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2019-08-27吴海超

文学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很重要的位置。除了关注点在于我国的文学选文篇目中,还不应该忽视挖掘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学习意义。本文从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依据和意义入手,以朱生豪所译的《哈姆雷特》为例,分析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提出了教学策略,开拓做好这一教育教学、文化传承的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汉语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语文教学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中,除了关注点在于我国的文学选文篇目中,还不应该忽视挖掘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篇目中,有17篇外国文学选文,这些选文多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传达正面价值观的内容。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对比,语言对比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

  一.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依据和意义

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元的社会发展中,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树立正确的思想,使得学生乐观积极地成长。

1.全球化冲击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加快,贸易来往的增多,我国和世界的接触范围日益加大,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免受到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其文化特征和我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国家将其文化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国的青少年群体热爱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其热爱程度超过了我国的某些传统节日。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将会相互影响,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受到了制约。所以,重视在外国文学选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自觉加强学习理解并进行传承和发扬。

2.对比中产生文化自信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是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为了正确进行精神导向,使我国的发展可以更加自信,更加持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2]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在教育中多角度、多方面、有效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这给具体的教育提出了有效的依据,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保护宣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魅力,以此为荣并自觉地信奉这样的文化。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信息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置身与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影响中,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众多繁杂的信息在传播,其中不乏低劣信息的成分。高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其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核心支撑,对一些负面之事判断力不够,容易被一些负面信息影响,朝不良的方向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蕴涵许多优良精神品质,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挖掘,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面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甄选正确的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乐观地成长。

  二.《哈姆雷特》中的汉语表达特色与中华传统文化认同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而外国文学选文,除了文化对比凸显文化特色的意义外,主要在于汉语翻译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传递。本文拟以人教版语文必修四中,朱生豪所译的《哈姆雷特》中的汉语表达为例,以此挖掘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1.押韵、四字结构与“中和”精神。中国语言文化积淀深厚,除了具有交际上的交流功能,还承载了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比如押韵、对句具有和谐、悦耳的韵律感,也是我国“中和”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生豪曾说“余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3]其翻译既忠于传达原作,又注重用中文的表达特征,通过押韵、对句等使之具有和谐悦耳的效果,如剧中小丑甲唱的歌:

小丑甲 (唱)

谁料如今岁月潜移,

老景催人急于星火,

两腿挺直,一命归西,

世上原来不曾有我。(掷起一骷髅。)[4]

该译文采用了隔行押韵的双韵形式,韻脚为:“移”和“西”,“火”和“我”分别对应押韵,每句八字齐整,读来朗朗动听。

而剧中伶王的唱词,一韵到底,韵脚分别为:愿、散、伤、常、端、欢、天、迁。读起来具有悦耳和谐的美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朱生豪在翻译中常用对句,如:“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5]这样的对句结构除了能并列陈述,还加强了语气。

古汉语中的韵律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和”的一个体现,我国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关系和谐。朱生豪能够深入理解莎剧,翻译时有意识地讲究韵律的和谐,使用押韵、对句等形式,使读者在阅读时,融入他国故事情节以及我国语言特点的双重体验里,产生一种亲切及愉悦感,并让读者不断回味我国语言的美妙之处并深刻感知中华传统文化。

2.俗语、口语化的表达与“朴质”精神。朱生豪译本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选取了不少俗语,以及口语化的表达,能让读者很快进入文本,感受剧中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命运走向。

“结果倒卤莽对了,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如果我不去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岂不是该受天谴吗?”[6]“孟浪”、“蟊贼”都是我国俗语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很快理解人物的感情。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7]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除了忠于原著,还用口语化的表达直接来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汉语口语表达,能够生动刻画人物,既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又朴质明快,将中华文化中的朴质精神表现得丰富生动。

3.语言的典雅、散文化与“求雅”精神。粗俗语是莎剧的一大特色,但我国儒家的道德准则为不可直接谈及欲望,所以,朱生豪对原著中直言“性”的语句进行了规避。

奥菲利娅:不,殿下。

哈姆雷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雷特: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雷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8]

王子与奥菲利娅的对话,特别是王子的话语有不少关于“性”的暗示,受我国道德观的影响,朱生豪有意识地进行回避,委婉地翻译出来。

此外,朱版译文还运用了诗化散文的语句,使得译文内容典雅别致。“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9]短短一句话大量运用形容词并使用修辞手法,在选字和用词上追求典雅和优美,使之如同散文一样优美动听。朱生豪的译文回避了粗鄙的字眼,倾向使用散文化的词句,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雅”,这是一种更为“正”的美,具有了道德观的判断。

朱生豪说过他将莎剧的翻译当成一件民族大事,因此,他在译本中极尽发挥汉语丰富的内涵。那么,如在教学中融入译者的生活背景以及民族气节,必将会引起学生产生领略中国人的智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在高中语文外國文学选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

如何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语文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1.阅读感受、品味优美。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外国文学选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尝试与文本作者、译者进行对话,与之产生深入的心灵交流。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差异,从译本的语言入手联系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通过文字来感知我国语言的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品味译文中的独到之处,并感受其中所传递的文化韵味,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传统文化教育。

2.文化对比、语言赏析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不同国别文本的比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其区别所在。比如:在上课时,可以通过不同国别的同类精神进行比较,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哈姆雷特的复仇是为了主体意识的实现,注重个人的感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强调集体意识,注重和谐和内部凝聚力。此外,不同国别的语言赏析对比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关于“性”的表达,西方人用词直白,中国人用词委婉,这都是和文化相关联的。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发地挖掘其文化的不同,逐渐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3.在教学中注意文化的包容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即使是外国文学选文的教学,也要进行文化渗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教师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包容他国的不同文化习俗,并给予充分的尊重。此外,应该在语文本体教学的前提下融入经典文化学习的渗透,而不能过于大肆地灌输而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前一件重要之事,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多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多种方式融文化教学于语文本体教学中,才能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传承与传播中华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8/c_1121820800.htm2018.9.20.9am

[3][4][5][6][7][8][9]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介绍:吴海超,琼台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进行欧美文学研究、语文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