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2019-08-27叶慧
叶慧
摘要:我国公民文化己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和意识的影响,公民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认真研究,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突出,公民社会还有待于完善,这就为公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公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城镇化建设不断的不断走向成熟,民主、自由、平等成为公民的诉求,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民文化的推动。
关键词:城镇化;公民文化;建设
1 城镇化与公民文化的关系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不应该常常出现公民政治参与缺位的现象,公民应该积极的参与政治。公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崇尚参与。城镇化与公民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此生彼长的关系。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农民与市民之间己没有明显的身份区别,只是不同职业的划分。而我国的农民不只是一种职业,而且还是一种制度性身份。
2 城镇化进程中公民文化建设的问题
2.1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漠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社会变革的速度与民众观念的转变不协调,民众观念的转变明显滞后于社会变革的速度。“臣民文化”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人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很快的发生转变,公民由于无法直接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所以对政治采取旁观、冷漠的态度。比如选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选单位的工会委员,如果不是上级强行要求参加,能不参加就不参加。民主政治体系如果缺少公民的政治参与,缺少信息输入与意见的反馈,就容易出现政治体系平衡的丧失。
2.2 公民的主体意识淡漠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臣民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要想根除我国公民意识里的依附心理、政治盲从心里是很困难的。这种依附心理和政治盲从心理在本质上是有一致性的,都是一种不积极的政治意识,作为社会独立的主体不应该具有这种意识,他们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失去理性判断能力,对一些明显不公平的违法行为常常保持沉默,将臣民思想的特征凸显出来,一种消极地等待观望状态出现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甚至出现一种臣民的“政治冷漠”,这种“政治冷漠”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使政治腐败现象呈蔓延的趋势,这种现象的政治生活中大众监督乏力导致的。大部分人不能正确判断政治现实,缺乏政治常识,不敢或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不关心公共事务,缺乏政治参与意识。
2.3 公民的民主法制思想缺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漠不关心变为重视,由“人治”逐渐走向“法治”。但是,多年的封建残余思想影响,依赖服从心理不断传承,民众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面对这样的情况,公民无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儿子杀人了,老子怕儿子偿命,老子先吊死了。中国的法律是杀人者偿命。最终父子二人都死了。由此可见,法律意识、法制思想医乏的恶果。
3 完善城镇化进程中公民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创建与公民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公民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公民文化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得到发展。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公民文化存在差异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公民文化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改变,也影响着公民的政治文化的改变,它破除了旧的政治意识,不断促进政治热情、政治安全感和政治自信心,为公民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中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对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公民文化的主体也受到影响。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公民文化的动力和基础,公民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与公民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应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3.2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文化是舶来品,要与中国文化相融,必须结合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一直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民文化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因子,如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和谐,“达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体现了和谐的因素。弟子规中的和谐思想尤其引起国人的重视。因此,公民教育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公民文化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从小就理解弟子规,并按照其行事,养成与人为善,长大后再进行公民教育,养成公民意识,遵法、守法意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进行变革,实现由过去政治动员式的教育向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教育转变,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础。我国需要通过对公民的教育,使公民个体养成独立的政治人格,使之以国家的主人身份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同时具有很高的政治认同感,从而实现国家与个人良性互动。
3.3 加强社区建设,创建社区政治环境
发达国家的公民文化培育了社区居民的共同体精神和参与意识。我国的社区建设虽然较过去有很大改观,但是,社区的民主政治活动较少,社区组织多数以文体活动为主。今后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力度,将社区建设成居民之家,一方面,社区居民将自己的整个生活与社区连接在一起,通过组织各种民间社团、自治性组织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参与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形成一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治理模式,真正做到民治、民享。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扩大社区的公共空间,为居民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区决策提供渠道,逐步使社区的活动向规范化。
4 结论
城镇化转变的不仅仅是居民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转变;它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国家政治民主化过程的必然需求,这需要研究公民文化与城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及研究如何在政治与经济方面能更深更好的融合。公民文化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湘莲.生态文明:当代公民文化建构的重要领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 施雪华.公民政治、公民文化与西方代议制政府[J].晋阳学刊,2009(01).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