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冬麦区麦红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2019-08-23张桂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防治

张桂梅

摘要    麦红吸浆虫是小麦产区的一种毁灭性害虫。本文介绍了麦红吸浆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上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麦红吸浆虫;发生;防治;黄淮冬麦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107-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属于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头部圆球形或半球形,能自由活动,口器舐吸式或刺吸式,有的种类口器退化或消失;头部有1对特别大的黑复眼,雄虫的2个复眼紧紧挨在一起(合眼式)或非常接近(接眼式),雌虫的1对复眼远离(离眼式);头顶的3个单眼位于中部,排列成三角状,有的种类无单眼;触角细长,呈丝状等;胸部的3个节紧紧愈合,前胸、后胸小,中间胸特别大;仅有1对薄而透明的前翅,翅上有4条翅脉,后翅退化成柄状的平衡棒[1];腹部的节数较少,雌虫的最后几节可以伸缩成为伪产卵器。幼虫无足,大多数无头。蛹多数是裸蛹,对药剂敏感,容易杀死。

成虫虫体呈橘红色,外形像蚊子,体长2.0~2.5 mm,翅展5 mm,密被细毛。前翅膜质,并带有紫色闪光,翅脉4条;后翅退化成柄状平衡棒。

卵香蕉形,淡红色、透明,表面光滑,长0.32 mm、宽0.08 mm。

幼虫外形蛆状,成熟时体长2.5~3.0 mm,橙色或金黄色;前胸腹面有一个“Y”形剑骨片,中部呈锐角凹入,腹部末端有2对尖形突起。

蛹体长约2 mm,橘黄色至橘红色,头部前方长有2根白色短毛和1对长吸管。

2    分布及危害

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山东等省(区),其中以黄淮河流域的冬麦区气候和温度适宜、地势低或水浇田发生较重。3~5 cm土壤的温度是影响麦红吸浆虫出土的主要因素。麦红吸浆虫的幼虫在小麦穗期钻入麦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锉伤果皮吸食麦粒中的浆液,造成麦粒不饱满、空壳、秕粒。被害小麦在長势和穗形大小上都不受影响,小麦植株直立不倒,一般被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绝收。

3     发生规律

在黄淮冬麦区一般1年发生1代,如果遇到干旱等不适宜的环境隔年或多年发生1代,有的甚至在土壤内可以滞留8年以上仍可羽化成虫。老熟幼虫以茧的形态在土壤中过夏、冬季,要经过长达10个月的土中生活。翌年春季土壤温度上升到17 ℃左右时,越冬幼虫就上升到离土面2.5 cm左右的土层中结长茧(做土室)化蛹,蛹期约9 d,随着温度的升高蛹的数量越来越多;当土壤温度为20 ℃时小麦开始抽穗,成虫开始羽化,在一天中有2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8:00—11:00和16:00—20:00。小麦抽穗盛期也是该虫羽化盛期,羽化后成虫在地面和麦株上到处活动,卵产在刚抽穗未扬花的麦穗上,多数产在护颖和外颖之间,每次产卵3粒,卵期大约6 d,此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卵孵化成幼虫即侵入麦穗颖壳内危害,经过15~20 d变成老熟幼虫,落地入土结茧休眠越夏越冬。麦红吸浆虫怕强光,中午前后大多呆在麦株下部或麦叶背面,在早晨和傍晚到处活动。麦红吸浆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到干旱等不适宜的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虽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可长达12年,遇到气候、土壤湿度、温度等条件适宜时再破茧化蛹。

4    测报方法及时期

4.1    幼虫或圆茧期筛查

春季小麦拔节后,在当地麦红吸浆虫密度大且有代表性的麦田中选面积为666.7 m2的地块,按5点取样进行检查,每个土样10 cm×10 cm×20 cm;将土样放入容器中加水浸透,再搅拌成泥浆,静置至泥土下沉;然后反复倒入60目铜纱筛,将幼虫和茧滤在筛上,捡出并计数。开始看见蛹时就隔天分层(0~7、7~14、14~20 cm)淘土,到成虫盛期后截止。

4.2    成虫期观测

在小麦开始抽穗时,通常采用目测,选当地早熟品种不同播期个别开始吐穗的麦田2~3块,进行成虫观测,隔天目测1次。具体方法是在晴朗无风的傍晚,用手轻轻将麦株向两侧分开观察成虫起飞数量,一眼看见3头左右,或用捕虫网在麦穗上方往返兜捕10复次捕到10~25头时,即为防治时期[2]。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抗虫品种。利用抗虫品种本身的特性防治,是农业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3]。在麦红吸浆虫发生的地区,种植抗虫品种,即使不用药剂防治,也能降低危害。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的品种,不利于成虫的产卵和幼虫入侵。另外,抽穗期(早抽穗、扬花)与成虫产卵期不遇的品种也可以避开吸浆虫的危害。

5.1.2    改变种植方式。轮作倒茬,调整作物布局,与油菜、豆类、棉花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实行连片深耕翻20 cm,合理减少春灌,少施化肥[4]。

5.1.3    保护天敌。捕食成虫、幼虫、卵的天敌分别为蛛蛛、蚂蚁、蓟马等,卵寄生性天敌有宽腹姬小蜂、尖腹黑蜂等。因此,应慎用药剂,优先选用生物源农药或低毒农药,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5.2    化学防治

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为辅”的防治原则。

5.2.1    蛹期防治。小麦拔节后,每样方(10 cm×10 cm×20 cm)有虫2头以上及上年有虫地块半径300 m以内都应防治。可用5%毒死蜱粉剂10.5 kg/hm2左右,拌细砂土375 kg/hm2,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后立即浇小水或抢在雨前撒施,以提高药效[5]。

5.2.2    成虫期防治。此期对药剂敏感且正值小麦抽穗期,当小麦抽穗达到50%时是防治的最佳时机。可选用10%吡虫啉150~225 g/hm2或2.5%溴氰菊酯300~375 mL/hm2,兌水600~750 kg/hm2,在晴朗无风的傍晚用喷雾器对准麦穗均匀喷雾,连喷2~3次,每次间隔2~3 d。如果蛹期防治效果好(无漏防现象),成虫期也可以不防治[6]。当浇水和虫害防治相冲突时,要先治虫后浇水;如喷药后25 h内遇雨,要及时进行施药补治。

6    参考文献

[1] 汪春芳,张冬梅.小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7(1):12.

[2] 刘文华.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5(4):21.

[3] 陈治钢.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02(2):25.

[4] 张志高.沿海地区小麦吸浆虫生活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154-155.

[5] 王梦扬.驻马店市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 陈治钢.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要点[J].内江科技,2002(1):24.

猜你喜欢

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