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手中的“戒尺”缺不得

2019-08-23韩炜

雷锋 2019年8期
关键词:戒尺惩戒惩罚

韩炜

近期,广东省司法厅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送审稿)》,明确了学校与教师可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作为早年间的“惩戒利器”,“戒尺”二字重回公眾视野,自然也引起大家对于教师惩戒学生的某种担忧。

当然,惩戒不代表戒尺是教师的“标配”,此番相关条例并非指向一个“打”字,而是重点强调,近年来对于学生教育所缺失的必要性惩罚要有补救措施。无规矩不成方圆,“戒尺”远非打手心之用,而是让学生明白守规矩的重要性。

俗话讲,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情况十分普遍,家长大多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受欺负,有的甚至养成了“玻璃心”。孩子犯错,不仅说不得、骂不得,有的还需要多哄哄、多表扬。长此以往,助长了“熊孩子”之风。不准打骂孩子的条例规定固然重要,但家长一味“护短”,再完备的条例也难有用武之地。

对教师来说,明确惩戒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惩戒是必要的,但是严不严,不在于“打得疼不疼”,而是让孩子们懂得是非黑白,明白何为好、何为坏。倘若视惩戒为私用的暴力,行报复之用,甚至造成孩子身心受损的悲剧,那这把“戒尺”更多的只会是凶器之利,留下的不是惩戒的标准,而是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依法行使手中的“戒尺”,而不能肆意滥用,这才真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对学生而言,“戒尺”看似站在对立面,实则更像是陪伴自己成长的另一位老师。当下,部分教师的功能趋于窄化,重教书轻育人。无论是授业解惑还是为人处世,学生很难有全方位的“人生导师”。教师们春风和煦式的面容可以提倡,但严肃正规式的脸庞也不能缺席。“戒尺”恰如一位严厉的老师,使学生至少有所畏,认识到犯错需认错,同时也要接受犯错的后果与惩罚。

一把“戒尺”,标出守则的方与圆,家长舍得松手,教师勇于负责,学生才能知错改过,才能担当作为。学校小“戒尺”教的是守纪律,将来社会的大“戒尺”教的是守国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哪一把都缺不得。

猜你喜欢

戒尺惩戒惩罚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戒尺进课堂 戒尺进心中
Jokes笑话
学生送我一把戒尺
专家点评亮分
“戒尺热销”说明惩戒教育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