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

2019-08-26吴三美王敬欣何先友田良苏赵雪汝陈广耀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远距离消极维度

吴三美 王敬欣 何先友 田良苏 赵雪汝 陈广耀

(1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300387) (2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广州 510507)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7) (4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387)(5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6 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北京 100120)(7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632)

1 引言

在生活中,对那些能引起我们积极情感的事物,如好友、美食等,我们会乐于接近他们;而对让我们厌恶或恐惧的对象,如毒蛇、暴徒等,我们会避之不及,这些趋利避害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最基本的反应,它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相比消极刺激人们趋近积极刺激速度更快,相比积极刺激人们回避消极刺激的速度更快(Solarz, 1960; Chen & Bargh, 1999),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趋利避害相容效应(compatibility effect of approaching the positive and avoiding the negative, 郑健, 刘力, 史佳鑫, 赵显, 黄桢炜, 2013)。

关于趋利避害行为及其相容效应,研究者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了探讨。最初研究者(Solarz,1960; Chen & Bargh, 1999)通过拉推杆任务发现被试对积极词能更快地进行弯曲手臂的拉杠杆(趋近)行为;而对消极词则更快地进行伸展手臂的推杠杆(回避)行为,在手臂动作上表现出趋利避害相容效应。Chen 和Bargh(1999)认为趋近时手臂会弯曲,回避时手臂会伸展,可以根据手臂的动作来定义趋避行为。然而,这种观点很快受到了质疑。Wentura,Rothermund 和Bak(2000)采用按压释放按钮任务也得到了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即当积极词出现时,被试伸展手臂按压按钮的动作更快;消极词出现时,弯曲手臂释放按钮的动作也更快,而在该实验中,手臂伸展是趋近行为,手臂弯曲是回避行为。

Eder 和Rothermund(2008)从行为标签这一角度对趋利避害行为及其相容效应进行了探讨。在他们的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根据刺激的情感效价在不同方向上做无关趋避倾向的推拉杆动作,这些物理动作被任意赋予不同的行为标签,如“向上”是积极行为标签,“向下”是消极行为标签。结果发现,积极刺激总是促进被赋予积极标签(“靠近”和“向上”)的反应,消极刺激总是促进被赋予消极标签(“远离”和“向下”)的反应,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他们认为可以用行为的积极/消极标签来定义趋避行为,趋近行为带有积极标签,回避行为带有消极标签。然而,研究发现,趋近行为不一定带有积极标签(Paladino & Castelli, 2008);排除了行为标签的影响,趋利避害相容效应还是可以发生(Krieglmeyer& Deutsch, 2010)。

Krieglmeyer 和Deutsch(2010)采用了改进的“小人”任务范式(manikin task, De Houwer,Crombez, Baeyens, & Hermans, 2001)研究趋利避害行为及其相容效应。在他们的实验中,被试通过按向上键或向下键操纵出现在屏幕上的小人远离或趋近屏幕中间的情绪词(刺激)。结果发现,不管是按“↑”还是按“↓”,在积极词出现时,被试操作小人趋近积极刺激的反应更快,而消极词出现时,操作小人回避消极刺激的反应更快,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存在。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反馈-操纵杆任务(feedback joystick version)对该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要求被试通过摇杆操纵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积极(消极)图片,当拉杆时会扩大图片产生趋近的感觉,而推杆时则会缩小图片产生远离的感觉,结果发现,当积极图片呈现时,被试能更快执行拉杆动作,消极图片呈现时则更快执行推杆动作,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Krieglmeyer 和Deutsch(2010)认为可以通过被试自身与刺激之间的距离变化来衡量趋避行为,减少二者之间距离的行为是趋近行为,反之则是回避行为,而且这种自身与刺激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是实际的、物理上的。“自身”可以脱离物理的身体(Markman & Brend, 2005),刺激的表征也可以脱离实际位置(郑健等, 2013),因而这种距离应该是心理感知上的距离,是主体对自身与刺激之间(空间)距离的一种心理表征,其内涵与心理距离(空间维度)的含义相一致。

心理距离是指感知者自身与刺激之间的距离,是感知者以个体的直接经验(此时、此地、自身)为参照点,对其与刺激之间距离的心理表征(Trope, Liberman, & Wakslak, 2007; Bar-Anan,Liberman, Trope, & Algom, 2007),它包含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性距离等维度,当心理距离的任意维度(如: 空间距离)被激活时,心理距离都会自动激活(Henderson, Fujita, Trope, & Liberman,2006; Trope et al., 2007; Bar-Anan et al., 2007;Liberman & Trope, 2008; Trope & Liberman, 2010)。虽然在趋利避害行为研究中已经有人(郑健等,2013)把自身与刺激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表征距离”,但目前表征距离只是一种理论推断,尚未有人根据此定义开展关于趋利避害的研究。从概念上说,表征距离表达的含义等同于心理距离空间维度的内涵,如果用实验证明在心理距离空间维度上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则说明用心理距离(空间维度)或表征距离的变化来定义趋避行为都是合适的;但是由于心理距离内涵更广(除空间维度外,还包括心理距离的时间维度和社会性维度等),如果通过实验证明在时间维度和社会性维度上也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则说明用表征距离有局限,而用心理距离的变化来定义趋避行为更合适。

依据van Dantzig,Zeelenberg 和Pecher(2009)提出的理论,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可以在不同的抽象水平上被表征,呈层级性;在低层级的水平,根据肌肉激活进行表征;在中间层级,根据物理运动(如: 运动轨迹)进行表征;在高层级水平上则通过反应的目标或结果进行表征;认知加工可能呈类似的层级性。在趋避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通过手臂动作表征趋避行为(Chen& Bargh, 1999),也有研究者通过被试与刺激之间的距离变化衡量趋避行为(Krieglmeyer & Deutsch,2010),他们在动作水平上和知觉水平上都得到了趋利避害相容效应,是否在更抽象(如, 概念)的水平上也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当没有可见或可知觉的距离,而只有不同的心理距离概念时,如果个体有将近的距离概念与积极概念联结、远的距离概念与消极概念联结的反应倾向,则说明在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否则,则说明在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不存在这一效应。

同时,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认为,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感知觉信息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概念思维由具体的感知觉运动信息的表征所构成,概念加工基于感知觉运动经验并同時激活大脑中相关的感觉运动区域。在人们直接感知外部世界时,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视觉区、听觉区和运动区的感觉运动信息是被激活的;而当人们之后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的时候,这些区域也同样被激活,这一过程是人们在进行概念表征时对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和活动状态所进行的心理模拟(殷融, 曲方炳, 叶浩生, 2012; 郑皓元, 叶浩生, 苏得权, 2017)。当我们在激活加工某一概念词(如“美食”)时,该词所指代的事物及与感知觉紧密联系的经验也可能被激活。这一原理也为探讨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通过3 个实验进行探讨。实验1 探讨空间距离概念水平上是否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如果被试在相容条件下(积极词和近的空间距离词组合、消极词和远的空间距离词组合)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不相容条件(消极词与近的空间距离词组合、积极词和远的空间距离词组合),则说明被试更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的空间距离概念相联系,将消极概念与远的空间距离概念相联系,即在空间距离概念水平上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反之,如果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没差异,则说明不存在这种概念水平上的相容效应。同时,由于空间距离是心理距离的一个维度,如果实验1 结果得到空间维度的相容效应存在,则可以进一步验证在心理距离的时间维度和社会性维度上是否存在同样的效应(见实验2、3)。如果三个维度上都得到了这种效应,则说明在心理距离层面上存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2 实验1 心理距离空间维度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2.1 实验目的

探讨心理距离的空间维度上,是否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2.2 被试

34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不参加实验2、3),男生18 名,女生16 名,年龄为20.01±1.67 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无肢体缺陷,右利手,自愿参加实验并获得一定报酬。

2.3 实验材料

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要求,实验材料中近/远距离词为属性词,积极/消极词为概念词。参照前人关于心理距离的研究,翻译文献中的距离词(Bar-Anan, Liberman, & Trope, 2006; Bar-Anan et al.,2007),并依据心理距离的概念通过《现代汉语词典》查找意思相近的词,挑选出近/远距离词各10 个;同时根据汉语情感词系统(王一牛, 周立明,罗跃嘉, 2008)及《现代汉语词典》,挑选出积极/消极词各10 个。采用7 点量表进行评定,25 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分别对词汇所表征的距离远/近、词汇所表征的积极/消极性进行评定。距离和消极程度逐步递增:1 表示距离非常近/很积极,7 表示距离非常远/很消极。依据评定得分将积极词/远距离词按从高到低、消极词/近距离按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选取正式实验词语24 个,6 个近的空间距离词(如: 身边的)和6 个远的空间距离词(如: 远方的);6 个积极词(如:温暖)和6 个消极词(如: 悲惨)。远距离词评定的得分在7 点量表上大于5.72(M=6.27, SD=0.41),近距离词得分小于2.38(M=1.83, SD=0.47),近距离词和远距离词在空间距离上得分差异显著(t=12.08, p<0.001);消极词得分大于5.86(M=6.31, SD=0.39),积极词得分小于2.50(M=1.95, SD=0.42),积极词和消极词在词汇效价上得分差异显著(t=22.79, p<0.001)。

2.4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实验分为7 个步骤(即7 个模块, 示例见表1),实验任务是对词语进行归类反应,自变量为两类词的相容性,包括相容(如表1 中的第6、7 模块)和不相容(如表1 中的第3、4 模块)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这两种水平下被试的反应时。

表 1 IAT 测验程序示例

为控制练习效应,在实验1 中,要求一半的被试按表1 的顺序做按键反应;而另一半被试呈现刺激的顺序则相反,即先呈现1、5、6、7 模块,再呈现模块2、3、4。

2.5 实验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进行,单独施测,不受干扰,实验刺激呈现于14 英寸的分辨率为1024×768的显示器上,被试与显示器之间的距离为35 cm 左右,使用E-prime1.1 呈现文本,每个步骤开始都有指导语来区分每类项目及其反应键,实验开始时首先会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一个红色的“+”符号(注视点)500 ms,目标刺激随即呈现,刺激以黑色背景的蓝色字体随机呈现,在被试按键反应之后消失,若3000 ms 时被试仍没有做出反应则词语自动消失,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每个刺激间相互独立,在刺激之间呈现一个1000 ms的空白屏作为缓冲。每个模块最开始都有6 个练习,在练习阶段,被试的错误反应有红色的文字反馈,在被试按空格键反应后消失,可以练习到被试觉得掌握了指导语为止。被试每做完一步内隐联想测验会有1 分钟的休息时间。实验流程如图1。

2.6 结果与分析

根据Greenwald 等(2003)提出的IAT 数据剔除和分析的方法,首先剔除反应时大于10000 ms和低于400 ms 的反应,根据研究目的,本实验的反应时限设为3000 ms,超过3000 ms 即视为未做反应而删除,同时剔除在一个模块中有10%以上次数的反应时小于300 ms 或大于3000 ms 的被试4 名。然后用不相容条件与相容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之差除以两种条件下所有反应时的标准差即得到D 值。D 值越大,表明在内隐层面上,被试对相容任务中两类词的联结越认同。一般认为,D 值被认为是小的、中等的、大的划分界点分别是0.2,0.5,0.8(耿晓伟, 郑全全, 2005)。数据采用SPSS17.0 进行统计,计算IAT 中相容条件和不相容条件的平均反应时以及内隐效应值(不相容条件与相容条件平均反应时之差)和D 值(见表2)。结果表明,不相容条件平均反应时大于相容条件平均反应时,且D 值较大(0.5<D<0.8);t 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t(29)=9.49,p<0.001。

表 2 相容和不相容条件平均反应时及差异检验(n=30,单位ms)

实验1 结果表明,相比不相容条件,被试在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更快,说明积极词与近的空间距离词、消极词与远的空间距离词的组合更符合被试的认知判断,被试更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的空间距离概念相联系,将消极概念与远的空间距离概念相联系,在心理距离空间维度上存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3 实验2 心理距离时间维度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3.1 实验目的

探讨在心理距离的时间维度上,是否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3.2 被试

35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不参加实验1、3),男生17 名,女生18 名,年龄为21.16±1.91 岁,视力等被试情况同实验1。

3.3 实验材料

材料获得流程同实验1,27 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了评定,正式实验取24 个词语,6 个近的时间距离词(如: 现在的)和6 个远的时间距离词(如: 久远的);6 个积极词(如: 安全)和6 个消极词(如: 凶险)。用7 点量表评定,远距离词评定的得分在7 点量表上大于5.55(M=6.14, SD=0.39),近距离词得分小于2.03(M=1.78, SD=0.42),近距离词和远距离词在空间距离上得分差异显著(t=15.71, p<0.001);消极词得分大于5.86(M=6.11, SD=0.58),积极词得分小于2.14(M=1.89, SD=0.56),积极词和消极词在词汇效价上得分差异显著(t=28.76, p<0.001)。

3.4 实验设计和程序

同实验1。

3.5 结果与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同实验1,剔除在一个模块中有10%以上次数的反应时小于300 ms 或大于3000 ms的被试5 名,计算IAT 中相容条件和不相容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以及内隐效应值和D 值(见表3)。结果表明,不相容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大于相容条件,且D 值大(D>0.8);t 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t(29)=24.15,p<0.001。

表 3 相容和不相容条件平均反应时及差异检验(n=30,单位ms)

实验2 结果表明,被试在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更快,说明积极词与近时间距离词、消极词与远时间距离词的组合更符合被试的认知判断,被试更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的时间距离概念相联系,将消极概念与远的时间距离概念相联系,在心理距离时间维度上存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4 实验3 心理距离社会维度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4.1 实验目的

探讨在心理距离的社会性维度上,是否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4.2 被试

34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不参加实验1、2),男生16 名,女生18 名,年龄为21.89±2.55 岁,视力等被试情况同实验1。

4.3 实验材料

材料获得流程同实验1,28 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了评定,正式实验取24 个词语,6 个近的社会性距离词(如: 我们的)和6 个远的社会性距离词(如: 他们的);6 个积极词(如: 微笑)和6 个消极词(如: 暴行),用7 点量表评定,远距离词评定的得分在7 点量表上大于5.96(M=6.51, SD=0.43),近距离词得分小于2.23(M=1.85, SD=0.39),近距离词和远距离词在空间距离上得分差异显著(t=28.39, p<0.001);消极词得分大于5.78(M=6.43, SD=0.45),积极词得分小于2.47(M=1.98, SD=0.51),积极词和消极词在词汇效价上得分差异显著(t=31.22, p<0.001)。

4.4 实验设计和程序

同实验1。

4.5 结果与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同实验1,剔除在一个模块中有10%以上次数的反应时小于300 ms 或大于3000 ms的被试3 名,计算IAT 中相容条件和不相容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以及内隐效应值和D 值(见表4)。结果表明,不相容条件的平均反应时大于相容条件,且D 值大(D>0.8);t 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t(30)=38.73,p<0.001。

实验3 结果表明,相比不相容条件,被试在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更快,说明积极词与近的社会性距离词、消极词与远的社会性距离词的组合更符合被试的认知判断,被试更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的社会性距离概念相联系,将消极概念与远的社会性距离概念相联系,在心理距离社会性维度上存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表 4 相容和不相容条件平均反应时及差异检验(n=31,单位ms)

5 综合讨论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通过三个实验从心理距离的三个维度(空间、时间、社会性)上探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实验结果一致表明:相比不相容条件,被试在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说明积极词与近距离词、消极词与远距离词的组合更符合被试的认知判断,被试更倾向于将积极概念与近距离概念相联,将消极概念与远距离概念相联,在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本研究得到了趋利避害相容效应,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Chen 和Bargh(1999)通过拉推杆任务发现被试面对积极刺激时手臂伸展(“推”)的动作更快,面对消极刺激时手臂收缩(“拉”)的动作更快;Eder 和Rothermund(2008)发现当行为标签(积极/消极标签)与刺激的效价(积极/消极刺激)相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间更短;还有研究者采用按压释放按钮任务(Wentura et al., 2000)、摇杆-反馈任务范式(Rinck & Becker, 2007; Krieglmeyer & Deutsch,2010)、“小人”任务范式(Krieglmeyer & Deutsch,2010; 马惠霞等, 2015)等方法,均验证了趋利避害相容效应的存在。

然而,前人主要是从动作水平(Chen & Bargh,1999)和距离知觉水平(Krieglmeyer & Deutsch,2010)上探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本研究则尝试从高抽象水平的距离概念出发,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归类任务,探讨是否存在概念水平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研究发现,当没有可见或可感知的距离变化,而只有不同的概念时,被试对这些不同概念的加工也会产生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距离概念相联系,将消极概念与远距离概念联系。这些研究结果符合van Dantzig等(2009)的研究观点。他们认为个体的反应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被表征,呈层级性,在较低级的水平,反应被表征为手臂肌肉的激活;在中间层次,可以根据运动进行表征;在高水平上,可以根据他们的目标或者结果进行表征;认知加工也可能呈类似的层级性。

同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概念思维与感知觉信息不是相互独立的。概念思维由具体的感知觉运动信息的表征所构成,概念加工基于感知觉运动经验并同时激活了大脑中相关的感知觉运动区域(殷融等, 2012;郑皓元等, 2017)。人们在进行概念表征时,会在心理上模拟直接经验外部世界时的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和活动状态。如,当我们阅读词汇“冰冷”时,我们会对过去的相同或类似的经验状态进行心理模拟,该词汇会激活大脑皮层中承担词汇表征功能的功能网络,而这个功能网络在过去现实经历某一事物时也可能是被激活的。“冰冷”一词不仅可以激活对于词本身的语音听觉和文字视觉体验,同时也可以激活该词所指代的事物及与其感觉紧密联系的经验,即个体可能激活与“冰冷”一词相联系的身心体验,如:寒冷时的身体或经历某种冷遇后的感觉等。在本实验中,被试在加工抽象的积极/消极词或者近/远距离词时,可能也会模拟相同或相似的具体感知信息或经验,从而表现出与感知觉相似的规律,产生了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关于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形成原因,前人有不同的理论解释(Hommel, Müsseler, Aschersleben, &Prinz, 2001; Strack & Deutsch, 2004)。动机定向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理论认为,由积极刺激通过引发趋近动机促进趋近行为,消极刺激引发回避动机促进回避行为。根据知觉到的外部信息,趋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定向会通过自动化的联结激活与其相容的行为模式,快速地做出趋近或回避的反应(Strack & Deutsch, 2004; 张晓雯, 禤宇明, 傅小兰,2012; 马惠霞等, 2015; 侠牧, 2015)。而趋避动机定向既可以促成回避或趋近的外显行为,如伸缩手臂,也可以在认知上影响个体的判断。本研究结果符合动机定向理论,在积极词和近距离词联结时,被试由于有趋近动机从而反应更快,而积极词与远距离词联结时,这与其可能存在的趋近动机相冲突,因而反应变慢;同理,回避动机可能使被试在消极词与远距离词联结时反应更快、消极词与近距离词联结时反应变慢。

同时,本研究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趋避行为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可以从心理距离变化的角度来衡量趋避行为,减少(增加)自身与刺激之间心理距离的行为是趋近(回避)行为。这一概念相比前人所提定义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不管是被试手臂伸展或收缩,还是行为标签的变化,或者空间距离的变化等,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发生时,被试都存在缩小或扩大自身与刺激之间心理距离的反应倾向;同时,研究通过三个实验都得到了心理距离概念水平上的趋利避害相容效应,因而可知,心理距离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趋避行为的标准。

此外,三个实验探讨了近/远距离词和积极/消极词之间的关系,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性距离三个维度上得到了类似规律,即被试容易将积极概念与近距离概念相联,将消极概念与远距离概念相联,这是心理距离与情感效价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文中的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该理论认为心理距离可以影响客体的认知建构倾向,远距离对象更倾向于被建构为抽象的,近距离对象更倾向于建构为具体的(Trope et al., 2007);而从本研究的结论来看,心理距离也有可能影响客体的情感效价建构倾向。同时,本研究结果与Meier,Hauser,Robinson,Friesen 和Schjeldahl(2007)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他们发现积极词呈现在电脑屏幕顶部时,被试的反应更快,而消极词呈现在屏幕底部时,被试的反应也会更快,这说明词汇的空间位置和词汇效价之间存在关联。因而可知,心理距离和客体效价之间存在关联是可能的,未来也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6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在心理距离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性距离三个维度上,被试在相容条件下(即积极词和近距离词的组合、消极词和远距离词的组合)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不相容条件(即积极词和远距离词的组合、消极词与近距离词的组合),在心理距离的概念水平上存在趋利避害相容效应。

猜你喜欢

远距离消极维度
基于降低远距离输电过程中无功功率的设计方案论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俄罗斯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捐献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人生三维度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