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患者血浆IL-6、TNF-α水平的影响
2019-08-24吕攀峰胡业顺
吕攀峰,闫 波,胡业顺,王 浩,郝 杰,李 垒
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外伤处失血,同时伴有组织的直接破坏,影响到机体凝血功能的改变,表现为凝血功能紊乱[1]。ATC的发病率并不低,在严重外伤患者中更为常见,同时外伤后的继发性核心温度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可形成临床的“死亡三角”,多重因素影响下,凝血功能可能愈加恶化,造成患者死亡。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积极治疗创伤、外科干预、止血药物、补充血制品、保温、维持水电解质等方面,对于创伤性凝血病的免疫抑制治疗研究较少[2],笔者通过该研究分析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患者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代表的炎性介质水平,观察乌司他丁在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患者抗炎作用中发挥的作用,并以此证实炎性介质在创伤性凝血障碍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试验组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9~62岁,平均(40.2±21.6)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ATC组30例,乌司他丁干预组30例,组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ATC诊断标准,符合欧洲创伤性严重出血和凝血病管理指南 (第4版)的标准:入选标准:(1)有明确的急性外伤史;(2)凝血酶原时间 (PT)>18s或为正常值的1.5倍以上;(3)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60 s;(4)PT/APTT>1.5;(5)国际标准比值(INR)>1.5;(6)纤维蛋白原<0.8 g/L;(7)血小板计数<50×109/L。 实验室检查其中一项异常即认为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2)风湿免疫类疾病,治疗中或活动期;(3)4周内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4)恶性肿瘤史;(5)精神异常。
1.1.2 健康对照组 选择同期间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年龄28~58 岁,平均(43.2±15.6)岁。
所有入选者或家属均坚持自愿原则,签订知情同意书,三组病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病例之间一般情况比较(x±s)
1.2 方法及步骤
1.2.1 样本采集 考虑激素分泌具有昼夜差别,为避免误差,选择ATC组患者在明确诊断ATC后的第一个清晨8:00左右经肘静脉抽取标本10 ml两支,为避免细胞溶血所导致误差,选择真空采血管,最大可能减少溶血;同样方法在第3天、第7天的相同时间采集标本两支;干预组患者在明确诊断ATC后的第一个清晨8:00左右经肘静脉抽取标本10 ml两支,立即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剂量30 WU,静脉滴注,1次/8 h;同样的方法,在第3天、第7天的相同时间采集标本两支,对照组同样时间、方法采集标本。采集后的标本均采用德国SIGMA台式高速离心机,室温恒定24℃,速率2500 rpm,离心时间20 min,离心完毕,取上层血清,-70℃于超低温冰箱保存,标记时间,待测。
1.2.2 测定血浆中IL-6及TNF-α的含量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吸附[3,4]。
1.3 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测量数据;计数数据形成数据描述,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1天血浆中TNF-α、IL-6水平比较:ATC组TNF-α、IL-6水平及干预组 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TC组与干预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血浆中TNF-α、IL-6水平干预组均低于AT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血浆中TNF-α、IL-6水平干预组均低于AT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 0.002、0.034)。具体数据见表 2、表 3。
3 讨论
创伤性凝血障碍是众多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从发病机制的角度分析,创伤性凝血障碍的作用因子大概可分为六种:组织损伤、酸中毒、血液稀释、休克、低体温及炎症反应,而在实际的临床病例中,可能同一时间有多个因素参与其中,发生作用,而不同的因子参与,可能对患者的治疗结果、预后等产生影响[5,6]。创伤可以引起机体的炎性改变,机体防御机制下,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可以同时被激活,并相互关联[7]。炎性介质通过损伤内皮组织,激活活化蛋白C机制,从而影响凝血功能[8]。
表2 各组血浆中TNF-α检测浓度的比较(ng/dL,x±s)
表3 各组血浆中IL-6表达水平的比较(ng/L,x±s)
TNF-α在机体内参与炎性反应及免疫应答[9],在生理条件下体内含量很少。当机体受到重大外伤、感染等应急条件时,TNF-α释放明显增加,是炎性反应中早期释放的介质。创伤会导致炎性介质(IL-6、IL-8、IL-1、IL-10、TNF-α 等)大量释放入血[10]。杜斌等[11]发现,创伤患者血清IL-6水平与病死率具有明显正相关,IL-6水平超过500 ng/L可以作为判断高危患者的炎性指标。
乌司他丁对多种炎性介质存在清除及抑制作用,从而在抗感染、抗炎等领域应用[12,13],乌司他丁可以通过稳定细胞的溶酶体膜、线粒体等膜质结构,减轻细胞的坏死与凋亡,减轻组织损伤的程度。通过该次研究发现,乌司他丁在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患者发挥显著抗炎作用,证实炎性介质在创伤性凝血障碍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抗炎药物,乌司他丁可显著降低体内炎性介质水平,在传统治疗ATC基础上[14]联合乌司他丁等抗炎药物应用于急性创伤、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有望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