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仰止 大壑无言
——追忆恩师郭子绪

2019-08-23/孙

艺术品 2019年7期
关键词:结缘藏家艺术

文 /孙 璋

文姿

与先生相识并能够成为其门下是我人生中幸运的事情。与先生的结缘是在美丽的海南,当时我在海南工作,1995年4月我举办个展,先生来看我的展览,此后,与先生交往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先生去广东后,2002年5月1日我们全家从海口到清远看望先生,和先生一起畅游笔架山,听先生谈人生、讲艺术,深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造诣所折服。2005年先生移居北京,因工作关系我也于2007年到京工作,幸与先生同城而居。只是那时以晚辈、以忘年之交相处,内心倾慕先生高洁的品质、钦慕先生淡泊的人格、仰慕先生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未敢期及成为先生门下。直到2011年,几个朋友先后提出拜师,我才向先生提出,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先生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更喜欢与我以朋友身份相处,而不愿以师尊自居。时至今日,与先生结缘的二十四年,幸而在京能常伴左右,聆听教诲;先生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终生;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先生是位谦虚的艺术家。记得2017年5月1日看望他,说到有位年轻人写了一篇文章,他觉得评价有点高,请年轻人从网络上将文章删掉。我理解先生,他是想把自己的艺术成就,交给时间,交给历史。我想,所谓的大家,不在于你的生前地位和名望,而在于历史会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大家。

先生是位善良、宽容的长者。陪伴先生,使我知道了先生对人的那种善良,很少听到先生议论他人的长短。全国收藏先生作品的藏家很多,但是这些藏家里面也有人利用了先生的善良。先生把作品给了藏家,有的藏家并没有付相应的报酬。一些人打着佛教圣地的旗号求作品,先生写了很多,后来发现很多作品流向了市场。有的事情令人气愤,先生反而很宽容,反过来安慰我们。

先生是一个为人率直谦和、处事旷达淡泊的人。无论朋友还是弟子,他从不因名盛而自傲。众弟子虽与先生结缘时间各有长短,地域不同,行业有别,性格亦各异,但先生均一视同仁,平等相处。记得2016年2月给先生祝寿时,各地弟子济济一堂,先生谈书论墨,与我们切磋技艺。吟诗作赋,彼此唱和。兴致所至,击节而吟。把酒当歌,洒脱不拘。2018年元月在先生居所,我和荣宝斋在线的李德良兄一起为先生开通了微信,以便于先生与朋友、学生联系。“五一”期间我与和成兄看望先生,不想竟然成为永别!五月十九日,先生还为我写就短评,不想成为先生对我最后的鼓励!

沈钦圻《咏梅》

先生是一个守得住寂寞的人。他深居简出,不事张扬。不论偏居广东清远8年,还是隐居京城13年,他都有意远离主流。在浮躁与浮狂的当今艺术界,先生摒弃富贵,皈依自然,过着简朴恬淡的生活,他常说,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要摒弃火躁虚狂,追求“沉静”至境。他说:“震撼源于自然,真正的好作品是自然的流淌。我喜欢花开花落的恬静,返璞归真的超脱,只鸟傲然的孤独。”他还说比起古人,现在衣食无忧,唯一要做的就是提高艺术水平,他说:“多少有才华的艺术家,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最好的时光留给自己最渴望的事业,我不能重蹈覆辙。”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钟爱的艺术,在寂寞中进行深刻、纯诚的人性修炼。“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在简淡放逸的情境中,遗世独立,走向寂守孤绝的艺术极境,终于到达了“醉眼看山百自由”“眼前无非生机”的绚丽多彩的自由王国,这是精神得到净化而生发出的勃勃生机,是回归自我获得的大自由、大解脱,走向艺术的圆成,在艺术中完成一个最人性的人格。

先生还是一个天真纯粹的人。他爱自然,野花、小草在他眼里是何等可爱、坚韧、纯朴、自然、美丽。他说:“这些花草没有呐喊,没有争斗,没有欺诈,只有善良。”这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先生的创作,崇尚真率,追求一种质朴、自然的书风,他说,艺术作品中最强有力的东西是单纯、质朴。因此,他的作品富有一种内在的美,不事雕饰,古雅之中天趣溢发,气机流宕,格高韵足,令人回味。

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他远离庸俗、孤高深远、超脱不羁,如远古之高士,同时他并不拒绝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生活也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年轻时苦难的生活经历是他成功的基石,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显现出性情的率真。烟酒茶是他的慰藉,音乐、诗歌陪伴着他。1989年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个人展的前言写道:“落花随着流水逝去了,月亮又从东山升起,当我把人生看明白了的时候,我的艺术因此而沉静、清丽了。这究竟是疯狂后的沉静,还是沉静后的疯狂,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是真实感觉招来的迷醉。我想,这就是艺术创造,理想变成了现实,昔日的梦幻,如今更为迷人。”先生一向不拒绝流行音乐,他曾以流行歌词入作品。文行至此,耳畔响起两句歌词“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先生曾说:“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每个人都害怕死、畏惧死,而如有缘领受佛法的奥义,则能将生死视作合一,最后坦然面对肉体的消亡。”是的,肉体归于尘土,灵魂归于天堂。高山仰止,大壑无言,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猜你喜欢

结缘藏家艺术
与虫结缘的钦俊德
藏家之友
与“龙”结缘四十载,传承“龙魂”守初心
藏家之友
与冰雪结缘
纸的艺术
结缘《人大建设》情谊深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