率越来越高。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调研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5000万人因居住地荒漠化而被迫迁徙。卓有成效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为中国拿出的一个神奇“药方”。

“库布其沙漠30年的治理是一个奇迹。”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创造共同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沿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帮助更多国家防治荒漠化、以治沙带动致富,世界期待着库布其模式做出更大贡献。

执着坚守、不懈治理,库布其治沙人探索实践出的成功且可持续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在为我国生态建设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亦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 “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库布其杭锦旗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杭锦旗地区辫状河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从姓氏的角度看杭锦旗名称演变
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构造及断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