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流失文物为何归国难?
2019-08-23
今年4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开幕。这个并没有在艺术行业和媒体内引起过多关注的展览性质特殊,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文物局主办,展出了意大利政府向中国返还的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
这些文物的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彩陶、汉代陶器、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等等。从价值上来说,它们并不是最珍贵的文物。但这批流散海外的文物成功“回家”的意义则是非凡的,因为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所言,它成为了“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主要力量与贡献表率”。
2007年,这批文物由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Tutela Patrimano Culturale Nucleo di Monza)在文物市场率先发现,次年向中国驻意大利使馆通报其做出的暂扣决定,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提出文物返还的要求。
7年之后,意大利米兰法院通过刑事审判,确认中国政府对这批文物的所有权。真正的文物返还和确认接受工作一直到2018年11月米兰法院做出返还文物的判决后才正式启动。今年3月2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及意大利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这796件文物的返还书。4月10日,这批流散在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尽管留给国家博物馆馆方布展的时间极其紧张,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场准备了12年的展览。
针对这796件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司法审判过程之曲折,从10年的时长上便可得知一二。但它们仍旧是幸运的,在它们在意大利被发现的前一年(2016年),中意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并且意大利政府自1969年成立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司令部后,已经在意大利境内缴获了200多万件文物和文化财产,并从美国、德国、荷兰等国追回了不少意大利文物,可谓是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主力推动军。当然,近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了中意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多方合作,在此趋势的促进下,这796件文物才得以更为顺畅地返回中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已从国际上追回了5000余件流失文物,其中最为公众所津津乐道的事件包括2013年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的捐赠返还,以及2018年从英国费尽周折(原本将在英国某拍卖行上竞拍)追回的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青铜礼器”虎鎣”。这几件流失文物都与1860年的圆明园浩劫直接相关,因此备受国内舆论关注,它们的顺利返还具有着非凡的社会意义。其实,促成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欧美的许多国家在近年也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文物返还的效率。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布基纳法索时曾公开承诺将法国的流散非洲艺术品返还给非洲。之后,他委托了法国学者 Bénédicte Savoy 和塞内加尔学者 Felwine Sarr 撰写了一份被称为《Savoy-Sarr Report》的有关归还非洲文物的研究报告,这则报告指出,约90%的非洲文物流散在非洲之外,其中约9万件在法国,大多与法国殖民非洲的历史有关。同时,这则报告倡议“永久性地归还非洲流失文物”,并且指出,归还的主要障碍在于法国的国有财产不可分割法,这个法律规定法国国有的收藏无法被出售或转移。本着报告中倡议的精神,去年年底,法国總统马克龙决定向贝宁立即返还26件文物,但是这个决定仍需要经过法国议会的批准,而批准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可知的。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展览现场,2016年
2019年4月9日,796件文物艺术品从意大利米兰马尔彭萨机场起运
2019年4月10日,796件文物艺术品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法国皮诺家族无偿归还中国圆明园鼠首兔首
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青铜礼器 "虎鎣”
荷兰国立博物馆
在美国纽约法院下令将其返回伊朗之后,几经辗转、多次被偷的古波斯文物最终被安置在德黑兰国家博物馆中
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如此激进的举措下,为何文物返还仍旧举步维艰?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各国的法律屏障。除了法国,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如英国、比利时等都具有类似“国有财产不可分割”的条款,因此面对许多来自别的国家的非法流散文物返还诉求,许多欧洲国家都会以“法律不允许”为由拒绝返还,但这其中有没有例外?
荷蘭在文物返还方面属于最主动的国家之一。针对其殖民时期掠夺而来的文物艺术品,荷兰政府和博物馆馆方主动提出应该将它们返还给归属国。今年3月,荷兰的国家世界文化博物馆发布了向荷兰提出返还殖民期流散文物要求的章程执导。荷兰国立博物馆则更为激进,官方主动与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发起对话,希望能够归还1000件可能由非法途径进入荷兰的文物。荷兰国立博物馆馆长Taco Dibbets公开表示:“荷兰时至今日才开始注意到需要返还殖民时期的掠夺品实在令人感到羞耻……这件事不应有任何借口,我们早就应该这么做了。”
去年年底,在纽约TEFAF期间,伦敦古董商Ruper Wace的展台上出现了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文物,如今这件文物已经被伊朗总统Hassan Rouhani带回了德黑兰,并安置在伊朗国家博物馆中。这件文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于普赛普里斯被挖掘出来,并在出土的4年后被盗走,几经各国辗转、被无数欧美学者研究后,才落入了Ruper Wace手中。在展台处轮番被警方和检方盘问后Wace表示:“我简直惊呆了,这件作品在学界很出名,在我之前起码有近70年的流通史。”
流散文物返还的意义不仅在于法律、政治甚至文化层面的正义性。从原属国的角度看,追回流散文物再为合理不过,对于原属国的民众来说,这件事不论从教育还是文化认同感方面皆有益处,那么对于返还这些流散文物的国家来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法国总统马克龙委托起草并签署的《Savoy-Sarr Report》一度激起法国内部各方的争论。对于欧美许多以掠夺文物为主要或重要馆藏的博物馆来说,流失文物返还潮也确实为馆方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身处欧美国家的艺术史学者和教育者来说,也不见得是好事。专攻古罗马与中世纪艺术的教授突然感叹道,“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两难境地是在多年前大学中的艺术史学科研讨会上,幸好我们今天能够在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种拥有多国文物的机构中欣赏到许多教科书和PPT教案中的文物样本,否则,绝大多数人可能此生也没有机会去意大利、希腊甚至更远的东方亲眼观赏那些文化遗产。”文化的见证物流散到海外,除了少数情况以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文物并不会得到妥善的保管。而脱离了本国文化语境的文物在异文化下被欣赏,文物的价值可能仅仅只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