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认知行为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
2019-08-27齐欣欣朱海宏马伟伟
齐欣欣,朱海宏,马伟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起源于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肿瘤性疾病,该病常见于儿童,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临床多采用放疗或加强治疗的方式。由于身体痛苦、疾病负担等多种因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等负性情绪,持续恶化病情发展[1]。如今国内多采用一对一或健康宣教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恶性肿瘤,但该干预方式无法使多数患者获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团体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CBGT)具有高度结构化、同质化、针对性、目的性等特点,如今已被运用到多种慢性疾病中,并取得满意效果[2-3]。本研究旨在探讨CBGT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患者负性心理、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以下标准的80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4];每日离床活动时间≥2 h;预计生存期≥1 a;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审批并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抑郁、焦虑病史;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病史;精神病史;胃肠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化疗前具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自身免疫疾病及全身疾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0~48(36.31±6.49)岁;危险度分级:标危15例,中危20例,高危5例;免疫分型:B前体细胞性26例,T淋巴细胞性14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0~49(37.88±5.76)岁;危险度分级:标危13例,中危23例,高危4例;免疫分型:B前体细胞性23例,T淋巴细胞性1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加强营养、防治感染、预防高尿酸血症等常规护理,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病房清洁。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CBGT,两组均干预护理6周。CBGT干预方法:①建立团体关系:组织病友间成立病患小组,成员间相互自我介绍,建立良好关系。②健康宣教:采用发放健康手册、开展讲座、视频讲解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其了解掌握ALL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邀请血液科专家讲解负性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鼓励每一位小组成员,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理解和支持团体氛围。③情绪评估:采用相应情绪量表初步评估小组成员的心理状态,并鼓励团体成员主动表达患病后的感受,引导小组成员参与讨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④团体沟通交流:鼓励团体成员畅想未来,并相互交流如何热爱生命,采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不良事件,帮助其以新的认知理念适应生活。⑤放松训练:团体成员在医师引导下进行肌肉渐进式放松、腹式呼吸放松的训练,帮助其放松身心,利于负性情绪的宣泄。⑥告别团体:指引成员回顾患病后自身身体症状及情绪变化,并鼓励其主动分享参加团体治疗后的感受及成长,并在感知中获得成长,处理好离别心态,鼓励其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社会中,以寻求更多帮助。
1.3 观察指标①采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5]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该量表采用0~6分计分法,抑郁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测评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该量表分为躯体性焦虑因子和精神性焦虑因子,采用0~4分计分法,焦虑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②比较两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干预前两组的MADRS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MADRS及HAMA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MADRS及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分
注:MADRS: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2.2 两组胃肠道症状比较观察组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0%)(χ2=5.230,P=0.022),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道症状比较(n=40) 例(%)
3 讨论
化疗方案虽然是ALL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案,但其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易引发骨髓抑制、消化道黏膜受损等不良反应,长期治疗会对消化道产生负性影响,另一方面,患者在长期疾病状态及化疗过程中极易产生抑郁、不安、焦虑等消极心理。既往相关研究[6]证实情绪能够作用于身心,不良情绪能够影响机体健康,而情绪的改善能够缓解躯体痛苦,机体症状的缓解亦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病情及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针对ALL治疗期患者予以合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CBG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疗法,是指在团体情境下结合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以改善患者消极情绪、思维及不良潜意识。该护理模式重视认知活动在心理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各种认知矫正技术、行为治疗技术在疗程中的实施。其关注患者的认知问题,在矫正认知问题的过程中教授理性知识,同时还可通过多种训练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行为以及认知障碍[7]。团体小组的组成则可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沟通交流环境,团体的温暖能够帮助患者克服孤独、无助等恐惧心理。患者之间共同面对疾病,利于提高面对疾病的信心。若患者发现与自身问题相似的病患时,便能够产生斗争的动力。CBGT主要针对患者的非功能性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外在事物的态度、观点来调节自身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MADRS及HAMA评分改善幅度更加明显,说明CBGT能够显著调节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患者的不良行为、错误认知能够在认知行为干预下得以纠正,顾虑及担忧得以消除,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因此增强。另外,团体干预不同于单纯的心理干预,团体成员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共同改善生活方式;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亦能够克服自身对疾病的恐惧。此种良好、温暖氛围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相关。不良情绪可引起恶心、呕吐而直接影响患者化疗效果,而情绪的改善则利于机体的康复,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研究报道[8-9]心理干预能够改善肿瘤患者恶心、呕吐、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而情绪的改善利于躯体症状的缓解[10],进一步佐证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CBGT运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