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而和”寓深意 “共融相生”显智慧

2019-08-27陈培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江苏材料

陈培

【考题回放】

根據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试题评析】

正如2017年和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一样,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以出人意料的“面孔”,像一个无言的夜行者,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过来,成功击碎了很多人的猜想与期待,同时也给考生提供了绽放其写作才华的绚烂舞台。正可谓:不同而和寓深意,共融相生显智慧。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有人认为:一是贴近考生实际,考生拿到选题后很亲切,每人都有话说;二是考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保持自己的个性,酸甜苦辣,五味调和;三是彰显了时代特色……就如今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实际就是文明的对话、文明的碰撞,文明的传承……试题被认为是“最优雅、最语文”。但也有人觉得,江苏高考作文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看不懂了。有人甚至说,在其他省作文开始加大思想建设力度时,江苏卷仍然在吟弄风月,是“带着又酸又犟的腐儒做派”……仁者见仁,不一而足。笔者认为,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主题呈现的“另辟蹊径”。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作文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高考作文题的关键词、主旋律。同时又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天津卷、北京卷、上海卷以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为议题;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则以引导考生思考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光彩为议题;全国Ⅲ卷、全国Ⅰ卷作文则强调对身边生活的理解与洞察;浙江卷的“作家写作”则体现出它的开放视角……而江苏卷则是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颇具人文和思辨色彩。这在全国八套试卷中,彰显了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思考,是万花丛中一点“绿”,与其它各卷作文题相得益彰,也使得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丰富多彩。

其次,材料表述的“出人意外”。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揭开神秘的面纱之后,无疑让江苏各市、区(县)对高考作文研究的人大跌眼镜。高考前,各市、区(县)模拟卷作文大都是江苏2017年和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的翻版。即材料都是以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解读,包含话题、话题解说、话题的立意导向。在进行了无数次规范模拟训练之后,考生们看到2019年的高考作文题,便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真正体会到了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难处,既找不到一个明显的“关键词”,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话题,是“性”还是“味”?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无套路可寻。但事实上,这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平台。

再次,作文写作的“善辩多思”。很显然,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与2017年的“车”为材料的作文和2018年以“语言”为材料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思辨性”。这也要求考生写作中要能对生活进行辩证地思考,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复述,要能从生活现象中参透生活哲理。这也体现了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稳重而新鲜。应该说,2019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是考生所熟悉的材料作文。材料以“水”和“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整个文题借“味”说理,又意“味”深长,启人深思,是一道有“中国味”特色的作文题。正如南师大教授沈国芳所说的那样,好的作文题要在立意上有一定的高度,在解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又要符合学生年龄层面和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似乎体现了这一特点。

最后,作文文体的“多元选择”。在2019年《考纲说明》中已经明确要求学生会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2019年这则高考作文材料紧扣了考纲这一要求,为擅长写作某种文体的学生找到个人写作“切角”,这无疑改变了2017年的高考材料作文的“车”和2018年的高考材料作文“语言”偏重于记叙、抒情的文体导向。除了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文体之外,还可以写成应用文、说明文。既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发现生动的故事,又可以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的事例……丰富多样的文体,为学生的尽显自己的写作特色,提供了舞台空间,这就有望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能佳作纷呈。

当然,历年来,高考作文是倍受社会关注的,作文文题的“众口难调”,对作文文题的见仁见智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作文命题对命题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的,如何烩制出让大部分人满意的一道“菜”,还是要颇费思量的。

笔者以为,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在命题“平和”、“平稳”、“平易”(这一点值得商榷)的前题之下,在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原则之下,保留了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特色,但缺少一点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一以贯之的那种“灵动”,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但缺少“仰望星空”的高度。同时,文题改变了近几年以来作文命题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做法。所以,既然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那所呈现的材料就应该是清晰的(我想这应该是首要要求),这“清晰”自然既包括语言层面的,也涵盖逻辑层面的。命题应该让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应该说是学生熟悉的,但似乎有点不友好、不亲切(或貌似友好、亲切)。这源于我们总是站在“裁判员”的角度上,认为学生应该会、应该能看懂、应该能写得出……

事实上,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学生确实有些“不明就里”,审题时煞费心思,也难以猜透命题者的命题导向。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细读之,前三句话之间总缺少必然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如果说,第一句话是对“物各有性”的解释,那么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就显得唐突了,令人费解。唯有第四句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似乎是对前三句的总结,但这总结又显得不伦不类。也许,命题者的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但事实上,这是套话,也是废话。“如此”、“犹是”、“亦然”指代什么呢?到底想让考生说“物各有性”的个性本质呢,还是“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的本质的难以改变,还是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呢?这便是题目的不清晰所在。

有老师认为,材料的指向很明显,重点在后面,而不是在前面。因为,材料都有它的“基本精神”,要回归到“共融相生”这个主旨上来。当然,我们也明白,题面是在说物,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它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国际环境商业外贸、军事外交……都有着类似的关系。但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虽然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但也给考生带来了思考的纠结、思维的难度。因此,在这语文作文面前,考生们都像初恋的少年,猜不透女孩的心思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则材料的“易”,易在关注了看似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上;这则材料的“难”,难在思维的延伸性和思维的论辩性上。当然,作为“最优雅、最语文”的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也留给了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颇多的思考。

要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写出人人心中有,但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来,就必须在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必须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不仅要着眼于“技”的培養,更要注重“道”的熏陶。要贴近社会现实,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凸显文化底蕴,以“应试”为教学目标、以“背诵”来应对高考,不再是“祖传秘方”;“脸谱作文”必将会被多元表达所替代;作文备考,应在让学生备思维、备眼光上下功夫,而不应只是在备素材、备模式上做文章;不是一味的从典故里找材料,而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让作文走向“自然”——内心的自然——才是作文写作教学的方向。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因此,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必将引导今后的语文的教与学在深入思考和探究上下功夫。

【写作指导】

实际上这是一道包含着话题的材料作文,只是它的话题比较隐蔽而已。这则材料包含了四句话(以句号为界),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命题者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来加以说明,看起来说的是味道,其实中心句是“物各有性”,说的是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本质,“物各有性”是生活常识。水是淡的,正如古人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盐是咸的,为“百味之首”;水和盐的个性就不一样。类似的像老虎易怒,猴子急躁,绵羊温顺……这就是它们的特性。又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连同样的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更何况是迥然不同的物性?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水再多,还是水,水不会因为数量变化而改变本性;盐再多也还是盐,只是咸淡的区别,不可能变成酸味、甜味、苦味……这说明事物的本性是稳定的,不会因为数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志同道合,就属于“加”。“愿景”和“使命”相同的人碰撞在一起,就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共同的人生价值。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此句讲述了五种味道相互调和、相互依存,从而能产生更丰富的“味”。这句是承接前两句话来说的,自然说的不是味道,而是生活中的事物。每一个事物不是孤独存在的,与其他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说明事物之间只有相互融合、彼此吸纳,才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难看出,“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构成对比关系,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不同物之间的“共存”、“调和”,意在提示材料的“内核”:既保留自己个性特点又想到要融入,去融入的时候不要丢掉自己的个性,两方面要融合又兼顾。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不同而和”的境界。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句话由“物”及“事”至“人”,说明了世界上不同的人、事、物都呈现出前三句这样的特点,这句话也给考生暗示了写作导向。可以写物、可以写事,可以写人。当然,也可以将人、事、物交融起来写。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了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材料命题的出发点是谈融合的智慧,即强调人(事、物)的融合。当然,人(事、物)的个性、风格稳定是前提。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个性,只有互相包容、彼此融合,才会构成精彩纷呈的世界。这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写作时,可以只选择某一具体的物来写,重点突出物的特征;比如:梅兰菊竹;文房四宝;花鸟虫鱼……强调做自己;也可以由物写起,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自己的感悟。

文章既然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说明文……那些长于思辨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个体、社会,谈自己对个体价值观的理解认识,既可以观点新颖深刻取胜,又可扬理性思辨之长;而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也可寓思维于形象,借某个物细致描写,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委婉含蓄、巧妙的构思在考场中胜出。可以从追求(保持)个性之美、做自己,保持本色之美、尊重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个性与共性、圆融与变通……的角度来立意……可以选取一个角度生发议论,也可以多角度综合评说。考生在选择好立意角度,可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小到自身生活经历,大到国家、民族发展,层层深入地去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便可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文采的佳作来。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不同而和”来写(而不是众家认为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要能体现出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空泛”、“撒谎”之文。

【佳作展示】

世间有兼美,相容共生辉

● 江苏南通  陈沁怡

锣鼓铿锵,一把折扇,两面红光,三副点翠水钻剔透妆,四对蛮夷器仗旌旗飘。

不难想象,当沈蓉圃颤巍巍举起手中的画笔,细致描摹《同光十三绝》时,一笔一画精雕细琢之下,包含了多少油然而生的敬意,如惊涛骇浪般卷入画像中京剧大师所舞动的鞭帽里。

这份敬意,正源自于京剧的美,一种融合的美感。那种浑然天成的细腻奔放,没有徽剧的风流俗套,没有昆曲的阴柔无力,没有秦腔的粗犷杂乱。然而,它轻柔委婉着徽剧的细腻,缠绵软糯着昆剧的儒雅,高亢激昂着秦腔的坚韧。多样剧种的纷呈百味风姿绰约的融入其中之外,京剧更有着“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兼容美,它将琴棋书画的精华特色融汇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中。彩妆纷呈,色泽明艳,唱念做打,字字铿锵,融汇成描绘生活的有趣灵魂。

滚滚红尘,七分黄土,三分莫高精神;风蚀厚壁,七分颓唐,三分婀娜姿态。

我仿佛看见那位身材单薄的 “敦煌女儿”樊锦诗,她轻抚着剥落的壁画,叹息着,骄傲着。她手持拓板,紧贴壁画,睫毛下那对坚毅的眼睛,炯炯有神的观赏着那份脱俗的美。

那是怎样的一份美呵:神采奕奕的飞天,有刚健的舞步和蹁跹的衣袂;斑斓明艳的呈色,有华夏丰富的和西域的稳重;勾勒有序的笔法,有中华的刚劲和西方的柔媚。那可是一份融合的美,多一份则嫌厚重,少一份则嫌轻浮。需将那每滴好感每一寸精华结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叹为观止。可对于莫高文化,驻足于此还远远不够。在《又见敦煌》的情景剧中,极富创意的人们用现实生活中的弹力带,结合富含历史味道的敦煌壁画,加上现代科技的灯光效应,上演一出扣人心弦的情景剧,而真正打动观众的,不是单一的味蕾,而是融合的奇迹。

翻开楚辞,两三点冀叶峻茂,四五抹自清芳华。辞,没有诗歌的拘束,没有赋文的散漫,它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真味,不浮躁,不刻板。还记得陶渊明手举锄头,高声呼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那上扬的语调,就是诗与赋的融合,一份融合的自然地风味,荡漾在百年来人们的心中。

就好像,是一份旋律,它包含了亚洲的厚重激昂,又不失欧洲的轻快灵动。它包含《黄河大合唱》的热烈吗?是的。它包含《蓝色的多瑙河》的生动吗?当然。它有一种难以令人表达完整的美丽,那是融合的大美。它诠释着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折射出兼容并收的中华气质。

溶盐于水,无痕有味。

冥冥之中,敦煌壁画中走出的歌女,轻解罗裳,挥舞丝绸,以此轻扣我灵魂的味蕾。

【简评】

作者扎实的语文功底、不落俗套的独特的思维、对生活现象的敏锐的观察……在文中一览无余。固然,高考作文材料是写作的触发点、出发点,是写作立意的依据,是让考生带着镣铐起舞。本文作者就戴着这“镣铐”,舞出翩翩之姿。你看,“它轻柔委婉着徽剧的细腻,缠绵软糯着昆剧的儒雅,高亢激昂着秦腔的坚韧”,个性的融合,便“融汇成描绘生活的有趣灵魂”;而“《又见敦煌》的情景剧中”,“不是单一的味蕾,而是融合的奇迹”;“ 敦煌壁画中走出的歌女,轻解罗裳,挥舞丝绸,以此轻扣我灵魂的味蕾”……作者思路开路,不囿于程式,写出具有独特个性、耐人寻味之作,实在令人称道。

遵从本心,笑对他人

● 江苏扬州  徐方芳

昨天是芒种,就在这一天,一个诗性的故事中一个诗性的人做了一件诗性的事,中国文学史上也因此多了一个最诗性的意象——黛玉葬花。

暮春归,初夏至,乱红纷飞、飞絮迷蒙。身姿如弱柳,目光如清露的少女,执花锄、提花囊,低首敛眉,啜泣垂泪,与满园欢笑嬉闹的女孩们格格不入,却有一种孤绝出尘之美,众人如繁花满枝,她恰若一片随风飞扬辗转的花瓣。

“侬今葬花人笑痴”,埋葬落花,多么痴傻的举动,黛玉却做了,花落了,心痛了,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要用我的方式表达对它们的怜惜。这一任性,便成了文学作品中读来满口生香的章节,也成了影视剧中一见惊艳的画面。

黛玉缺点不少,小心眼,爱耍小性子,尖嘴利牙、不留情面。但红楼梦中,红楼梦外,尽是喜欢黛玉的人,越读懂黛玉,对她的喜爱程度就愈深。

黛玉聪慧率真,开心便妙语如珠,不满便调侃揭露,伤心便拂袖而去任情痛哭,吟诗填词便一挥而就洋洋洒洒……爱情面前,她有女孩子的含蓄羞涩,更有别人没有的果敢,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大观园里,还有谁人敢言?

黛玉清高,却不孤僻。至亲的贾母,铁杆粉丝宝玉暂且不表,与黛玉交好者,纵览全书,应是最多的:她与湘云有默契,拌嘴逗笑,月下联诗;她与紫鹃是知音,惺惺相惜,推心置腹;高冷的妙玉,也对她另眼相看,喝体己茶时的嗔怪抢白,夜半續诗时的相谈甚欢,舍黛玉其谁呢?香菱学作诗,放着亲小姑子宝钗不请教,舍近求远请黛玉指点,不是亲近信任之人,一定不会如此。黛玉的对人的热情与坦荡在香菱学诗一事中也可窥见一斑,香菱的幼稚认识,黛玉不鄙弃不取笑,反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诗歌的见地娓娓道来,面对香菱的粗浅习作,她也能逐字逐句褒贬评判,真诚中肯,俨然良师挚友。用一句流行语来评价,黛玉这样的朋友,应该多来几个!

《红楼梦》中,芒种真是个好日子,有黛玉葬花,还有宝钗扑蝶。温婉的宝钗姑娘左右流转,香汗淋漓,尽情释放她的天真烂漫,可一转眼画风变了,忽然之间撞破丫鬟小红的隐私,她灵机一动扯个谎赖到黛玉头上,其实她也不是坏到要栽赃,只是不愿涉及别人的是非,急于置身事外而已。这是她的一向做派——与别人保持距离。宝钗也是律己到苛刻的人,最极端的是她的小姐闺房居然陈设装点全无,“雪洞一般,”让来访的贾母都嫌弃。宝钗恰如她的妙药冷香丸,甜美清芬,却没有温度,偌大一个大观园,知己没有一个,连她钟情的宝玉对她也只有敬重。对自己、对他人,宝钗都是黛玉的反面,比较谁的生命更鲜活明亮,一目了然。

盐入水,融了还是咸的,糖入水,化了还是甜的,水却因它们有了可口可心的滋味。保持本性,相依相容,才是万物共存相生的打开方式,推及到人生,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我们既要遵从本心,也要笑对他人。

【简评】

作者认为“保持本性,相依相容,才是万物共存相生的打开方式”,于是借“小心眼,爱耍小性子,尖嘴利牙、不留情面”的林黛玉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这一主旨。个性鲜明的林黛玉的“任性,便成了文学作品中读来满口生香的章节,也成了影视剧中一见惊艳的画面”。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把林黛玉这一“个性”特征的鲜明的形象,通过描述、对比、抒情、议论……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的面前,既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主旨,又让读者对林黛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让人拍案叫绝。

在不同处撞见南京的灵魂

● 江苏南京  苏王锐文

经历过6000年的江南烟雨,多方文化汇集交融,成就了如今的南京城。

繁华与颓败的碰撞成就了古朴温柔的南京城。南朝谢眺在《入朝曲》里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招递起朱楼。”好一个江南佳丽地,好一个金陵帝王州。连诸葛亮也啧啧称奇“真帝王之宅”的南京,承载着中国的半部历史,有着道不尽的中山龙蟠,说不清的石城虎踞。金陵,建康,石头城,江宁,天京,应天,六朝皆折服于金陵王气而建都于此。然而“金陵王气黯然收”,即便是繁华如南京,也曾践踏于外来列强的铁蹄之下。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是血红色的,日军手握钢枪,肆无忌惮地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三十万生灵绝望而凄苦的惨叫,至今掩埋在南京每一寸土地之下。可以想见,在日军离开的那晚,虫鸣狗吠都沉寂的一片死寂的南京惨淡至极,也颓败至极。然而正是经历过繁华和颓败的大起大落,南京更添一份“惯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大气,更具一份尘埃落定后的历史底蕴。

古典和新潮的交织成就了端庄深沉的南京城。朱自清先生曾在《南京》一文里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不错的,经历过时代更迭的总统府至今坐落在玄武区一片葱绿之中,被无数文人雅客写文称赞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依旧波光粼粼,鸡鸣寺后山的胭脂井仍记得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处的身影……南京城早已沉淀古典大气,又怎抹得去时代的遗痕?但南京,从未放弃紧跟时代的脚步,放眼南京城,霓虹灯遍布,天将黑时才能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华灯初上;高楼林立,置身其中才得以体味何谓真正的万家灯火;极具民俗风味的夫子庙,将民俗与潮流融为一体,引领了新的民俗风尚,使得南京成为了新的旅游热地。南京,古典又新潮的南京,总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让人驻足的力量。

多方文化汇合交融成就了极富有深厚底蕴的南京城。说到南京,南京独有的美食“鸭”文化便不得不提,南京的鸭子可谓是极富盛名,曾有民间传闻,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养成了每天吃一只烤鸭的习惯,有人评论“日食烤鸭一只”让南京城所有的鸭子惊慌失措,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感受到“鸭”文化的繁荣。再到清代,一部让余秋雨評论“慰藉了五百年荒凉的中国文脉”的巨作横空出世——《红楼梦》。曹公的毕生之作《红楼梦》曾多次涉及金陵。由此可见,金陵,是书中贾府众人守着的故土,更是笔者曹公剪不断忘不了的金陵情怀。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背影里所写的那个摇摇晃晃爬上站台的父亲,他的一句“你站在这里不要动,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至今仍回响在多少人的脑海,这至柔至伤的一幕正是以南京浦口火车站为背景而写下的。文化,在南京交融。

是繁华与颓败的碰撞,是古典与新潮的交织,是多方文化的融合,才最终成就了温柔大气,端庄深沉,极富有底蕴的金陵王城。

君子之义

● 江苏南通  李若旋

鸟自鸣,树葳蕤,万物相生。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世界这幅作品的绚烂一笔。每个生命的调和共存,相生包容,便是一曲高山流水。他们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带来了音律,也带来了美妙。

不久前刚看完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绿皮书》。剧末那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令人心暖,这部电影盛着满满的温情,渗入骨髓,调和心中郁郁不平之气。

难以想象,开头工作在黑暗压抑、充斥卑鄙丑陋的酒吧并严重种族歧视的Tony,竟会与作为上层阶级生活的黑人Sherry博士在一个月的交往中收获友情。谁都想不到,两座相隔甚远,本应是毫不相干的孤岛,会在某一天出现神奇的交集,共存相生。而执迷不悟的旁人依旧在迷茫的边缘徘徊,他们尊敬舞台上的音乐家Sherry博士,却唾弃舞台下拥有黑色皮肤的“黑鬼”Sherry。

然而,毫无疑问,是博士的高修养征服了这个傲娇的意大利人。在他们各自所长之处调和共存,果不其然,他们是天生一对的好组合。在Tony的帮助下,Sherry博士学会了站起来维护黑人的权利;而在博士的帮助下,这位意大利先生学会了如何向妻子叙说自己满腔爱意。

“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海明威的这句正是我在看完电影《绿皮书》后的最大感慨。

正像日与月在东西天际共存,热与冷于一体调和一样,白种人也可以与有色人种相生相存。

犹记某次偶入东大街,迷失于狭窄小道中,我亦迷失于这古朴宁静却又坐落在现代喧嚣之中的胡同。晨曦惊扰了陌上杜鹃,鸟鸣犬吠陪伴着东大街的人们行走,偶有的收音机声响打破了黎明的沉寂,却又隔离了繁华。东大街就似那遗世独立,即将羽化成仙的翩翩公子,又如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道家人。他在不协调中调和,在触及共存中一致。

我沉醉于其中,端详坑坑洼洼的青砖瓦黛,又触摸簇新的红漆木柱。两者自然是来自不同年代,经历过不同风雨,也拥有不同的阅历。但此时此刻,在晨曦的微光下两者却又不同寻常的协调,它们好像悄悄达成了共识,互相包容着,调和着,亦在共存相生着。

万物相生又共存,万物协调亦包容。每个生命的结合都是一曲高山流水,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 ,我却认为“不同而和”也别有韵味。

当今世界,需要的便是这一份不同而和的力量。

【简评】

极淡的水加上“水”还是水,有味的盐加上“盐”还是盐。但水、盐相加,便会“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相陈”。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抓住这一点,阐述“每个生命的调和共存,相生包容,便是一曲高山流水。他们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带来了音律,也带来了美妙”这一道理。作者以音乐家Sherry博士和拥有黑色皮肤的“黑鬼”Sherry为例,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东大街“在晨曦的微光下两者却又不同寻常的协调”又将论述向深层次引入。文章自然流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江苏材料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水韵江苏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可爱的小瓢虫
图说江苏制造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