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2019-08-27张淑霞
摘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困生参与意识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与提高。文章结合教师以往的经验,分析探讨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参与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6-007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62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人生观、價值观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科,利用思想品德知识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可有效提高学困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提高学困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困生参与意识的必要性
学困生指的是学习成绩不甚理想,课堂自律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差,道德素质与教育标准存在偏差的学生[2]。学困生普遍对学习活动不太热心,课堂参与度低,在阻碍了自身学习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班级学习氛围。因此,怎样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是诸多教师不懈探索的课题。
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促进学困生自我转化、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困生对数学、英语等难度相对较大的学科普遍不抱太大期望,但对涉及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事件的思想政治课程有很大兴趣。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兴趣爱好,设计能调动学困生参与欲的教学环节,并通过言语鼓励、引导,帮助学困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发现学习乐趣;或是利用相关政治事件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实现学习态度的转变与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困生参与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态度
部分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是不重视,不理睬,放任自流,导致学困生对校园学习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对学困生恨铁不成钢,经常批评、训斥,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习惯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3]。对学困生而言,教师的鼓励、欣赏、表扬是他们深切盼望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能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热情鼓励,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与勇气,让他们获得自信,从而愿意转变。
(二)促进学困生思维认知的转变
较之其他学生,学困生对学习的看法存在一定偏差,认为学习不重要或认为自己学不会,因此没有学习的必要。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学困生的思维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做深入研究,找到学困生在思维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思想品德知识对其进行教育,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有效实现教学目标[4]。同时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出令学困生感兴趣的课堂,通过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逐步引导学困生进入到学习环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转变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萌生参与思想品德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欲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
(三)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当学困生充分发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后,就有了学习的热情与探索的欲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参与意识才会逐步提高。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变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微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丰富课堂内容,以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思维,引导学困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如将微课引进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前导入部分利用微课视频引出疑问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通过集视频、声音、图画、动画、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反应,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能力提升。
总之,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趣化教学内容,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畅.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79.
[2]李楠楠. 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3]杨胜霞.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43.
[4]赵志玺.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合作参与意识[J].才智,2015(32):33.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张淑霞(1980.10— ),女,汉族,甘肃通渭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