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陶艺创新的促进作用分析
2019-08-26杨超
摘 要:陶艺作品天然综合了技术、艺术两大要素,陶艺创作过程中,技术和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翻开中国陶瓷史,就会发现,每一次陶瓷艺术发展的高峰,都与当时相关技术的突破有关,从最古老的原始社会彩陶到第一代青瓷的出现,从唐三彩到宋瓷,从元青花到清三代的精美瓷作,依据的就是泥料发现、釉彩出新、窑炉改进等技术手段的提升,当然也包括陶瓷艺人纯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本文通过对陶艺创作现状的阐述,分析技术创新对陶艺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技术;创新;陶艺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4.126
多年来,有的陶艺作品甚至重复着与十几年前的作品同样的面孔,还美其名曰保持传统。不是陶艺创作者不思进取,而是陶艺行业的原料、技法、作品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因为作为陶艺作品基础和保证的技术缺乏创新。
1 陶艺创作的现状:技术与艺术分离
早期的陶瓷艺人,多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并参与陶瓷制作的全过程,从取泥、造形、装饰到烧造,就是由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独立完成。随着社会对陶瓷产品需求的增加,陶瓷生产走向规模化、工厂化,陶瓷艺人逐渐出现了专业分工。这样的分工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品规模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但这样的分工延续到现在,逐渐发展到一些陶艺创作者认为从事艺术是阳春白雪,从事技术是下里巴人,造成了艺术与技术的分离,甚至维护这种分离。
技术与艺术被人为的分离,是从近代工业文明开始的。陶瓷生产从手工作坊发展为工厂手工业时,技术与艺术在陶瓷制作的过程中分离。分工明确、专业化的产业结构,为大规模陶瓷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这种有利条件对于从事艺术层面创作的陶艺人来说,有得也有失,将陶艺创作者定位在一条“流水生产线”中,陶艺创作只需要完成自己的环节,而不必去关注其他环节,大大的限制了陶艺创作者对陶瓷制作全程的参与,最终的陶艺产品也都成了大规模生产的、从流水线上走下来工业产品。
我们生活的空间充斥着大量标准化、同质化的工业产品,陶瓷制品也不例外,日渐消蚀着人们的审美享受。现在,人们格外企盼有个性、有品位、有新意的陶艺作品,但是我们的陶艺创作者却不能提供具有创新性的陶艺作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的陶艺创作者,造型用的泥料、装饰用的釉料、烧造用的窑炉,都是别人提供的,还美其名曰分工协作。殊不知同样的泥料、釉彩、窑炉做出来的陶艺作品,其基本构成有太多同质化成分,极难形成陶艺创作者的“个人符号”,也就很难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个性化、有品位、有新意的陶艺作品。
2 陶艺创新:技术与艺术互相促进
陶艺创新的需求要求我们的陶艺创作者,要学习古代陶瓷艺人,尽量多的去了解陶瓷制作的全过程及相关知识技术。只有建立在全然了解陶瓷制作的全过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在成色与内涵上更加丰富的作品。
纵观国际陶艺界,很多成功的陶艺家,在材料技术、烧造技术上都有超越常规的突破,而不仅仅是其作品外在反映出的艺术力度。这些陶艺家,亲自去野外采集泥料,亲自将所选矿石熟化粉碎加入泥中进行配制,亲自磨制配制釉料,亲自设计砌垒窑炉,用自己制作的泥料、釉料创作陶艺,再亲自烧制,整个陶艺制作的全过程尽在掌握,做出的作品个性化突出,构成成分个人色彩强烈,艺术表现独特,其作品自然气息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近些年出现一个叫做岩彩画的画派,值得陶艺行业进行学习、反思。由于岩彩原料是亲自寻找和参与制作的,画家对各种原料的性能了如指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能产生特有艺术质感和神采。与常规绘画相比,常规绘画画家只是对现成材料的简单使用,材料的性能不能完全掌控,作品中缺少个人信息的体现,缺乏灵性的溶合。而岩彩画能让人产生境界感、冲击感、厚重感,原因就是岩彩画家对作画过程全程参与,对技术进行全面掌控,而不仅仅片面追求画技的艺术表现,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技术创新对艺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通过技术的突破推进陶艺的创新,目前也有陶艺家在泥料、釉料、烧造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也有成功的实例。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类作品已经具备了这些陶艺家独特的个人特色。
3 结束语
在陶艺创作中,技术与艺术虽然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今天我们更为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艺术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陶艺创作者,只有在掌握技术并有所突破后,才会更容易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当前,国外陶艺家积极的进行技术探求,加之对我们现状的不了解,中国的陶艺家们应该积极地查漏补缺,注重技术的创新,用技术去促进艺术的提升和创新。这其实是一种还原、一种回归,因为我们古代的陶瓷艺人就是身兼技术和艺术于一身,好在我们已有部分陶艺家开始了这样的探索,这也是我国今后的陶艺创新与发展的榜样。
作者简介:杨超(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艺术总监,研究方向:陶瓷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