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李树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2019-08-26牛滢赵倩游双红方波
牛滢 赵倩 游双红 方波
摘 要 简述李树主要害虫食心虫、蚜虫、红蜘蛛的为害特性。重点综述了李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包括:农业防治(改善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性誘剂诱杀、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植物次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应用、天敌资源的应用)和化学防治。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害虫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更多的防治方法研究并实施推广。
关键词 李;害虫;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9.006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蔷薇科李属植物,落叶乔木。其果实于7—8月间成熟,饱满圆润,口味甘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具有促进消化、清肝利水、降压镇咳、美容养颜的功效,是深受人们喜欢的水果之一[1]。李树在我国有超过3 000年的栽培历史,栽培区域分布广,除青藏高原以外,海拔100~3 300 m的所有地区基本都有。近年来,我国李树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2016年达到190万公顷,产量高达649万吨,行业销售市场规模约361.2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12.03%,居世界首位。重庆、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李树产业,总面积超过20万公顷,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李树的整个生长期间,虫害的发生是影响其果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若管理不善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合理应用害虫综合治理对整个李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李树几种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李树主要害虫
1.1 食心虫
食心虫属于鳞翅目害虫,以钻蛀为害果实为主,部分种类还可以为害新梢和嫩芽,是当前果树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李树的食心虫主要有李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
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又名李子食心虫、李小蠹蛾,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各地。寄主有李、杏、桃等多种植物,其中以李受害最重。以幼虫蛀果,有的果园虫果率高达80%~90%,造成增产不增收[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也属鳞翅目卷蛾科,又称梨小蛀果蛾、东方蛀果蛾,简称“梨小”,是桃、李、杏、樱桃、苹果、梨等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3],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发生广泛,我国除西藏外的各个果树产地均有发生。其幼虫在果树的不同发育期为害枝梢和果实,可严重影响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1.2 蚜虫
为害李树的蚜虫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桃蚜、桃粉蚜、李短尾蚜,主要为害李树新叶。受害严重的叶片呈现卷曲状,影响其光合作用,导致脱落,最终影响花芽的形成及产量,同时显著减弱树势。蚜虫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卵在果树的芽腋、枝皮裂缝、小枝杈等处越冬[4]。
1.3 红蜘蛛
为害李树的红蜘蛛主要为山楂红蜘蛛,吸食叶片及新芽的汁液,导致新芽不能继续萌发,叶片被严重吸食后变为焦黄然后脱落。严重受害的李树,当年的果树产量会降低,而且当年的花芽形成和下一年的产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5]。
2 李树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
害虫的防控不能局限于一种防治措施,单一的防治措施会导致害虫较早产生抗性;同时,不能只以杀死害虫为主要目的,主要害虫的灭绝可能会导致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所以采用把害虫的为害控制在影响其作物经济阈值以下的综合防治才是正道。李树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
2.1 农业防治
2.1.1 改善种植结构
食心虫具有寄主转移的习性,如梨小食心虫初期幼虫主要为害桃李等核果类果树的新梢,后期幼虫则主要为害梨等仁果类果树的果实。所以,建园时应尽量避免多树种混栽或近距离种植,以杜绝食心虫在寄主间转移,从而减轻防治压力[6];如李树附近应尽量避免近距离种植桃树和梨树等食心虫寄主果树。同时,果园树木行间或附近要避免栽植桃蚜、桃粉蚜等蚜虫的宿主植物,如蔬菜、马铃薯等;及时清除果园中的杂草,也可有效减少蚜虫的寄生。可适当种植一些绿肥作物如苜蓿等,不仅有利于土壤还为果园天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天敌对于害虫的防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7]。
2.1.2 加强田间管理
结合冬剪,彻底剪除李树的病虫枝,剪下的枝干需集中销毁,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及时刮除树干粗皮、翘皮,能有效减少害虫越冬数量和蚜虫虫卵数量。早春进行翻土,也可毁坏害虫的越冬场所,或将越冬害虫翻于地表,被风吹干或被鸟啄食,也能有效减少害虫的发生基数。幼果生长期间,配合夏剪,摘除病果和剪除被蚜虫为害的新梢[8]。增施有机肥,合理加施化学肥料,适当灌水,能促进树势旺盛,有效抵抗害虫的为害。李树不耐涝,在雨季必须注意及时排水[8]。
2.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用糖醋酒液(由糖、醋、水按0.5∶1.0∶10.0的比例,另加入少量白酒配制而成)制成水碗或水盆诱捕器,挂于树上,可诱杀李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的成虫,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虫源[8]。某些害虫如李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的成虫,对黑光灯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可在果园内悬挂黑光灯进行诱杀。范仁俊等利用梨小食心虫对特定波长光波的趋性,在梨园中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梨小食心虫[6]。利用害虫在树干上产卵或越冬的习性,秋季在李树树干上捆稻草或缠草绳,冬季解下烧掉,也可适当防治梨小食心虫幼虫、山楂红蜘蛛雌成虫等害虫[8]。
2.3 生物防治
2.3.1 性诱剂诱杀
利用性诱剂可以监测食心虫高峰和世代发生的种群数量,从而进行预测预报;还可以大量诱杀雄成虫,达到降低果园虫口密度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经济、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防治方法[9-11]。屈振刚等发现需按照地势和果树密度放置诱捕器,一般间隔20~25 m放置1个,丘陵山地或果树密度大的果园放置应密一些;反之,洼地或果树密度较小的果园间隔可放置疏一些[12]。另外,性诱剂的诱捕效果和其孔径大小、颜色、材质和诱杀液有关。研究表明,“8孔+0.5%洗衣粉液+黑色塑料瓶”诱捕器(孔总面积为60 cm2,直径3 cm)的杀虫效果最好[13]。
2.3.2 性信息素迷向防治
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是利用性信息素致使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能力,从而大大降低雄雌虫的交配概率,最终导致下一代虫口密度显著性降低,达到防治目的。我国对于桃园或梨园中使用迷向防治技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较多。冯明祥等在桃园中应用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激素实施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结果表明,第1代成虫的迷向率高达95%以上,迷向区的蛀梢率比对照区减少80%以上,第3代幼蟲迷向区蛀梢率比对照区减少74.4%,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14]。2010年,在山东省莱阳市的桃园和梨园对梨小食心虫进行的迷向防治研究表明,施用迷向信息素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显著性低于对照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在桃园中为40.34%~73.57%,在梨园中为54.24%~92.38%[15]。近年来,在上海、江苏、大连等地的桃园中使用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16-18]。但单纯的迷向防治达不到最终防治效果要求,需配合传统防治方法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19]。
2.3.3 植物次生物的应用
植物次生物是由害虫的寄主植物挥发出的,影响其寄主昆虫的生理和行为的化学信息物质。应用植物次生物制成植物源农药、趋避剂、引诱剂等是我国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对植物次生物应用于桃蚜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均有研究,为未来植物源产品的实用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植物次生物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较少。陆鹏飞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梨小食心虫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进展[20],其中包括寄主植物次生物的鉴定和筛选,筛选出了五组分混合物,并在田间进行了诱蛾实验;Lu等以梨树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6个不同的梨树品种中筛选出2个对梨小食心虫雌雄虫均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源引诱混合物,揭示这些化学信息物质可能参与了梨小食心虫的交配觅偶行为[21],为植物源引诱剂和趋避剂的研发提供了科学基础。植物次生物防治桃蚜的研究表明,有大量不同种类的次生物对桃蚜均有显著的毒力和趋避效果。如川椒和苦地丁的提取物对桃蚜有较高的杀虫活性,用药48 h后,校正死亡率高达83%以上[22];王汉海研究发现,臭椿叶提取物对桃蚜的LC50为13.26 mg·mL-1,处理浓度为40 mg·mL-1时,桃蚜的死亡率高达91.94%[23];苍耳、白蝴蝶、苦豆子和乌头生物碱提取物均对桃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4-25]。
2.3.4 病原微生物的应用
病原菌具有对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对天敌无害、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在国内普遍研究的病原菌包括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Bt)等。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枇杷园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孵化期和第1代脱果期使用白僵菌和对硫磺胶露混合液各喷洒地面2次,对梨小食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6]。应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梨小食心虫,对成虫和幼虫都有较好的触杀效果,蛀果率也大大降低,与化学防治效果基本一致,但要注意施药时间及其与农药的互作[27-29]。韩志慧等发现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梨小食心虫的卵和蛹有较高的致病力,LC50分别为6.10×106孢子/mL和1.15×106孢子/mL,可作为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潜在菌株[30]。研究表明,白僵菌在特定温度下对桃蚜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其毒力效果与白僵菌菌株种类相关[31-32]。其他的病原菌包括绿僵菌、蜡蚧轮枝菌及玫烟色棒束孢等对桃蚜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33-36]。华光霉素(唐德轮枝链霉菌经发酵提炼而得)对红蜘蛛有显著的防治效果[8]。
2.3.5 天敌资源的应用
利用天敌有效灭杀田间主要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天敌资源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研究展开。在国内,采用寄生性天敌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较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陆续有利用赤眼蜂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和报道。有研究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桃混栽园的梨小食心虫,其卵寄生率高达82%~89%,桃梢和果实被害率均低于对照,综合来看,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化学防治[37-39]。李唐等在山西田间释放赤眼蜂优势蜂种防治梨小食心虫,发现赤眼蜂防治与性诱剂或生物农药防治联合使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40]。徐丽君等将松毛虫赤眼蜂和性诱捕器结合,辅以化学农药,可以显著控制梨小食心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41]。目前,国内对应用寄生性天敌防治桃蚜的报道不多,通常应用捕食性天敌来防治桃蚜,其中,发现异色瓢虫(Hormonia axyidis)对桃蚜有显著的捕食作用,江文娟等研究发现,异色瓢虫在释放后 24 h、48 h、72 h对桃蚜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251.89头、294.12头、490.20头[42]。异色瓢虫不仅捕食率高而且捕食速度快,张安盛等研究表明,异色瓢虫4龄幼虫及成虫可以快速捕食桃蚜,其捕食1头桃蚜所需时间仅为2.8 min和21.9 min[43]。另外,其他研究发现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e)、菜小脉剑蜂(Diaeretiella rapea)、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等对桃蚜均有强大的捕食能力,具有广泛使用的潜力[44-47]。
2.4 化学防治
施用敌马粉剂、米乐尔颗粒剂、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可有效防治李小食心虫对李树的为害。在对梨小食心虫化学专剂研发方面,研制改良出了5%甲氨基阿维菌素甲酸盐水分散粒剂等8个制剂配方,均有显著的毒性低、对食心虫活性高的特点[48-49]。姜军侠等发现,高效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与螺虫乙酯1∶2混配对梨小食心虫卵的触杀效果较好[50]。高越等在五种杀虫剂对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梨小食心虫第三代发生前期,4%高氯甲维盐微乳剂40 mg·kg-1(1 000~1 500倍液)有显著防治效果,并对环境友好[51]。李树发芽时期,在树干距离地面20 cm处,刮除1圈翘皮,然后将内吸作用的杀虫剂如氧化乐果、蚍虫啉、久效磷等,涂在刮皮处,再用塑料薄膜包扎,可有效防治蚜虫[8]。
3 展望
1)随着绿色防治理念的深入,李树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应以生物防治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用药,并辅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2)在生物防治的研究应用方面,植物次生物的应用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其对害虫显著的引诱能力和有效的活性成为新型植物源农药、趋避剂、引诱剂的研发基础,但目前应用还不广,具有良好的研究开发前景。
3)目前应用于防治虫害的病原微生物仅有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而且在国内的应用程度较低,但相信随着国内社会对农药污染、害虫抗药性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会有更多的病原微生物被发现并应用于李树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中。
4)性信息素主要应用于监测、诱杀和迷向技术三个方面,近年来,迷向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桃园和梨园,对梨小食心虫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但在李园中的防治研究较少,并且迷向技术普遍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在果园中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实践,这也是未来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
5)化学防治方面,应掌握最佳的喷药时期,如防治鳞翅目的食心虫,在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喷药为最佳时期。同时,应注意避开天敌活跃时期喷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应筛选出更专效低毒的农药,交替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延缓害虫抗性的发生,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8]。
综合来看,对于李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尤其是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并不多,随着近几年西南地区李规模化种植的增加,李产业的整体发展,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害虫综合防治,深入开展更多的防治方法研究并实施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丹,郝义,韩英群.李子采后特性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5(9):237-240.
[2] 周元福,夏莉,陈阳琴.李小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6,33(7):62.
[3] 陈梅香,骆有庆,赵春江,等.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33(8):144-147.
[4] 孙兰英.李树蚜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4(3):12.
[5] 孙伟.李树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11):33.
[6] 范仁俊,刘中芳,陆俊姣,等.我国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3,50(6):1509-1513.
[7] 马建列,白海燕,陈毅仁.落叶果树蚜虫为害严重的原因与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6,35(1):70-71.
[8] 王孟,王爱芝,王坤宇,等.李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71-173.
[9] 谢军,王正坤,黎竹花,等.性信息素诱剂防治李小食心虫试验[J].植物医生,2016,29(8):78-79.
[10] 王景顺,王相宏,张坤朋.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监测及药剂防治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8):58-61.
[11] 冉红凡,路子云,刘文旭,等.梨小食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6,53(5):931-941.
[12] 屈振刚,刘文旭,路子云,等.河北省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调查[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141-142,145.
[13] 康总江,朱亮,魏书军,等.六种不同处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诱杀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13(14):129-132.
[14] 冯明祥,姜瑞德,王佩圣,等.用性外激素迷向法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J].落叶果树,2002(5):9-10.
[15] 周洪旭,李丽莉,于毅.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防治梨小食心虫[J].植物保护学报,2011,38(5):385-389.
[16] 贾汀.桃园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24):100-102.
[17] 褚姝频,堵墨,陆彦,等.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江苏桃园的应用效果及前景分析[J].中国果树,2018(1):70-71.
[18] 董思佳.昆蟲性信息素迷向法对桃园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研究[J].北方果树,2018(6):7-9.
[19] 陈湖,张新生,郝宝锋,等.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在沙地果园的应用试验[J].河北果树,2006(5):6-7.
[20] 陆鹏飞,黄玲巧,王琛柱.梨小食心虫化学通信中的信息物质[J].昆虫学报,2010,53(12):1390-1403.
[21] Lu P F, Huang L Q, Wang C Z.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pear fruit volatiles attractive to the oriental fruit moth, Cydia molesta[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12, 38(8): 1003-1016.
[22] 刘顺,张风国,何运转,等.40种中药提取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测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501-503.
[23] 王汉海.臭椿叶提取物对桃蚜的防治效果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0):4944-4945.
[24] 周琼,梁广文,曾玲,等.多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试验种群的控制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56-1360.
[25] 刘长仲,王国利,康天芳.苦豆子和乌头生物碱对桃蚜的毒力测定和防效试验[J].植物保护,2000,26(6):20-22.
[26] 曹仲根,马宇,李文华,等.枇杷梨小食心虫防治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4(2):21-23.
[27] 杨华,马光.BT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J].北方果树,2003(6):12.
[28] 何超.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性诱干扰及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9] 傅丽君,赵士熙,戴小华.枇杷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与防治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425-428.
[30] 韩志慧,邢培翔,刁红亮,等.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梨小食心虫杀虫活性的测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7):17-22.
[31] 刘银泉,冯明光.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学报,1999,26(4):347-352.
[32] 刘树生,张宝鑫,Yin-Quan, L. ,等.不同温度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00,16(2):56-60.
[33] 单乐天,冯明光.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16株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比较[J].微生物学报,2006,46(4):602-607.
[34] 刘春来,王爽,李新民,等.蜡蚧轮枝菌对桃蚜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6):13904-13906.
[35] 纪明山,王瑞雪,谷祖敏,等.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代谢产物对桃蚜若蚜的室内毒力[J].植物保护,2010,36(2):139-140.
[36] 孟豪,田晶,付淑慧,等.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J].植物保护学报,2014,41(6):717-722.
[37] 齐美玲,朱海黎.以赤眼蜂为主综合防治梨小食心虫[J].新疆农垦科技,1985(6):14-15.
[38] 冯建国,张勇.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的研究[J].昆虫知识,1988(6):344-347.
[39] 冯建国,陶训,张勇,等.赤眼蜂、白僵菌防治苹果害虫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1992(1):67-71.
[40] 李唐,连梅力,马平顺,等.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调查及防治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5):47-50.
[41] 徐丽君,王程亮,倪萌,等.桃园梨小食心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30(1):79,110.
[42] 江文娟,李桂亭,李鹏,等.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捕食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50-4751.
[43] 张安盛,冯建国,李照会,等.桃蚜的空间分布型与异色瓢虫对桃蚜捕食功能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2(3):31-33.
[44] 邢秀霞,王建忠,秦海英,等.东亚小花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桃蚜的功能反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47-50.
[45] 区焯林,刘志敏,崔志新,等.青花菜上桃蚜迁移及其天敌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248-13249.
[46] 欧善生.大突肩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74-975.
[47] 赵琴,陈婧,刘凤想,等.大草蛉对桃蚜和夹竹桃蚜的捕食作用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3):220-223.
[48] 范仁俊,高越,张潤祥,等.2.5%高效氟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苹果桃小食心虫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10,47(2):384-386.
[49] 范仁俊,张润祥,高越,等.高效氯氰菊酯ME对苹果桃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4):35-36,47.
[50] 姜军侠,赵玉玉,郭丽娜,等.三种杀虫剂及其混配使用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卵的室内触杀效果[J].应用昆虫学报,2017,54(4):674-682.
[51] 高越,张鹏九,赵劲宇,等.五种杀虫剂对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7,54(6):1044-1051.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