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海滩上的斑驳光影
2019-08-23陈志音
陈志音
曾听过N版中外《卡门》,却错过当年上海歌日剧院版《采珠人》。这部比才的歌剧处女作,音乐美妙动听而令人翘首。国家大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版《采珠人》,继2017年6月德国首演后,201 年5月15日至19日正式亮相北京。相当数量的中国观众居然是奔着导演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而去,因《采珠人》是这位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得主自选跨界的歌剧首秀。真正的歌剧爱好者则为比才的音乐和德高望重的意大利指挥家多纳托·伦采蒂( Donato Renzeti)而来。本轮卡司排阵照例分为国际组/中国组:莱拉(女高音)一奥尔迦·佩列嘉琪科( O[ga Peretyatko)/郭橙橙,纳迪尔(男高音)一弗朗切斯科·德穆洛( Francesco Demuro)/史蒂梵·齐弗莱里( Stefan Cifolelli),祖尔加(男中音)一阿尔弗莱德·达萨( A[fredo Daza)/周正中,努拉巴德(男低音)一保罗·盖( Paul Gay)/关致京。
简约而斑斓的海滨
国家大剧院歌剧大制作始于《图兰朵》,盛于《托斯卡》。而此次维姆导演团队如此极端,竟然不设任何实景甚至连道具都省了,只有大祭司手里一根棍儿。因为灯光十分讲究细腻,小坡度的地面上,时而像珠贝闪烁的海滩,间或像层叠褶皱的岩壁:形成内景的只有象征帐篷的一帘帷幕。古稀之年的名导第一次上手歌剧,彻底放下了繁琐摈弃了奢华,最大限度地将舞台全部还给了《采珠人》。
电影导演不用影像自然说不过去。全剧采用的几组“闪回”镜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清风撩动白色面纱,神秘女郎令人神魂颠倒。经过数倍夸张放大,两张坠入情网酌青春面孔,闪动眼神和嘴角弧度,清晰可辨一目了然。喜爱电影的人也许感觉还不过瘾,而喜爱歌剧的人会不会稍嫌过多?因为画面对应着的是那段美妙无比的经典二重唱。视觉之美毋庸置疑,两组演员也各美其美。女主莱拉的童年时代,摄影师都绝不敷衍草率,西方面容、东方眉眼,力求对应两组成年演员。这是全剧的一个重要桥段,一串珍珠项链,“点”醒梦中人,唤起往事记忆。祖尔加回报小姑娘救命之恩的物件,终于有效化解了因妒忌生恨的宿怨。这些精美考究匠心独运的画面,是否干扰听觉审美体验7可能会是个体差异见仁见智。
最佳影像效果当数漫天翻卷的云海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互为动静的两片“海”,既是对客观事件的照应,又是对主观心理的感应。因为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一个女郎,坚固友情深受波及,曾经的“风浪”本已平息,因为莱拉的出现,修复的友情再次掀动波澜……而莱拉现身之前,黑色浓云扑面而来,神秘莫测的纵深感与距离感,预示一场暴风骤雨情海翻波已迫在眉睫无法避免。维姆处理画面的独到之处确实令人不得不服:第二幕,尽管看不见有形的古塔,但在舞台右侧的莱拉,仿佛端坐于神龛的一尊女神,高雅圣洁一尘不染:而在舞台左侧的纳迪尔,整个就是落入凡间的一颗情种。他们两个就是一个在天上“高不可攀”,一个在地上“触手可及”。
曾经有几种写实的结尾,一是祖尔加被村民刀斧砍死,在祈祷天神息怒中幕落:一是祖尔加为解救爱侣,用尽力气自刎而亡:一是祖尔加因阻挡村民,最后被推入火海丧生。新版则为开放式处理,满屏海浪波峰迭涌,将形单影只的祖尔加渐渐覆盖湮没……采珠人首领是否葬身大海,是否死里逃生?卡雷(Michel Ca rre)和柯尔孟(EugeneCormon)合作的法语文本,似乎更偏爱祖尔加。这个角色虽因妒生恨迷失心性,暴怒之下宣判友人和爱人死刑,但祖尔加才是真正“恪守誓言”的人,是一个真男人、大男人。纳迪尔则沉湎于对莱拉的追逐与爱恋,一再背叛友情违逆誓言,将自己和爱人置于死亡的危机。而在二十四五岁时单纯信奉“爱情至上”的作曲家,倾情投射为纳迪尔谱写的谣唱曲、咏叹调无不优美动听。全剧音乐的色彩与表情相当丰富,始终散发着一种奇异的香味。
美妙而传神的华章
听说大导维姆文德斯应大指挥家巴伦博伊姆之邀,准备携手踏上一片艺术的“新大陆”共同完成一部歌剧时,文德斯决定选择比才的歌剧处女作。因为他相信,一个人第一次尝试一件美好的事物时,“一定是冥冥中有种必然的需要”。文德斯曾对中国媒体宣称,《采珠人》之所以让他动心,正是源自音乐优于故事。他并不满足于观众只有“看到的精彩”,而是强调音乐在歌剧作品中的“灵魂”作用。所以他和创作团队的愿望是“重在强化听觉上的体验”:“引导观众以更包容的态度欣赏和沉醉于这样伟大的音乐。”
文德斯将其歌剧首秀托付于意大利指挥家多纳托·伦采蒂,因其胜券在握不负众望。伦采蒂虽已满头华发步履蹒跚,但一登上指挥台就满腔热情精神焕发,他与合唱指挥家塞缪尔·科卡尔( SamuelCoquard)分工合作,和谐而默契地调动与发挥着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的优质潜能。
全剧音乐忠实还原作曲家意图,那位20多岁的年轻人,那位荣膺罗马大奖赴歌剧故乡意大利取经的法国人,将歌剧的精华全植入了《采珠人》,用他真诚纯净的母语,表达爱情的美丽与忧伤。比才第一部抒情悲剧如此非同凡响,在写作风格上,既体现出法兰西传统文化特有的精雅华丽,同时因深受瓦格纳、柏辽兹等人影响,采用丰富的和声与多变的节奏,還有东方岛国的独特情调,音乐富于强烈有力的戏剧表现。如果说,他的成名作《卡门》极具吉卜赛民族热烈如火的鲜明性格,那么,这部处女作《采珠人》则散发着印度洋岛国先民的神秘气息,好像蓝色的海洋燃烧着红色的烈焰。
我们一边感佩天才出手不凡,一边感叹乐队训练有素,他们与经验丰富造诣深厚指挥家灵犀相通互动呼应。全剧开始乐队舒缓地送出前奏曲,将听众送上古老海岛的金色沙滩。采珠人群集聚一起,“在燃烧的海边”唱出祈愿驱除邪灵的歌声,而庆贺祖尔加新任首领的舞蹈并未独立成章。他的故人旧友纳迪尔出场后,便毫无障碍地重续友情,音乐随即引入“在殿堂的深处”。多纳托稳健地掌控着乐队与歌队,他让演员毫无负担舒喉开声。所有的浪漫曲、谣唱曲和宣叙调、咏叹调,声乐器乐平衡有序章法井然。天上地下云海大海的起伏动静,即便“喧嚣”与“嘈杂”的段落,听起来依旧妥帖舒服安然。该剧合唱分量不轻,一幕庄严的“赞颂梵天神”,二幕紧促的“黑夜已降临”、激愤的“惩罚有罪人”,三幕粗野的“开始行刑吧”、虔敬的“赞颂梵天神”……“采珠人”歌声中不同的情境、情绪、情感极有带入感,始终角色化的歌队表现相当出色。
精到而感人的咏叹
真是不喜欢纳迪尔那一身姜黄色的衣装,一点也不显精神。两组男高音演员都不够高挑修长,光着脚丫子越发显得身量矮小。幸好弗朗切斯科德穆洛和史蒂梵齐弗莱里,两人都有一条好嗓子,演唱加分改善形象。相比起来,前者条件更为优越,音色也更漂亮,高音区通透松弛。“我好像在花丛中”这首独白式的浪漫曲,非常适合抒情男高音演唱。德穆洛的歌声飘逸空灵如梦如幻,将主人公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的心理状态表现得生动而自然。后者的音色略显黯淡,某些高音也有些发紧。齐弗莱里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角色表演上,纳迪尔的执着追求痴心迷恋,他把握得比较准确到位。二幕在古寺前向莱拉的表白呼唤,一曲“我独自在黑夜中”也唱得特别动情感人。
两个男中音自身形貌条件好,祖尔加的长外套为新任首领平添风采。第一天听阿尔弗莱德·达萨,感觉他唱得不错演得也好。第二天听到祖尔加的歌声,一时有点走神恍惚,中国组演员嗓音更显年轻,音色也非常漂亮,相比国际组毫不逊色。始终暗恋着莱拉、坚守着誓言的采珠人首领,无论声音造型还是神韵风采,周正中似乎更胜一筹。重点是,第三幕在帐篷中充满懊悔与焦虑的祖尔加,他的处理富于层次感,别具说服力。因此,尾声中的壮举义举也更为令人震撼和感动。高僧努拉巴德,两组造型大相径庭。第一次穿越黑云浓雾牵引圣女莱拉登上“海滨”时,高大而修长的保罗盖手持禅杖一身淡灰色僧袍,重点是他光洁头顶毫发无存:关致京的扮相则为满头华发长及腰背。两位男低音唱段也不算多,但都神形威严面容端正,演出了高僧的氣度风范。
曾在斯卡拉等歌剧院领衔的头牌女伶奥尔迦·佩列嘉琪科是拉动票房的重要动力,莱拉的歌声确有悦耳入心的魅力。神庙祈祷时不染尘埃自带仙气,回述往事时天然纯真坚守意志,面对爱人时情不自禁焕发本性……“我独自在黑夜中”“像往昔一样在暗夜里”,莱拉最重要的宣叙调和咏叹调集中于二幕,这位俄罗斯女高音充分调动她的优势,将听众一步一步带入女祭司的内心世界。同一角色,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郭橙橙的演绎别具一格,她的声音造型与身材外貌,尺寸显然小于奥尔迦。她在高音区的花腔技巧上优势相对突出,莱拉向高僧回忆童年时的抒情段落,她的歌声优美婉转清澈灵动。奥尔迦的音乐修养特别好,演唱中收放自如。三幕一场的“求告祖尔加”歌声幅度开阔弹性十足,听起来特别过瘾。 《采珠人》重唱篇幅比例偏重,四个角色同一时空不同心境,表达的情感深度与情绪强度,需要在各自的“轨道上”达到精密的音准、适度的音量真不容易。在我听的两场演出中,奥尔迦最有把握最稳定,国际组男高音、男低音和中国组男中音也不错。所以不单是男二重“在殿堂的深处”让经典绽放光彩,更多男女二三四重唱也令人赏心悦耳。一个关于三角恋的老套故事,经当代艺术家共同努力,在比才的音乐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导演文德斯曾表示,希望乔治·比才在天之灵能感到欣慰,“这部天才之作直到现今还在被歌唱”。而文德斯本人的欣慰,更多源于他的歌剧首秀在北京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