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树梅花万首诗

2019-08-27李阳海

课外语文·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命题诗词考查

李阳海

由于材料内容和思维因素的丰富性,提供了多角度分析、命题的客观基础。所以一般而言,一首诗(词)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推敲、剖析来命题。诗歌阅读理解题目的考查一般包括:理解诗歌内容、情感,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表现手法,感悟诗词哲理,迁移,拓展,等等。只有了解了命题的视角,我们在复习时才能一一来应对,也只有这样,在考场上解答诗词阅读理解题时,才不会留下缺憾。

视角一:从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角度来命题

诗歌内容情感的赏析,在诗词欣赏题中常常涉及。从作者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方面进行归类,有以下常见的类型: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赞美、仰慕、激愤、离别、友情、爱情、爱国、思乡、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等。

【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3 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2 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

2.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言志”,诗词必然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而作,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诗词是不存在的。所以阅读鉴赏诗词,一定要在了解诗人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诗词中所蕴藏着的诗人的情感内容。常见的设题形式有: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诗词中阐述了什么哲理;这首诗词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参考答案】(一)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二)1.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2.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视角二:从理解诗歌的形象角度来命题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和主观形象,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物象(事物形象)和景象(景物形象)。在进行形象分析训练时,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诗词的关键所在。

【中考链接】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瀑布

洪源

要下山!要出谷!

一声呐喊,

从云崖上扑下,

哪怕它粉身碎骨!

向往着滔滔江河,

茫茫大海,

思念着展翼的风帆、

击浪的挠橹,

啊,全凭一腔燃烧的信念,

脚下才开辟出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

(选自《中国当代名诗一百首》)

(1)诗歌开头两个“要”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简要分析。

(2)诗歌塑造“瀑布”这一形象,请你谈谈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解析】这是一首写大邑西部大飞水瀑布的抒情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目睹大邑的万千凡尘“龙子”们,艰苦创业,建成容量5000千瓦的水电站,供全县照明和工农业生产用电,便有了随大飞水飞动,悠悠扬扬、潇潇洒洒的一腔诗情。诗人看似在讴歌瀑布,其实在写那些大邑的万千凡尘“龙子”们的創业精神。

【参考答案】(1)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一泻千里的特点。(2)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作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视角三: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命题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他写作技巧等。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其他写作技巧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解析】这是两道典型的表达技巧的鉴赏题。是考查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中,弄清各种表现手法和各种辞格在诗词中的作用。第一题是对考生表现手法的考查。通过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此诗的第二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也可说成是对比反衬,用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来衬托别离之悲。第二题考查的是怎样表达的问题,其中有对人物行为的过程描写,即动作行为的描写,采用多种修辞来描写出诗人的“浓愁”。

【参考答案】(一)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湍急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二)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视角四:从语言鉴赏角度来命题

鉴赏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遣词造句,一般涉及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中考链接】

(一)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夜山居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

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

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田园乐

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

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

童稚不識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解析】这是两道典型的语言鉴赏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鉴赏能力。命题者给出几个运用巧妙的动词,让考生赏析、品评词语的意境和它的奇妙作用。考生要在熟读、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说出词语的语境作用。第一题中的“衔”字,它的本义是“咬住”,这里作者把静态的事物松树赋予动态的事物来写。本来是月亮被古松虬枝的疏影遮住,作者却用一个“衔”(咬),使被描写的对象栩栩如生。

第二题,对“寒”字的理解,一是要结合语境,夏天炎热的天气,“寒”肯定不是寒冷的意思,而高大的青松在夏天则长得郁郁葱葱。二是要学会从已经掌握的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与朱元思书》中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其中的“寒”就是茂盛的意思,给人以阴凉之感。

【参考答案】(一)1.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2.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二)略

【应考策略】

一、强化课内外积累。陆游“功夫在诗外”的精辟见解,不仅是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诗歌鉴赏提出的最高要求。古诗词的积累包括:一是大量诵读、反复吟咏。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咏的重要性,在吟咏之际才可以深深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二是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可谓博大精深。与阅读鉴赏有关的文体知识,一般包括诗词的源流、诗词的格律以及诗词的特点。三是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二、强化题型训练。文化积累往往强调的是“诗外”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具体到对某一首诗歌进行鉴赏时,我们就不能抛开所要鉴赏的诗歌而泛泛地谈“诗外”的“功夫”了。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与鉴赏能力,我们还应注意加强诗歌鉴赏的题型训练。

猜你喜欢

命题诗词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诗词之页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