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探讨

2019-08-23张力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障碍途径

张力

摘要    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涵义与重要性,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以期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障碍;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21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农业是百业之基,是立国之本;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十二五”规划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63元,实际增长6.2%,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0%,能达到产业化水平的仅为10%,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推广度)70%~80%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薄弱、创新主体缺乏,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增长的空间还相当大。因此,如何推进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涵义与重要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更具体地说,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构思、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农业新优良品种、新农艺方式、新农具设备、新资源配置、新技术手段的过程;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改良、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重新组装原有技术体系的技术演变与进化过程[1];是一个综合应用先进物质设备,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是通过市场把农业新构思、新技术和原有生产要素转变成新的农艺和新的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就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当今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我国农业目前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各种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当今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

2.1    农业科研的体制性障碍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技术需求的主体之间存在脱离的弊端。这样的科研体制会导致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在立项上过分看重政绩,喜欢“短、频、快”项目,在立项上小而全、多而重复;二是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技术供给短缺,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三是科研人员研究的动机往往不是服务于生产,而是为了出成果,并以此作为晋职称、调工资、获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四是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了成果的先进性,而不考虑生产的实用性,造成转化率低;五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力量配置不合理。这些因素造成农产品多用途利用开发以及储存保险、加工增值方面的科技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经济效益,束缚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发挥[2]。

2.2    农业技术的市场性障碍

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要开发、生产、推销或转让出去,从而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经过市场这个核心渠道与连接环节。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小农经济特征明显,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技术市场发育迟缓,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几乎是空白。人们往往认为农业技术只具有公共属性,不承认农业技术的商品属性,农业技术在各单位之间主要靠行政命令无偿使用,农业技术需方和农业技术供方没有紧密的联系,更不可能促成有效、及时的交易。

2.3    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性障碍

农业科技创新在研究、中试和产业化3个阶段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成果不成熟,二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三是农业技术协作攻关不力。目前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提供的科技成果只有少数能达到产业化水平或能直接投入使用,絕大多数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不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农业企业技术可选择空间在引入时就极为狭小[3]。

2.4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资金性障碍

农业科技创新从其形成到被应用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再到在市场中产生比较收益,均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无论哪一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对农业科技创新财力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有限的财政经费呈现出政策性投入大、基础设施投入多而生产性投入少的特点;二是受专项经费紧张和财政预算体制的制约,科研项目专项经费中所能列支的科技创新经费少,缺乏农业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或配套费用;三是县、乡农技部门大多只有人头费,没有工作经费。

2.5    农民整体文化的素质性障碍

虽然近年来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上升和文盲率的下降反映了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文盲和半文盲、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90%以上都在农村。由于广大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相对较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整体较低的文化素质致使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差、愿望低,不仅制约着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而且影响了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科技难以普及。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加上交通与通信条件落后,一些地区仍然是科技工作的空白点,这些地区的人们对先进农业技术有排斥感。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3.1    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开启了新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也要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3.2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平台

提供满足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成功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是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力度,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二是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三是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评价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逐渐建立科学高效、公平竞争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优化专业结构方向和转换管理机制,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贮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总之,要最大限度地把科研体制与成果转化体制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形成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研成果—生产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潜在价值—使用价值—价值的转化;实现科研机构由单纯科研型向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转化、由单纯科研功能向科研与经济复合功能的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益与功能。

3.3    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拥有一批站在学科前沿开拓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科研单位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确保优势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在行业内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因此,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一是通过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优化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的环境,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改革,注重同行评议,侧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二是通过完善创新人才扶持和设立创新基金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创新型人才开展科技研发、创办科技实业,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促进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通过组织重大项目技术攻关、交流与推广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农业科研优秀创新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3.4    着力破解资金难题,多形式拓宽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而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资金向农业科技创新流动的融资平台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一方面,由于自然力和地域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较大,创新周期长,创新效益具有社会性,大部分创新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技术转移推广受农户经营规模制约,技术需求受农民素质约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依赖国家公共投资,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多形式拓宽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取消限制和管制,由政府搭台,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加大对私人部门的扶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吸引农业企業等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投入的多元化,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保障。

3.5    注重培育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指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以及技术商业化的主要完成者。当前,我国改革正在深化,机制正在转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元化、弱质性、政府主导性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最大特征。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农业技术企业、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户都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子体系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国外,农业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是研究开发的主体、是利益分配的主体;而在我国短期内农业企业还不可能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各行为主体的特色与优势,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各展所长、协同创新;也要注重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使企业尽快成为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4]。

3.6    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和商品市场秩序,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会更突出,只有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和商品市场秩序,才能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促成有效、及时的交易。针对目前农业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存在的发展缓慢、起步晚、基础差、秩序乱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较弱等突出问题,一是要构建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信用基础,使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具备良好的信用关系,使生产和交换持续正常地进行;二是要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扩大保护范围、宣传教育等措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三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活跃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贸易,加速农业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流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5]。

3.7    建立高原特色创新联盟,推进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现代农业的一种主要模式。高原特色农业是指高原地区独特的农业类型,集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针对云南农业现状和发展需要,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将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昆明作为全省唯一的大型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结成合作联盟与同盟,通过各类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高效服务机制,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建立技术创新资源开放平台,共享成果,合作共赢,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6]。围绕昆明蔬菜、花卉、畜牧、烤烟、林产业、农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工作,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经营的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社会化服务机制的具体措施,促进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出高原特色,创出高原品牌,成为行业优势,全力推进昆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7-8]。

4    结语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创新作了新的论述,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完善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改善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条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找准农业科技突破方向,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跃升。要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9]。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始终视农业为国之大业、民之大本,“三农”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长远发展,按照新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目标,通过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基地、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5    参考文献

[1] 翟虎渠.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熊银解,傅裕贵.农业科术创新、扩散、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OL].(2012-02-01)[2019-01-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068256.htm.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Z/OL].(2015-02-01)[2019-01-01].http://www.gov.cn/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Z/OL].(2016-01-28)[2019-01-01].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

[7] 杨卫平.云南省高位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J].云南农业,2017(6):52.

[8] 郑宝华,晏铃.以农业地标品牌建设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17(3):80-86.

[9] 鐘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障碍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跟踪导练(四)2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心灵休憩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选择障碍症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