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情怀办好最难办的“小事”
2019-08-23
“市民对话一把手”演播室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市政协委员杨鑫、王以新,主持人聂一菁,市政协委员季节,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 摄影:尹华响
编者按: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总书记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在总书记的倡导下,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新时尚。关于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如科学明确的分类标准,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垃圾减量和回收的具體做法,相关提案的办理与最近的创新工作等,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6月18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北京市政务服务局联合主办的直播访谈节目“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邀请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和三位政协委员进行对话,孙主任就以上问题作出了明确而精彩的回答。本文摘编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孙新军主任(中)介绍北京市垃圾分类卡通形象代言——分小萌 摄影:尹华响
一、明确垃圾分类标准:资源回收、干湿分开
垃圾分类标准过细,不易操作,是垃圾分类过程中广大居民遇到的最普遍问题。对此,孙新军主任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资源回收、干湿分开。
通常所说的垃圾分类其实指的是生活垃圾的分类,现在北京市每天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量还在涨。北京市目前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没有丝毫弹性,牵一发动全身。如果清运、处理不及时,就会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垃圾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生活垃圾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湿垃圾)、其它垃圾(干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别对应四种颜色垃圾桶:蓝色、绿色、灰色和红色。可回收物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像报纸、纸箱、饮料瓶等,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回收利用。厨佘垃圾就是厨房产生的,比如菜帮菜叶、瓜皮果核、剩菜剩饭易腐烂的,送到生化处理设施统一安全处理。其它垃圾就是除此之外的干垃圾,包括用过的保鲜膜、塑料袋、纸尿裤、纸巾等等,送到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残渣填埋。有害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垃圾,如废旧荧光灯管、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油漆等,要用特殊方式处理。
生活垃圾中比较常见的一般也就是上面四类,这四类垃圾怎么分,孙主任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第一步分开“能卖的”和“不能卖的”,也就是可以卖钱的,拿去卖钱或是投放到蓝桶,资源回收。第二步把“不能卖的”再分成“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会烂的”用作堆肥,“不会烂的”焚烧处理,这就是干湿分开。分类方法越简单、越直观,分类效果就越好。强调干湿分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把“湿垃圾”分出来,可以避免污染其它的可回收物,例如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在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可以降低清洗成本。另一个原因是,“湿垃圾”含水率高,容易产生渗滤液和臭味,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这样能大大降低对居民环境的影响。另外,分类好的“湿垃圾”更适合做堆肥处理,对处理设施也是一种保护。
垃圾分类标准并非越细越好,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虽然有些国家把垃圾分成十几类,但我国现阶段还处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期,要求大家分成十几类,跨越太大,不现实。北京的做法也是由易到难,居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干湿分开”,就已经在为垃圾分类作贡献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管城理市”中有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和权威解读。
二、引导与监管并举:做好“最难坚持的一桩小事”
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明确之后,让广大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运输和处理终端也把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问题。对此,孙新军主任坦言,垃圾分类确实是“最难坚持的一桩小事”,是真正的“知易行难”。垃圾分类的主力在基层,决定因素也在基层。
(一)对居民分类行为的持续引导和监督
经过这些年持续的宣传,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还是很高的,大家都赞同垃圾分类,但是分类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居民想分类却不知道怎么分;另一方面就是今天可以分类、明天又懒得分;再有就是有人监督就分类,没人监督就不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北京的垃圾分类是爬坡前行,不断升温,但远未沸腾。即便是日本、新加坡、德国这些垃圾分类执行较好的国家,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持续培育,需要政府部门坚持不懈、反复持续地做好宣传动员。截至目前,北京共举办了3万多场宣传活动,包括“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垃圾文明一日游”“周四垃圾减量日”等主题,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反复地引导和告知居民,垃圾怎么分类、怎么减量。去年,北京推出了垃圾分类代言人“分小萌”,是一个章鱼的卡通形象,寓意就是像章鱼一样,多伸手、做分类。很多孩子都是它的“粉丝”,通过“分小萌”教给大家简单易懂、好操作的分类常识。希望在它的带动下,孩子们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回家,带给更多人。
基层街道的带动作用,也让垃圾分类的执行效果更显著。垃圾分类做得好的街道,党建工作都很出色,社区党员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参与垃圾分类,发挥正能量。下一步,北京将继续巩固这个成果,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北京正在推行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监督员和楼门长的“一长四员”治理模式,共招募了近3万人的队伍,还有超过7万人的“管城理市”志愿者在积极宣讲、推广垃圾分类知识。北京还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挥生活垃圾处理循环经济园区的宣传展示功能,协调教育部门编制垃圾分类教材和知识读本。录制“分小萌”视频小课堂、组织“垃圾分类萌到家”、知识问答、垃圾分类大挑战、拾捡跑等线上线下活动,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
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和鼓励居民垃圾分类,这些手段都是“软性”的,执行情况全凭自觉,是否有必要对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监督问题,孙主任认为,垃圾分类还是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
北京的做法是先从单位团体入手,率先在党政机关开始了强制分类,在134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的带领下,又有将近2500家市区党政机关、2300多家公共机构加入强制分类的队伍,这些公共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商超和旅游景点,基本上覆盖了人群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随着日常执法检查健全,强制检查会逐步覆盖至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如不组织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且拒不整改,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社区站点的垃圾不分类或分得不正确,环卫工人可能会拒绝收运。从根本上看,垃圾源头减量、强制分类需要得到立法支持,软约束要逐步硬起来。2012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部门、物业等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但是对居民个人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只有鼓励和倡导,缺乏约束和强制,导致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同时,分与不分混投,影响了分类的质量。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顶层设计和推动十分重要,激励和鞭策必须双管齐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届时,不分类就是违法。如上海已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的罚款。
(二)对生活垃圾收运环节的监管是关键
居民按照标准将垃圾分类投放后,垃圾车混装混运一车拉走的情况,打击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对于居民最痛恨的“混装混运”现象,孙主任给出的回答是“感同身受”。混装混运是对垃圾分类的毁灭性的打击,要坚持逮住一个处罚一个,屡教不改的逐出市场。政府应该进行规范,严格约束。首先,要求运输车辆“亮出身份”、标识醒目,做到“五统一”:統一车身的颜色(厨佘垃圾为绿色)、统一车身的标准、统一运输的标识、统一单位的标识、统一监督举报电话;其次,组建“绿色车队”,提升分类运输能力。让有规模、专业的队伍来运输;第三,正在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目的就是让运输车辆人前受监督,人后受监控,必须老老实实,不能越雷池半步。希望大家打12345举报电话,杜绝混装混运,大家都有责任,大家共同努力。
(三)加大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的监管
除了生活垃圾外,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也是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几年,北京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工程建设量很大,尤其是拆违力度加大,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拆除垃圾。据统计,仅2018年,就有1.92亿吨。这种井喷式的增长凸显了很多短板,如填埋设施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加工能力不足等,乱卸、乱倒现象随之产生,黑渣土消纳场不断出现。
关于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和管理问题,孙主任认为,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小、乱、散”是比较普遍的现实问题,大型的企业可能有几十辆车,有些小企业可能只有三四辆车。整个行业企业规模、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行业规范入手,北京修订了运输企业的监督管理办法,正在大兴做试点。新的办法会根据企业规模实施分级、打分管理。5辆车以下的企业基准分数只有15分,40辆车的就有200分,有违规行为会扣分,分值代表着企业的信誉。这种新的监管方式会逐渐让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对渣土运输企业的分级管理,是一种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下一步北京将制定硬性的准入标准,提高运输企业的规模和质量。
三、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是上上之策
(一)一般生活垃圾强化生产者责任制延伸
中环创新垃圾分类微信积分小程序
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孙主任的回答很坦率:体制外做得比体制内好。遍布大街小巷的回收大军把垃圾中能卖的挑得干干净净,到填埋场的垃圾几乎没有值钱的。孙主任说,我们要珍惜并保护这支力量,全社会也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现在体制内也纷纷行动起来。比如丰台一些社区,把“干垃圾”统一按0.8元每公斤进行回收分选,充分再利用,减少了进入填埋或焚烧的垃圾量。市邮政管理局率先推广绿色包装箱,可降解、能重复利用。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好回收中心的布局,为回收企业提供多种支持政策和绿色通道,使回收的路径畅通,从业的行为规范,回收行业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持续运行下去。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垃圾源头减量,少产生垃圾才是上上之策。过度包装是一大害,一次性用品是另一大害,快递外卖包装上升势头也很猛。这三个方面使生活垃圾量暴涨,必须研究对策。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生产者责任制延伸,把源头减量的责任压给始作俑者。企业不仅要对生产环节负责,还要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负责。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责任制。电动车生产和销售厂家也要负责回收废电池。快递公司,同时也要回收包装盒等。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这是“企业责任”或“企业良知”。条件成熟时,这些责任将会通过立法约束。消费者能做的也很多,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物品、适量点餐、光盘行动等。买卖双方前后呼应,垃圾减量就水到渠成。
(二)大件生活垃圾开展上门回收试点
居民在搬家、装修时不要的旧沙发、大衣柜等大件垃圾,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但是存在体积大难自行处理的问题。关于大件垃圾的回收和去向问题,北京正在开展上门回收的试点。为了方便市民投放,各区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试点。例如,海淀区的一些街道建成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能够对大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东城区已经在东花市、龙潭、崇外街道实现了手机APP预约、回收公司上门回收的方式处理大家电。有些具备条件的小区会在小区内划定出固定点位,供居民投放大件垃圾。在末端处理的环节,东城、朝阳区引入了破碎处理线,大件垃圾可以快速、就地处理,免去中间的运输环节;海淀区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了大件垃圾处置设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件垃圾的处理问题;石景山、昌平创新了大件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拆解处置”的模式。2017年以来,全市共分出大件垃圾1.6万余吨。今后,北京还会继续推广预约收取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体验到上门回收大件垃圾的便利。
(三)建筑垃圾推进资源化再利用
与生活垃圾相比,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价值更高。但是在推广使用这些产品过程中,人们对再生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顾虑,这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难题。近年来,随着政策的完善和宣传的普及,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取得一定进展,资源化产品利用的前景值得期待。去年以来,北京市城管委和住建委开始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的建设,建成了94座临时设施和4座固定设施,产出了再生产品4000多万吨。今年,北京市城管委和住建委一起发布了《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种类及应用工程部位名录》(京建发〔2019〕148号),明确了12种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质量标准。32个大型市政府投资项目率先使用了再生产品。建筑垃圾再生品的用途多样,例如透水砖,吸水性能好,可以铺在公园或者人行道上;再生骨料,根据用途不同颗粒大小也不同,可以用来铺路。下一步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研究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鼓励、推广使用再生产品。
四、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为了让市民更容易参与和坚持,保护和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孙主任介绍了北京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创新做法。
(一)精细化建设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孙新军主任(中)陪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左)调研北京市垃圾分类 摄影:尹华响
2010年,北京开始以小区为单元推进垃圾分类,叫做“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2017年,北京又以街道为单元,建立“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这个片区内,既包括居民小区,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建筑。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是从一个一个的“点”,到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过渡,就是“连点成片”,产生“规模效应”,这也是“街区治理”理念在垃圾分类中的体现。目前,北京市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2020年要达到90%,使片区起到示范作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收运方式上的创新尝试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小屋,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垃圾分类基础人群;第二,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第三,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量;第四,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这几种方式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熟经验,也是征求居民的意见后确定的新做法,已初步取得成效。
(二)发动全社会参与
我们要以大情怀,把最难办的“小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办下去,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北京是首善之区,在垃圾分类上,我们也要做到首善,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把垃圾分类这桩“小事”,变成人人积极参与的时尚行为,要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政府要强化宣传动员和立法监督的责任,促进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社会单位也要担起主体责任,创新垃圾分类收集的模式;街道、社区和物业各个层级都要参与其中,主动履责;作业单位要实现分类运输的精细化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回应公众信任,同時提高分类处理能力。垃圾分类这件小事背后涉及庞大的运作系统,在这个庞大系统中,政府必须强化自身的主导责任,使垃圾分类不仅成为一种新时尚,还要使这一时尚持续流行、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