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护理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2019-08-23廖唯峥杨茜茜
廖唯峥 杨茜茜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武汉,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3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武汉,430030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 指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病人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但多数心理护理研究以干预试验为主,即使是综述类文献,研究也过于表浅,缺乏数据支撑。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心理护理进行研究的文献屈指可数,且多集中于某一具体人群或疾病,缺少整体把握。因此,本研究旨在弥补上述缺陷,促进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题名=心理护理(精确)OR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确)”为检索式进行检索,不限定文献发表年限和文献来源,排除英文文献、会议论文,最终获得文献47755篇。
1.2 研究方法
Cite 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Drexel) 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平台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2]。本研究利用Cite Space5.4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来源、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此外,运用SATI 3.2软件进行共词分析,在关键词词频统计的基础上, 将高频关键词作为节点;中心度是指在网络中具有“媒介”作用的节点[3],用节点之间的连线来代表词与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得到可视化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4],连接线箭头越多表示相互之间合作越密切[5];用突现词来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6]。
2 结果
2.1 发文量时间分布情况
收录的心理护理相关文献中最早发表于1982年,随后文献开始小幅度增长,但总体发文量较低;1992-2005年是第1个发展阶段,1996年突破500篇,之后发文量显著增加;2005年以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于2011年达到发文量的高峰,近3500篇。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在90年代以后的近20年间发展趋于成熟,2011年成为至关重要的“拐点”,之后发文量开始下降,从2014年至今呈现稳定态势,见图1。
2.2 机构发布情况
研究机构发文量可体现该机构在某领域的研究能力。发文数量靠前的机构分别为:解放军总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省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一医院,他们的发文总量均过百,是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研究的主力军,见表1。此外,研究表明我国心理护理研究机构间缺乏合作,仅存的一组合作关系包含四个节点机构,且均在山西省,说明我国心理护理领域机构跨省份合作较缺乏,见图2。
图1 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图谱
表1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
图2 我国心理护理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2.3 发文作者及其合作情况
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发文量居前列的作者中,杨文东和刘晓虹以15篇的发文量并列第一,包美华和陈爱民以11篇的发文量并列第二,发文量在十篇以下者居多。
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研究主要形成了六个联系较紧密的合著团队,但各团队合作关系之间较松散,且聚焦的内容关联性较差,不利于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的研究合作与发展,见图3。
图3 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学者合作分布情况
2.4 文献来源分布
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中只有《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是护理杂志,其余多为信息类、医药类和健康类。比如《中外女性健康研究》、《首都食品与医药》,表明心理健康不仅是临床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还与日常百姓的健康息息相关,见表2。
表2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
2.5 高被引论文情况
不同于发文总量靠前的期刊主要为非护理类杂志,高被引论文的来源以护理类杂志居多,说明在护理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发文时间越早,被引频次靠前的几率越大,但也有例外。例如王雪和李书群于2016年和2017年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明显高于许多早年发表的论文,见表3。
表3 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文献高被引论文
2.6 热点关键词与研究前沿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焦虑、健康教育、抑郁、效果、心理状态、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围手术期是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见图4和表4。节点N=86,连线E=517,共有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护理质量、负面情绪、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妊娠糖尿病)6个类别。研究发现,手术、恶性肿瘤和治疗效果是2016-2017年的突现词,反映了学科发展趋势。
图4 我国心理护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图
表4 我国心理护理文献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
3 讨论
3.1 我国研究稳定趋势的出现比国外晚
赵娇的研究指出,Pubmed数据库中心理护理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1971年,之后逐年增加,到1990年以后趋于平稳[7]。说明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研究相比国外起步晚了10年,且文献量稳定趋势的出现也比国外晚15年左右,我国心理护理研究还需加快步伐,向国外先进水平看齐。
3.2 研究机构的文献发布与人口和经济因素有关,且机构间缺乏合作
排名前十的发文机构中,河南省有3所,广东省和吉林省各有2所,其余3所机构分别位于北京市、河北省和黑龙江省。这表明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是推动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动力,而依托于医学院校的医院在发文量上有显著优势。我国从事心理护理领域研究的机构主要分布于医院、医学院校等,但随着社会办医的兴起,也应该鼓励相关社会医疗机构及企业展开该领域研究。此外,我国心理护理研究机构间合作较缺乏,应鼓励不同省份,尤其是东中西部地区的跨区域合作,促进学科发展与学习借鉴,使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心理护理模式。
3.3 研究合著团队多来自同一单位,不利于多学科合作
研究发现,程军、崔淑颖等六人形成的合著团队均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空军总医院空勤科;张娜、郭丽娜等五人形成的合著团队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合著团队处同一单位虽便于沟通交流,但不利于学科间交流和思维碰撞。因此,提倡不同机构间进行心理护理研究合作,鼓励医生与护士乃至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模式的探索与合作,寻找适宜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
3.4 高被引论文与发表时间、杂志影响因子和论文创新性有关
论文发表时间越早,成为高被引论文的几率越大。同时,论文被引次数还与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关。例如《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为2.999,《护理学杂志》为1.262,《实用医学杂志》为1.107,均在护理学领域的期刊中排名较前,对我国高被引论文有一定贡献。此外,论文本身的创新性是决定论文被引次数的关键因素。高被引论文中很少有重复的疾病,且对所研究疾病实施心理护理的干预较早,研究成果有重大意义。这启示研究者要注重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才能成为研究领域的领航员。
3.5 我国心理护理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护理质量等方面
3.5.1 抑郁。据WHO预计,21世纪抑郁症将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样,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8]。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焦虑和抑郁是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医护人员均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势必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陈建媚的研究指出,因躯体疾病住院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达50.59%[9];张宝莲等报道, 34.7%脑瘫患儿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10];张红亮指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抑郁、焦虑等情况较严重[11]。因此,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大力调动多学科人才,从预防、治疗到康复全周期对抑郁进行研究并针对高危人群实施干预,有利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缓解社会心理问题,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
3.5.2 心理护理干预。我国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相处模式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关爱患者的生活起居)、疾病认知护理(通过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知,消除焦虑和担忧)、健康教育护理(通过医疗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盲从性)、环境护理(调整病房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病房的整洁卫生,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音乐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喜好播放音乐,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等。此外,展阳妮等研究提出了阶梯式心理护理模式(Stepped Care Model, SCM)[12],为患者提供三步以上强度不同的循证措施。
然而现阶段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的干预研究还存在问题:一是大部分干预研究并未阐释研究对象样本量的确定方法,样本量较少(100例以下者居多),且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一医院,样本代表性欠缺。原因可能是医院间合作较少,患者配合度较低。二是大部分研究并未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实验的程序进行,分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可能降低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原因可能是目前国内心理护理干预研究方面缺乏完整统一的随机对照试验标准与规范。三是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前人经验或实践经验展开的,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缺乏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支撑。因此,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的干预研究有待向实验程序、规范标准、干预措施的统一化、制度化、科学化迈进。
3.5.3 护理质量。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不仅对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显著作用,而且能提高护理人员病房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操作质量。故需要对患者心理状况(焦虑、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判。可借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等[13-14]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 ,36条目简明健康情况调查量表 (SF-36),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QLQ-C30)和科室自制的调查表等评估患者生活质量[14-16]。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水平、语言沟通能力、护理操作能力、护理服务态度、安全管理质量及风险管理意识6项指标,可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评判。
3.6 我国心理护理领域研究前沿包括手术、恶性肿瘤和治疗效果
手术作为一种疾病治疗手段,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但术前患者紧张恐惧、不安焦虑、怕疼怕痛等不良情绪的出现,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术前心理护理的干预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手术患者制定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将会是未来心理护理研究的前沿和趋势。
近年来恶性肿瘤在世界发病率中位居前列,但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化疗,两种方式均会给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不再是衡量治疗效果的唯一标准[17],医院开始关注缓解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8],给予其更多的心理照顾,可应用姑息治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19]。
此外,“治疗效果”也将是未来的研究前沿方向。对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评价,既是护理程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评估干预是否有效并进行后续调整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