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妖魔化的面纱 “学伴”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2019-08-23张影
张影
现在已经有些被“妖魔化”的学伴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起源于西方的制度,为何来到国内后,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论?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
近日,山东大学“学伴”制度曝光,马上登顶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事件热度一直持续,各大网站、自媒体账号纷纷发文,带动网民不断争论,众多网友言辞激烈地抨击这一制度,某些自媒体从业者甚至不惜进入山大校园骚扰学生,在学生中造成一定的不安情绪。
7月12日,山东大学发表官方声明,对该制度由于校方安排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致歉,并表示将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作出规范和调整。同时,声明中也指出,网络传言的“一名外国留学生搭配三名女性学伴”为不实信息。此份声明并未使争议完全平息,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学伴”就是“官方做媒”为留学生在中国恋爱提供方便。
那么,现在已经有些被“妖魔化”的学伴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起源于西方的制度,为何来到国内后,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论?这背后有些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学伴制度由来已久
国外高校普遍存在
在此次山大的“学伴”风波中,很多人的观点会是:学伴制度是中国大学给外国留学生的“特殊待遇”,外国高校根本没有这样的制度和相关项目。
而實际情况却是,这一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很多学校都会为新入学的异国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其中也就包括“学伴”。尽管山东大学在项目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绝非是肆意抹黑学伴制度,甚至人身攻击参与项目学生的理由。
国外高校的学伴项目大多名为“Buddy Program”或“Peer Education Program”,重点在于本国学生帮助外国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习。各国具体实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项存在已久的普通制度。
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学伴项目已开展30年,帮助了数千名外国留学生。典型的项目有带领国际生游览校园,寻找公寓和日常游玩等,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上帮助不熟悉当地环境的异国学生。
在德国,由于近年来外国留学生的肄业率较高,且留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比例远高于本国学生,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为外国留学生设立了学伴项目,为他们提供德语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的帮助。留学生可自行登录DAAD网站填写申请,德国一些高校外事处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把目光投向近邻日韩,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两国都会提供学伴项目供留学生选择。日本多把学伴称为“tutor”,指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帮助的伙伴,知名高校如早稻田大学、冲绳大学均有此类项目。韩国高校如延世大学则会在一对一形式之外组织小组活动,让留学生在集体中感受韩国文化。
在此次风波中,山东大学学伴申请表格中“可选择异性学伴”一项备受批评,很多人认为,不应让异性结为学伴,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举例国外高校皆为同性学伴。但实际上,不同高校的规定各有差异,如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学伴项目,新生可在申请表选择“想要与同性别学生结为伙伴”或“不在意是否为同性别”,学校不会做过多干涉。法国勃艮第大学则是随机分配,不会限制性别。
无论同性异性,学伴活动的目的都是帮助外国留学生迅速适应学习和生活,能否达到应有的成效,则取决于学生自己。
在学伴活动中,不仅外国留学生可以得到帮助,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尽快开展新生活,参与活动的本国学生也能了解到异国文化,切身实践跨文化交流。此外,有些学校会为报名担任学伴的学生提供实习证明或证书,如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应用科技大学,参与活动的本国学生可获得学校认证的跨文化技能证书。
本意为学校引路
学生自主交流
学伴作为国外高校广泛采用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通常只提供信息平台,引导学生自主申请参与项目,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本地学生,都只将其视为学校的普通交流项目。
学伴活动的原则首先是双方自愿。留学生只身一人初到异国,绝大多数都不熟悉当地环境,语言技能也相对欠缺,加之国外很多高校并不提供宿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住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寻求当地学生的帮助,实属自然。为解决这类需求,学校会提供申请平台,但并无义务主动为留学生安排学伴,本国学生是否参与全凭自愿。因此,留学生并不一定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伴。
在双方成功“结对子”之后,学校通常不会过多参与。如加拿大、美国等国高校一般会推荐本地学生后安排学伴双方见面,协助沟通,但此后就不再干涉双方的交流,让学生自助交往,或是由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而欧洲一些高校则仅提供申请平台,寻找学伴及后续交流基本需要留学生自行解决。
与学伴交往,责任需自负。无论欧美还是日韩,学伴制度虽由学校设立并支持,但本质还是学生自主的交流学习,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由自己负责。例如在日本,学伴活动大多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一般不会产生感情问题;一旦双方出现感情纠纷,校方一概不予负责,全凭学生自己处理。
我们可以看出,“学伴”在国外只是普通的学生交流项目,不涉及感情问题,更无学校强制安排。而国内多数人不满的正在于,山东大学在宣传初期就提出该项目可以“结交异性外国友人”,安排本国学生与留学生“做任务”,且在项目实施中进行“筛选”、“选拔”,这无疑违背了国外普遍的做法,也使得本来单纯的学伴制度,加入了过多不应有的杂质。
“学伴”引发连锁反应
教育部重磅发声
山东大学在此次风波中饱受批评,直接原因是“学伴”项目实施不当,事后回应不及时不到位,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造成舆论反弹。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国内民众对留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有所担忧,以及对其获得的“特殊待遇”不满已久。
徐州某高校外籍留学生吸毒被遣返,河北工程大学外籍留学生猥亵女生被遣送出境,南京某高校留学生商场偷窃被遣返……近一月来,除山东大学外,还有多所高校因为留学生问题频登热搜,引起多方密切关注。很多人认为,应当提高外国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的门槛,严格规范留学生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指出,一些高校为吸引更多留学生,借留学生数量这一指标提升学校的国际排名,采取了一些不甚公平的手段,如向留学生发放高额补助,分配用电量远超中国学生,入学语言门槛较低等。這些现象折射出我国很多高校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引发热议也在情理之中。
7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答记者问环节,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政策落到实处。对于违规违纪甚至涉嫌违反犯罪的留学生,教育部立场坚定地严肃表态,绝不纵容姑息。
对于来华留学经费使用情况问题,负责人则表示,按照2018年制定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规定,来华留学经费直接拨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统筹用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等支出,仅生活费发放给奖学金生本人。
而广大群众关心的“对外籍留学生统一发放高额奖学金”问题,负责人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源和培养质量,要求国家留学基金委和高校实施严格的遴选和录取程序,通过年度评审等方式对奖学金生进行严格考核,未通过评审的,中止或取消其享受奖学金的资格,切实提升培养质量和使用效益。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标准,保障质量。同时,健全奖学金院校考核评估机制,对违规招生或培养质量不达标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养奖学金生资格。
不过,负责人也表示,“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我们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在生活和教育教学方面帮助留学生,引导他们参加有益课内外活动,提升学业水平和交流能力。
山大“学伴”事件引爆舆论,尽管有很多不理智的声音出现,但此次事件为高校和民众提供了一个契机,反思当下我国来华留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推动相关方面工作的改善。如能严格规范,做到中外学生管理一视同仁,“学伴”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将作为一项有益制度,促进中外学子的交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