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2019-08-27于素梅
摘 要:从比较分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及逻辑关系等切入,进而较为全面地阐述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政策、理论与实践依据;探讨基于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内容总体框架以及在各学段的分配思路;提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种修学方式,以确保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旨为后续一体化研究、课标修订、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一体化体育课程;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4-0016-06
Abstract: Starting wit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and 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rriculum contents, textbook content, teaching contents, the author expatiated on the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in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way, probed into the general framework and the ideal for the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learning peri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based on integration, and put forward such two ways of learning as required learning and elective learning, so a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llow-up integra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standard revision,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etc,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urriculum content;textbook content;teaching content
課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和纽带,没有课程内容如同人缺少心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是从幼儿到大学各学段内容的合理分布[1]。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等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各类内容的理解不一、区分不清现象,有的完全混淆。诸多研究也注意到一个共性问题,即体育学科课程内容尤其是教学中呈现出的内容不连贯,甚至内容的难易度倒置,并就此展开了研究[2-8],但不成体系。目前,仍没有大中小(幼)各学段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体系。本研究基于各学段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不同,试图建构一套适宜的、科学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1 课程内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课程内容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概念容易混淆,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就很难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理清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各自特征,了解现实问题,为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助力。
1.1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界定
与课程内容关联度最高的概念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三者的定位不同,决定着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具有本质的区别。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和达成课程目标共同的载体,是各学科向学生传递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等。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是体育课程的枢纽,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总体走向。体育课程内容既是体育课程目标的服务者,受体育课程目标总体方向的影响,也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决定者,什么样的内容决定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例如,足球当作为一项常见运动被列入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这项内容所包含的足球文化、足球知识、足球技战术、足球体能,以及相关的足球运动中的安全防范等都能不同程度的服务于课程对知、能、行、健的目标要求,同时足球又决定着通过足球运动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的能力而非其他专项能力。
课程内容是课程评价指标确立的依据,评价要围绕内容设定指标要素,还要根据内容难度把握评价层级标准的设立。体育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体育课程评价的范围,是要对学段进行体育学习评价,还是对一节课进行评价,或是对学生在某专项运动方面的运动能力评价。
2)教材内容。
教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内容一部分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还有一些教材内容是对体育素材进行教材化处理后,被选定在教材中的并按照一定逻辑排列的、显性的、可教可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体系。教材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一定原则,不仅要考虑内容的可操作性,即能够教与学,还要充分考虑体育教材内容的教育、娱乐以及健康促进价值。不同的内容类别功能与价值指向有所区分。并非所有的体育素材都能转化为教材。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教与学的载体,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核心内容,也是将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后的内容。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内容都应该能走进课堂,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达到传承与教育的目的。但由于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使用相同的教材版本,每个区域、学校的课堂实施教学的内容依然会有所不同。教学化过程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情况对教材中最适合的部分呈现在课堂上。教学内容是那些学校可开的、教师能教的、学生该学与爱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息息相关。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之对应的教学目标难度不一,评价结果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内容自身特点,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富有针对性。
1.2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内涵不同,使用范畴不一,但三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连点。
1)三类内容的一致性。
从概念范畴上看,课程内容范围最大,依次减小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从内涵层级上看,课程内容可以被确定为最上位概念,教材内容处于中间层,教学内容属于下位概念。但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连点——分类体系,即无论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他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分类体系。教材内容的分类体系是依照课程内容再具体化的,教学内容分类体系是依照教材内容划分类别的。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分类方式,层层递进的时候才具有对应性和可选择性。课程内容如果包含知识、技能,教材编写者就会根据知识、技能进行分学段分配内容,进而在体育教学层面也是围绕知识、技能等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工作。
2)三类内容的独立性。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在形式上是可以完全独立的。课程内容多呈现在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指导性文本之中,是课程标准或课程方案的核心内容;教材内容多出现在各类教材之中,包含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是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多出现在各类教学计划之中,包含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各类计划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分配。也就是说,他们分别独立存在于不同的文本之中。又由于三者之间有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
1.3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问题
聚焦分析各类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的内容类型存在的问题略有区分,但共性问题十分突出,即内容的不衔接、不确定和不恰当等。
1)内容不衔接。
衔接与否主要是看上下学段、年级之间内容是否连贯。目前体育课程内容缺乏上下学段打通。例如课程标准修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课程内容未能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到完全的对接[9-10]。高中课标中的蛙泳模块提出的内容标准之一是:“做出水中行走、水中漂浮、踩水和漂浮前行等动作,掌握水中呼吸的方法。”[9]这是对蛙泳零基础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但实际上,基于游泳这项运动的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身体发育特点,有条件的小学或初中完全可以开设该类内容,假如高中课标做了这样的最低要求,义务教育课标中在出现蛙泳项目的时候,就很难安排具体的内容学习。教材中和教学中同样存在上下学段内容不衔接问题。例如,无论是初高中教材,还是大学教材,篮球技术都是从最简单的原地运球开始编写。教学中更是如此,如前滚翻、蹲踞式起跑,大中小学都有学习这些内容的现象。
2)内容不确定。
无论是体育课程层面,还是具体到教学层面,都存在内容不确定现象。在课程层面,例如高中课标在课程内容中针对“球类运动”做了如下表述:“球类运动系列主要包含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择l项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本系列以足球项目为例呈现3个模块计划。”[9]以足球为例列举了3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提出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具体要学习哪些内容,这是否就意味着其他球类项目也按照足球模块所举案例的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不具体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择都难以具体化。尤其是在第八次新课改初期,不少已经教过十年八年体育教师,突然不知道该教什么了,结果曾出现扁担、南瓜、扫把、秧苗、军装等进入课堂的现象。内容的不确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难以形成体育兴趣,更难以掌握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在教学层面,内容不确定问题突出表现在有些过度依赖教师专业性、学校场地器材类型等。作为必修选学的内容可以充分考虑并利用实际条件选择教学内容。但必修必学的内容,都要能够开得起,上得出,学生才能学得到。因此,除了高中要设定必修必学内容之外,义务教育阶段也很有必要设置。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有必要打好体育基础,包含走、跑、跳、投、爬、翻、钻等基本动作的技能,柔韧、协调、平衡等基础的体能。所以,需要有相对确定的内容。
3)内容不恰当。
目前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恰当现象比较突出。所谓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恰当,包含过早专项化、缺乏实践性、过于低龄化等问题。关于过早专项化问题,运动项目动作技能学习存在“窗口期”[11],凡是在“窗口期”之前安排某专项内容动作技能学习的,均可以视为过早专项化,多出现在幼儿阶段。例如某幼儿园,让大班的孩子们学习篮球的“传切配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连“传切配合”是什么都很难理解,更难以学会。关于缺乏实践性问题,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缺少实践性的内容在教学中开展是不适宜的。如体育课上组织学生下象棋、围棋等。尽管这些都属于体育项目,但由于他们共同缺乏实践性,因此,体育实践课安排这些内容不可取。當然,当雨雪天气室外体育无法正常开展又没有室内运动场馆的学校,可以适当在教室内组织这些活动。关于过于低龄化问题,主要是高年级学习低年级的内容。例如,大学生学习前滚翻、高中体育课上安排学生模仿动物爬行,就属于教学内容低龄化问题。因此,无论内容安排是过早专项化、缺乏实践性,还是过于低龄化都是不恰当的。
2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
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并非易事,不仅大家对以前的非衔接性课程具有惯性思维或已经适应,而且,一体化涉及大中小(幼)各个学段。但基于当前体育课程最突出的问题是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因此,要深化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构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十分迫切并富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其中,充分体现上下衔接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更为关键[12]。
2.1 政策依据:充分考虑国家相关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而且,在内容方面还进一步提出:“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13]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文件具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在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技能掌握、体质增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 理论依据:全面把握相关研究成果
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一项创新课程理论体系的研究过程,该体系的建构需要已有研究理论的支撑。关于理论依据,有国家出台的有关课程文本如《课标》,有专家们编写的教材[14-19],还有学者们撰写的有关学术专著与论文等。具体需要对国内外体育《大纲》或《课标》文本[9,10,20-21]中的有关课程内容、各学段多版本教材等进行归类与词云分析,内容呈现的规律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图1是通过对我国1999-2019年体育《大纲》(或《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词云分析的结果。从图1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前后10年相比较而言,都有一定的变化。小学都将游戏作为主要内容,不同是前10年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内容相对较多,后10年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运动内容超过了基本运动的内容,且突出了比赛的形式。初中比赛形式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且都较为重视专项运动内容如篮球、武术等的开展,明显的区别是前10年游戏被作为主要内容,后10年不再注重游戏内容;前10年注重体操、排球、田径、投掷类运动,后10年更注重篮球、武术,而且滑冰、滑雪也作为主要内容,体操类的内容逐渐被淡化。这些内容的变化,或许与冬奥会、体育课安全等有关。高中比赛形式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前10年体操内容较为突出,后10年更加突出了体能。这样的变化或许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有关,体操内容的淡化也可能是受比较棘手的安全问题的影响。课程内容的演变,对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也发现了重大理论问题,并通过深入研究建构了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理论。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是指专项运动的动作技能学习开始的最适宜年龄段。究竟各运动项目从哪些年龄段开始学习最适宜、最科学、最合理,这是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依据,也是建构动作技能类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了“窗口期”在发展上的稳定性、在难度上的递进性和在功能上的叠加性等突出特征。归纳了“窗口期”的内部规律:从功能上,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是满足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而确定的,随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外形上,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呈递进式线性排列,其先后顺序受动作技能本身的难易度影响,呈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从连点上,专项运动功能一致性高低,决定着不同专项运动的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重合度大小[11]。通过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一体化研究团队还初步确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等38个运动项目的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窗口期”理论的提出和确立,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提供了关键性依据。
2.3 实践依据:深度分析课程实施经验
体育课程内容是否在教学中有所呈现,也就说,体育课堂教学选择了哪些内容,有哪些变化规律,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通过对我国14个省24个区县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40所学校实际教学中开展的内容情况进行词云分析,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小学一二年级以跑步、跳绳、基本体操、小球类、游戏等内容为主;三四年级体操、球类教学开始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特别是随着校园足球的开展,足球项目的开展明显呈上升趋势;五六年级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类项目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内容;初一年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达到顶峰;初二年级逐步接近中考,素质练习等内容开始逐步增多;初三年级运动项目教学逐步减少,说明随着体育中考的逐步接近,很多运动专项教学已经逐步淡出体育课堂,这对高中阶段的模块化教学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除了体现上下衔接,还要充分考虑如何规避因中考体育带来的对内容设置的负面影響。
3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架构
一体化体育课程要建构什么样的内容体系,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关,也要充分考虑国情、校情,要满足于国家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
3.1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总体架构
体育课程内容总体上划分为四大部分,即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生命教育类(见图3)。通过体育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动作技能、提高体能,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更不可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该内容框架与以往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将原有的体育知识部分提升为体育文化,因为体育学科要加大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二是用动作技能代替了以往的运动技能,通过分析发现,某类运动(如球类运动)包含很多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技术(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技术细分是各种动作(如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等),即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逐步具体化,学生直接学习的是动作而非运动,因此,学生应该直接掌握的是动作技能。强调动作技能,也更顺应国际趋势,目前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在使用动作技能的概念。三是整个课程内容体系增加了体能部分,而不是仅仅在高中写进课程里。四是生命教育类代替了过去的健康教育类,并将其放在一级分类指标里,与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并列。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还将安全教育从健康教育中独立出来,实际上,安全教育指向生命的保障教育,即通过安全教育使生命更有保障;健康教育指向的是生命的质量教育,即通过健康教育使生命更有质量。总之,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注重了服务于学生发展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提供保障。
3.2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学段分配
首先,提出建立一套完整的从幼儿到大学的K-16课程內容体系。在建设该内容体系过程中,是将4类课程内容按学段和水平段划分以后,再按年级进行分配,即将课程内容从幼儿到大学分配到各个年级中去,要注重每类内容的起点和难度进阶。其次,各项运动的动作技能以螺旋式排列。研究与实践证明,螺旋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再次,筛选出学生爱学、教师能教和学校能开的内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等无论教育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存在差异,课程内容既要考虑能够普及的内容,如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基本动作技能、基础体能等,还要考虑冰雪类、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类等重要但受气候条件与地域限制难以在全国普及的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各学段的体育学习时间有限,区域差异明显,很难将所有内容都分配到各学段、年级之中,面临着内容的取舍问题。因此,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修学方式。否则,即便是编排在课程里,也难以落实到课堂上。
3.3 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的修学方式
尽管从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总体框架上看是分层分类逻辑清晰的,但从内部,即各类内容的细分来看,依然是纷繁复杂多样的。哪些该多学、哪些该少学,哪些该先学,哪些该后学,哪些该精学,哪些该简学,需要基于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设立修学方式。综合分析发现,按照内容类型不同,发挥的功能不同,可以将体育文化类、动作技能类、体能类、生命教育类4类内容总体上从必修必学、必修选学两大类进行细分。之所以包含两大类内容,因为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有些内容需要人人学习、人人掌握,有些内容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学习的条件来选择学习。修学类型的划分,使得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有望得以顺利实施。
体育课程内容建构是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本研究将各学段的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体现出上下学段和年级之间衔接性的同时,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培养角度整体规划内容维度和具体细分方法,并通过设立必修必学、必修选学的两类修学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 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 体育学刊,2019,26(1):9-12.
[2] 张科峰,乐玉忠. 关于我国大中小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J]. 体育师友,2017,40(6):25-27.
[3] 毛振明. 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78-83.
[4] 王崇喜,孙涛. 大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3(3):107-110.
[5] 王洪,肖维华. 大、中、小学体育教材衔接问题的探讨[J]. 体育科研,2006,27(4):88-90.
[6] 唐照华,卢文云,刘骏,等.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115-118.
[7]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 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8] 静石宇. 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9]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0]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 于素梅. 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建构[J]. 体育学刊,2019,26(3):8-13.
[12] 于素梅. 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 体育学刊,2019,26(2):16-20.
[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Z]. 2016.
[14] 耿培新. 体育与健康(高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5] 李艳群,吴键. 体育与健康(10-12年级全一册)[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6] 耿培新. 小学体育教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7] 王占春,耿培新.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8] 毛振明. 体育与健康(7-9年级)[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9] 季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0]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1]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 Grade 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R]. Reston,VA:Autho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