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堆烧:广西靖西县地州镇龙腾村民窑调查
2019-08-24白雅力克
白雅力克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2018 年10-11 月之间笔者在广西百色市全境对民窑作坊进行田野调查,调查中发现目前还在经营烧制中的民窑作坊一共有6 家,(见图1)其中靖西县地州镇龙腾村有一家传统手工制陶的老工匠,他叫刘承杰,现已73 岁,广西堆烧方式原始制陶的民间匠人。龙腾村地理位置在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西与那坡县毗邻,北与百色市和云南省富宁县相连。龙腾村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植被繁茂,属亚热带季风性石灰岩高原气候,春季多旱,春夏秋长,冬寒甚短,温差不大,四季如春,有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群山怀抱交通不便、小农业经济、信息相对封闭的地方。经过笔者不断调查研究的深入,广西地区众多民窑作坊不断地消失,而极少数经营中的民窑作坊发展现状不太乐观,其存在的困难和发展问题严峻。以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地州镇龙腾村刘师傅的家庭作坊为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多原因引起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保护与发展龙腾村民窑传统文化,给我们传达了重要信息以及警钟,龙腾村的民窑作坊反映了当今全国民窑作坊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1 龙腾村民窑作坊现状
1.1 器物与作坊
图1 百色市当代民窑分布地图
图2 蒸糯米器
图3 捶打石英粉石坑
地州镇龙腾村唯一一家民窑作坊就是刘承杰师傅的陶瓷作坊,这里专门生产夹砂粗陶的蒸糯米器、菜锅、饭锅、茶壶、茶叶罐子、药罐、各大小水缸、酒坛、水壶等。器形风格给人予古朴、原始、粗犷、大气之感,所有陶器无釉素烧 ,没有任何装饰。刘师傅其制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养家糊口,而器物造型设计具有务实精神,他对造型意识的理解就是考虑实用为主要目的,按着造型合理结构形式去思考制陶。杨永善先对现代民间陶瓷工匠造型意识的理解是:抽象形态占主要地位,造型的目的性直接而明确:是为了实现造物成器致用的…现代民间陶瓷造型,尊重陶瓷造型自身的属性和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寻求合理的造型形式。在造型观念上首先是注重功能的结构合理,抛开那种盲目追求对自然形态的简单模仿,以直接的、单纯的、朴素的思维来考虑造型形式,以传统陶瓷造型样式为楷模,结合具体的需要,创造了很多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陶瓷造型。[1]民窑产品的使用者大部分是附近的平民,为了满足当地消费群体的购买能力和实用需求生,刘师傅必须物美价廉,造型简练,方便成型和烧制成功率,而且烧制后坚固耐用等众多因素,所以龙腾村民窑陶器设计和制作上体现了以上特色。(见图2)刘师傅作坊是属于民间家庭式作坊,在自己家制陶,除了卧室、厨房和厕所以外的地方则基本上都是制陶的场所,作坊面积狭小
不到30 平米。制陶设备方面,唯一的一台设备是自做的手动漫轮一台,除了木制刀具除以外没有任何设备和设施。整个作坊朴实、简练反映了西南民族地区民窑家庭式作坊的典型特点。
1.2 原料与制作工艺
民间制陶在原料的选用上大都采取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和工艺的原则,因此刘师傅的原料加工方法和配方与其他作坊有所不同。他经常去龙腾村东南方向的山洞穴附近挖黄粘土和采石英块,配方是黄黏土90%+石英粉10%的比例来炼制陶泥。关于石英粉来源是,刘师傅山上捡来的石英块放在溶洞下方石头凹陷处用木棰子打成粉末而得到的。原料的炼制是,附近的地下黄粘土挖出来后晒干、筛选、浸泡、过滤然后加入石英粉,再次手工炼制后便可使用。制作工方面,采用原始简单的成型方法,以陶罐制作为例,首先在漫轮上撒一层干陶土粉,然后放陶泥,用木棰拍打一定厚度的泥板底座,成为陶罐的底部。第二步是,泥板上面粘结泥条一圈,随后手工拉坯向上爬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再一次粘结泥条再一次向上爬升高度,以此类推器形全部结束为止。第三步,成型后用手直接夹住底座便可以搬运移动,无需用拉线等工具,因为底层有一层干陶土粉不会与漫轮之间粘连,这一点上与其他拉坯成型完全不同,制作工艺简单、粗犷、原始制陶味道浓重,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加工石英粉地点在当地溶洞地面进行,此处有两处凹陷石坑,经刘师傅介绍,其中的一个坑是刘师傅本人多年劳动的结果,而两外一处坑是更早以前的古人留下的。(见图3)溶洞深处水里有多处陶器残片,从胎体断面肌理、薄厚、色泽和器形上很容易看出是当地原材料和传统手工制作的民用粗陶器皿。石英粉炼制的石坑磨损程度、陶片、制作工艺以及刘师傅的陶器等多种现象上判断出该地区制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明显的地方性制陶文化特色并传统技艺已延续至今。
1.3 烧造技艺
刘师傅的露天堆烧在山洞穴入口处用普通大青石块做四个支撑点,上方平铺约2 米长2 米宽大小面积的木骨架,这架子用5 公分左右粗细的树干或木条横竖编排,架子之间约5-10 公分空开距离,上下2 到3层编排后上方普稻草摆放一层陶器坯体,木架子底部留有0.2-0.3 米高度烧火空间,这个空间起到火堂的作用,也起到提供氧气进气的作用。烧制技艺大概5 个步骤完成;首先,木骨架下方空间内用稻草做的火把来回摇摆动烧上方的木骨架,保持火焰温度均匀,约10 分钟左右时木骨架自燃烧往下弯曲后,用稻草塞满下方空间不让彻底倒塌。其二,把大青石柱子做的墙体拆走一部分,高度下降使弯曲后的木骨架高度成为一致水平。其三,陶器周围用稻草盖好,不能留住缝隙进风、进气,顶部留空让水气蒸发。其四,包裹后的稻草烧尽时再加稻草反复几次后彻底把上方空间用稻草盖住,目的是为了不留缝隙进气,否则温度上升,弱还原气氛无法达到,而且也有可能温度不统一而炸裂。其五,肉眼观察陶器本身变为通红时不加稻草,自然熄火等候冷却便可。时间计算得知,搭架子等前期准备工作用2 小时,烧制时间4 小时,冷却2 小时,烧制气氛属于混合气氛,温度一般800-1000
度之间,总燃料用量1 吨左右杂草和稻草,烧制成功率75%,5-10 天烧一次。如此看来烧制技艺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与其他地区的露天堆烧有所不同。
1.4 销售
刘师傅的制陶销售是属于当地小规模消费群体提供一人经营一人销售的家庭式小作坊。由于一人制作而且年龄以高所以每日平均制作完成量不大,以普通药罐为例,目前能制作完成20 个左右的数量。大尺寸蒸糯米器6 个,小型的8 个,定价25-35 元一件。销售有两个渠道,首先是,在自己家储存货物,无需出门等待当地村民来家购买。其二是,每周圩日时挑担子去地州镇集市进行买卖。由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也是贫困山区,人口密度以及消费水平不高,因此销售困难,虽然产品定价便宜,但是当地消费意识和水平较低所以刘师傅买陶器平均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保障基本靠着政府抚恤金五保户家庭来维持着。
2 龙腾村民窑作坊发展问题分析
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直接冲击了以传统手工艺为谋生的民间作坊。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州镇龙腾村刘师傅经营的家庭式陶瓷作坊发展面临的发展问题反映了其他地区众多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生存问题。
2.1 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民窑制陶业的冲击
工业商品经济对小农业市场的无情冲击,使传统手工生产谋生的生活方式彻底打破。传统手工制陶速度缓慢,而大工业机械生产速度快,批量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取而代之了消费市场。相比之下,民间陶瓷生产由于技艺性强、产量小、燃料来源困难等因素造成了民窑生产成本的提高,竞争能力下降,使得民间陶瓷产品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同时,各种方便、经济、实用的工业化产品,如玻璃、塑料、金属等制品纷纷进入了百姓生活,民间陶瓷业在实用领域几乎彻底排除了复兴的可能。[2]民窑的存在就是养家糊口而主,而民窑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市场销售,然而笔者在当地市场调查后得知,市面上的陶瓷工业产品远远超出了民窑产品的销售比列,因此可以判断,工业化生产对龙腾村民窑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阻碍力量之一。
2.2 社会文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审美都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人群不再依赖传统民窑陶瓷必需品,而是拥有了多种选择权和购买需求。尤其是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现代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的改变导致生活器具的大变化与消失的原因。例如,以前当地百姓去河里打水储存在自己家陶瓷水缸里,或者拿着陶瓷空瓶去打散装的酱油、醋和酒和油等生活习惯已经不存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影响了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就直接冲击传统手工制陶谋生的家庭作坊。例如,地州镇百姓住进楼房后人们直接用自来水从此不需要陶瓷水缸、电灯的普及从此陶瓷油灯的消失、塑料油桶的普及对陶瓷油罐生产的冲击…等等。因此社会文化变迁的挑战是龙腾村民间陶瓷作坊生存与发展中重要存在的问题之二。笔者认为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在改变,这是无法阻止的大趋势,将来更多的陶瓷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从此不再需要,导致失去原有的功能和存在价值并逐渐消失。
2.3 投入大收益小
当前大部分传统民间陶瓷作坊烧造陶瓷基本上是投入大,而收益小的现状。在广西百色市各地民窑生产作坊调查中发现,基本上所有民窑经营者都说,准备停产,从事其他行业或者养老的想法,询问后得知烧一次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产品价位低,又难买不成比例,投入大收益小。百色市大部分民窑资金投入中涵产品耗材、炼制、制作工序、装饰、装窑、出窑、烧制以及燃料费用等部分组成,而成本计算后发现,其中占大部分比例在于木柴燃料费和人力劳动费用上,这一点也是民窑经营的困难因素之三。
2.4 师傅年龄大后继无人
制陶、烧陶是个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的粗活,制陶要求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工匠精神的人才可以从事这行业。而如今的高速发展的消费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高速、高效率的运转,生存压力大快节奏生活使让人们无法停下来。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不可能在社会的一个角落里安静、踏实的做手工制陶行业,而如今,绝大部分民窑生产基地的工匠师傅们年龄已大,后继无人的即将停产消失的状况。据问卷调查发现广西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行业,宁可去广东打工也不愿意一辈子在深山老林里从事制陶行业,因为收入低,付出多,得到的少,这些原因也是龙腾村民窑生存与发展面临困难的因素之四。
2.5 日益激烈的市场竟争的挑战
广西属于多民族居住省份,广西各地的民窑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本地区民族特需品为主,龙腾村刘师傅的陶瓷产品也如此,蒸糯米器、菜锅、饭锅、茶壶、茶叶罐等产品的销售服务对象针对性强,适用范围狭小,因此缺少陶瓷商品的广泛需求性,这一点决定了手工陶瓷产品销售市场的相对狭小性。另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展,外部陶瓷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边疆民族地区市场的竞争,甚至渗透到相对受众小的民族特需品市场的竟争中。这样,百色地区民窑业就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目前,广西北流、藤县、钦州、北海和南宁等地众多陶瓷企业以及全国各大陶瓷企业对百色地区日用陶瓷市场垄断现象很严重,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来源,也是龙腾村民窑以及其他地区民窑业生存于发展面临困难的因素之五。
龙腾村民窑作坊存在的问题不仅这几种原因,也有其他因素,例如,政府环保部门的严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其他新型材料和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制陶传统的变更和丧失等。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一书中对传统工艺文化变更问题时认为:传统因遵循它的匠人们的工作而得以体现和流传,匠人们则因对传统的遵循而得到认可和保护。传统给了他们信心,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他们靠传统的力量,达到对自己的一种解放。他们因信赖传统、依靠传统,使自己成为传统的延续,成为新的传统的一部分。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一旦这传统被破坏,组织被打乱时仅仅依靠着传统的民间陶瓷的生产就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以至于走向衰败。从现象上来看,民间陶瓷的衰落是由于新技术产品既工业产品的冲击,但从深层次来看,这种衰落正是传统丧失的结果。[3]因此人们对传统的态度也是另一个因素。
总之龙腾村民窑作坊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就是全国其他地区民窑作坊的缩影,而面对即将消失的民窑传统文化我们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有一定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案来适当改善现状使他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3 龙腾村民窑作坊发展建议
以上分析中得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民窑业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是不可避兔的,传统手工文化衰退和转型变异已是大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民窑有价值的传统技艺也一并受到冲击,逐渐衰退,甚至肖失。因此,我们应该对类似龙腾村民窑珍贵、有价值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
3.1 静态保护模式
静态保护模式是针对那些民族传统手工艺各种现存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技艺,进行抢救性发现并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它开展深入调查、记录、整理、研究并开发。此保护模式可以用2 种方法:(1)馆藏式的收藏保护;目前,国内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以馆藏式为主。我们可以建立民窑工匠艺人档案、建立民窑艺术资料馆所、设立民窑艺术研究机构以及民窑博物馆来保护。(2)采用拍照、录音、摄像和文字记录等手段进行保护;具体做法是:广西当地的文化部门出资,邀请有关学者进行民窑传统技艺的调查研究,建立当地民窑传统技艺的档案资料。工作形式包括采风、考察、调研为基础,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研究内容中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等研究方法得出结论、提出建议,针对提出的理论建设方案进行论证讨论后并实施。研究成果可以研究报告形式对民窑作坊全方位记录并宣传。另外研究成果还可以文章发表、图片展览、书籍出版和影像发行的手段来达到静态保护的目的。
3.2 活态保护模式
活态保护模式是指动态的生产性保护和开发模式,运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性能,利用人的继承和发展作用,保持手工技艺的新鲜活力,相对于静态保护模式而言,它是一种主动而积极的保护模式。就像潘鲁生老师提出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方式一样,民艺应该回到民间、回到生产性保护才能解决问题。活态保护模式有三种保护形式:(1)人才培养式保护;在大学、中学、小学等院校中设立传统陶瓷技艺课程,这样不仅能起到陶冶情操而且从中培养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专业或非专业人才,将活态保护模式的人才培养融入到全民教育领域。(2)生产性保护;在民窑生产基地建立符合当地群众需求的民窑行业协会,建立民窑协会的目的在于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分散人群进行统一管理,加强手工行业内部的和谐发展,提高对外的竞争力度。协会的参与人员应当包括民间艺人、专家学者、政府代表等,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可以招商引资,提供信息和生产机会。例如,企业投资、学校设计,民窑生产,三方合作,可以互共互利,达到生产型保护的目的。(3)体验式保护;村落或者县城设立民间陶瓷作坊,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民间生产、生活方式。抓住民间文化的普及教育,减轻现代生活快节姿下形成的工作压力,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休闲娱乐方式。另外还要建立展示当地陶瓷制作工艺流程的家庭作坊。建立制作、出售、参观和教学为一体的手工作坊,增强当地人对自己手工艺的价值肯定和主动传承的效果。目前体验式保护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常用的保护方式,因为它是长期稳定性的最贴近实际的方案。
3.3 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
2018 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8)》。报告中指出,2017 年,中国在全球旅游总人次(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人次)榜单中,以45.3 亿人次排名首位。对于2018 年以后的世界旅游经济预测,报告则指出,全球旅游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有望超过5.6 万亿美元。过去三年,从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总额来看,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比超过14%。根据这些数据计算,2017 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 次。国人每次国内旅游花费达到914 元,相当于全体国民全年人均花费3300 元在国内旅游上。[4]这种结果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对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今后有较大的发掘潜力,因此如果有关部门都能把民窑作一种旅游资产的产业来看待,抓住对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创造性地研发,那么它不仅可以扩展旅游内容而且充实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氛围,同时又能增加收入,更能提高当地民窑手工技艺的回复与发展。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明显高于传统的食、住、行三要素。面对未来和现状,我国旅游商品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5]在这种良好的旅游发展背景和趋势下,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导向,对民窑文化资源的开发就等于起到活态保护的作用。在实际研发旅游产品时只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消费,从而提高民窑的经济效应,因此,只要大力发展民窑陶瓷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3.4 设计上要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设计才是出路。民窑陶瓷产品设计上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设计上保持传統艺术的基础上向现代艺术结合,尽量提高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品位。覃主元教授对百色靖西县凌准村壮族土陶作坊考察时提出,增加土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开发创新性、工艺性、装饰性产品是少数民族传统土陶工艺走出困境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6]。经调查得知,目前凌准村壮族民窑陶器的发展现状比较良好,其原因就是把传统金坛、蒸酒器、蒸糯米器和酒坛等陶器在外观设计和装饰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欣赏标准去创新研发,使传统土陶给予了新的生命。
近年来,钦州地区生产的坭兴陶手工艺品发展迅速,其中原因是设计上既保持了手工艺原始、神秘、古朴的特点,又运用现代艺术观念,设计思路大胆创新,民族特色、田园牧歌、私人定制等趋势研发。可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提高传统手工艺档次和文化艺术品味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对策,设计上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功能与观赏结合是民窑陶瓷产品设计上创新发展的正确大方向。
3.5 国家政策支持
1997 年国务院颁布《传統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20 多年时间,在全国各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办法和保护条例,但是实际行动和效果不理想,可见其重视程度是不够的。2005 年4 月,广西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是全国第4个颁布的省区。虽然这部法规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广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实际情况并不理想。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自2011 年6 月1日起施行以来全国各省陆续建立了本省非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条例。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2017 年1 月1 日起施行,其条例内容全面、可行性强等特点。据统计,广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据笔者调研考察中发现,河池市罗城县四把镇三堆屯仡佬族煤砂罐,其生产历史久远、工艺复杂、材料特殊,有浓厚的地方性和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在2012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工匠吴才好获得了非遗传承人证书并地方政府出资建设陶瓷作坊,目前给当地旅游文化带来了生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如此看来国家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可以互共互利。
笔者认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部门为纽带,集合相关地方文化部门,通过财政、教育机构和旅游产业等政策,继续加大对民窑作坊的资金扶持力度和相关保护条例。首先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命名式保护方式对那些具有代表民间文化特色的工匠,给予传承人政府津贴,确保其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其次,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对民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法律保护。我们可以借鉴云南省于1999 年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此条例是我国首次民族传统文化立法性保护的先例,此保护条例立法以后在云南起到了民间艺术系统全面性的保护作用。这种立法性保护的优势在于能规范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发展行为,使民窑发展有法律依靠,避免社会上各种不规范的行为。由于法律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因此成为最有现实意义的保护方案。其三,当今民窑转型发展时期,政府部门应该对民间艺人或工匠贷款支持,可以开具推荐函,银行见函即进入开通的专属审批绿色通道,符合申报条件的家庭,资料齐全者可迅速拿到贷款资金,使民窑的资金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在2005 年4 月,广西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后,对于广西传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起到了指导实践的重大作用,但今后如何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以及资金等方面落实到位,则需要制定更为详细的具体法律条例,并采取实际行动,这一点上需要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解决。
4.结论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地州镇龙腾村民窑陶瓷产品的调查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为广西地区民间陶瓷作坊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龙腾村刘师傅陶瓷家庭作坊现状的分析得知,此民窑属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此民窑生存与发展问题很严峻,急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拿出实际行动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保护民间传统文化。
(2)目前广西百色地区民窑作坊的生产仍然保留着传统手工成型方法,这种传统技艺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乃至越南等国得到了传播,并且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也促进了广西当代民窑陶瓷艺术的发展进步。
4.2 研究不足
本文选择了龙腾村民间家庭陶瓷作坊所生产出的陶瓷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地区民窑现状,这一点上可能有一些片面性和数据不对称的状况,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消费者问卷调查和市场走访等研究形式对于民窑陶瓷产品生存与发展问题上的分析和一些建议都是个人的经验探讨,这一点上没有当地政府采纳和实地考证实验过,因此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给出准确的实践建议,准确度不够全面。
4.3 研究展望
目前在研究方向上关于当代广西民窑调查研究成果比较少,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窑发展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例如文中提到的龙腾村民窑作坊的理论层面上的各种保护措施、传承效果、市场开发及对策研究还有待深入。
总之,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广西桂陶三大系列,百色市靖西县凌准村壮族夹砂土陶、南宁市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的下窑粗陶以及钦州坭兴陶等成为经典,因此广西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现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其他地区民窑实际发展问题依然严峻,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注释
[1]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52
[2]邱耿钰. 《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9-288
[3][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100
[4] http://cn.wtcf.org.cn/special/2018/0124/2370.html
[5]潘鲁生.抢救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1 -69
[6]覃主元.壮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以广西靖西县禄峒乡凌准村制陶手工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