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粹战车魂断石油

2019-08-23文/陈

中国石油石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希特勒德军燃料

○ 文/陈 谦

燃料匮乏,德国战车被苏军围困,没了石油,侵吞世界的霸权计划化为乌有。

在苏联军队取得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伟大的卫国战争迎来了全面的转折,进入反攻阶段。1945年4月29日早晨4时,纳粹党魁阿道夫·希特勒与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杀时,下令将他们的尸体浇上汽油焚毁,以免落到俄国人手中。视油如命的法西斯狂人手中仅有的汽油,用于执行这道最后的命令终于够用了。用于战争武器的燃料,顷刻之间化作好战分子身上熊熊燃烧的烈焰。

闪电攻击 攫取石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机械化战争。军队对石油的依赖尤为严重,许多重要战争武器和运输工具都以汽油为燃料,对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石油消耗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居各项军需物资运送量之首,有4万辆汽车、15万辆坦克和20万架飞机参与了战争行动。

战争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如此之大,各国对石油的争夺和破坏更是无比的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石油消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近30倍。美国军队的汽油日消耗量更是惊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0倍。苏联军队在战争期间消耗汽油达1600万吨,仅库尔斯克战役就消耗汽油20万吨。

希特勒的头脑里从未忘掉石油。基于对石油需求的担忧,希特勒将“闪电战”定为基本的战略方针,集中机械化部队发动短时间猛烈攻击的行动,以便在燃料供应发生问题以前夺取决定性的胜利。这项战略在初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占领波兰。1940年春天,德军轻而易举地扫平了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

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动的闪电战主要是依靠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利用强大的空军力量对陆军实施有效的支援。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的战争准备阶段,以及随后发动的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期间,预先准备好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汽油及润滑油,就可以对占领波兰和法国大部分领土以及进攻苏联期间,有一定的时间停顿。

法西斯德国1941年6月在所吞并和占领的奥地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等国领土上共拥有93个石油加工厂,年总加工能力为2650万吨。德国军队通过对欧洲国家实施武力占领,掠夺了800万吨石油产品。1941年,德国本土生产的石油只有156万吨。为保障石油的充足供应,德国建立了能维持6个月消耗的石油储备。

“当前德国的燃料工业应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生产原料所需的支出不存在任何问题。”生产合成燃料十分昂贵,但帝国元首仍给部下打气。为了解决石油困境,德国在国内大力发展从煤炭中生产合成石油,合成燃料生产高速发展。1939年在进攻波兰时德国拥有14个碳氢化合生产厂,合成油日产量达到7.2万桶,相当于本国石油产量的46%、航空汽油的95%。1941年德国这类工厂达到22个,合成燃料年生产能力为600万吨。

尽管希特勒拥有战争机器的强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问题却从未使他感到放心。西部战役改善了德国的石油供应状况。德军一路攫取的石油超过了其军事行动中的消耗。当希特勒把目光移向东方时,他想到的是又一次轻松的胜利—征服苏联。因此,占领巴库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成为希特勒对俄罗斯战役构想的中心环节。

四面出击 杯水车薪

希特勒1940年12月发布了第21号命令,代号为“巴巴罗沙”。至此,德国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始。德国人隐藏起他们对苏联的不满,千方百计地设置假象,散布虚假情报,其目的是消除苏联人的警惕,使他们相信德国人不可能图谋不轨。但是,德国人即将入侵苏联的消息还是传到了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耳中。

就在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帝国129周年来临的前一天,1941年6月22日清晨,希特勒指挥300万德国陆军,在60万辆机动车和62.5万匹战马的支持下,兵分三路入侵苏联:一路攻占莫斯科,一路攻打基辅,一路进攻巴库油田。苏联面对德军大军压境,完全措手不及,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德国人沾沾自喜,以为他们将重演闪电战奇迹。

希特勒的经济顾问预测,1941年德国全部石油消费量为892.9万吨,但到年底,汽油储备量只剩下79.1万吨,仅能满足一个月的消费。尽管控制了罗马尼亚油田,德国一年的石油来源也只有1200万吨。这对于四面出击的德国战车而言,如同杯水车薪。德军为解决燃料短缺而在燃料短缺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进攻,推进速度甚至超出了预想。

“我们踢开大门,房子将自动坍塌。”希特勒声称。德军开始推进速度甚至超出了预想,苏军溃不成军。胜利似乎即将到来。但是,德国人战线过长的毛病很快显露了出来。他们对供应,包括对燃料的需求量做出了极端错误的估计。苏联的道路崎岖不平,动力车辆的耗油程度远远超出预算,有时甚至要翻番。

德军1941年7月初在取得边境交战的胜利后,迅速调整部署,向乌克兰首都基辅方面展开全面进攻。不久,基辅以及顿巴斯和哈尔科夫也相继陷落,通往高加索油田的克里木也很快被德军占领。这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再次呼吁斯大林尽早采取行动摧毁油田。他向苏联提出,作为回报,英国将向苏联提供1亿英镑用于石油。但他却私下表示,如果苏联不自行毁灭油田,那英国人自己将动手轰炸油田。这样,摧毁苏联石油工业设施的详细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德军将领们1941年8月请求希特勒批准进攻莫斯科的行动。希特勒不赞成。他在8月21日的命令中说:“冬天到来之前,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和顿涅茨克的工矿区,切断俄国人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给线。”德军的目标是巴库。希特勒陶醉在一连串的胜利中。此时,他已在梦想着开辟更长的高速公路,从挪威到克里米亚。他还比喻说:“伏尔加河将成为我们的密西西比河。”

●德军的闪电战。

不许后退 遏制进攻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初阶段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如何保证提供充足的燃油和润滑油供应问题十分尖锐。1941年,苏联石油工业只能保证国家国防人民委员会当年战争所需航空汽油的26.6%,柴油的67.5%,航空润滑油的11.1%。苏联武装力量燃料总局局长瓦西里·尼基京上将为此着急上火。

苏联国防委员会1941年7月15日会议通过了《关于在1941年第三季度中提高航空汽油生产计划》的决议。该决议向苏联石油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了确保苏军航空部队燃料供应的极为艰巨的任务。苏联国防委员会1941年7月30日通过了《关于发展苏联东部地区和土库蔓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的措施》的决议。该决议要求大幅度提高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加速建设乌法、塞兹兰、萨拉托夫、伊希姆巴耶夫斯克等石油加工厂。

苏军1941年12月5日不仅遏制了德军对苏联的全线进攻,而且将反击进一步发展为反攻。1942年1月,德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夹击阴谋被粉碎,被迫向后撤了100~250千米,从而宣布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灭,打破了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的胜利,并没有使英国人放弃摧毁高加索石油产区的企图。英国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停止,因为人们估计希特勒会在冬天过去后卷土重来。

事实的确如此,敌对双方都在准备规模更大的战斗。1942年4月,希特勒发起了“蓝色战役”,进攻方向集中在苏联南部,妄图征服高加索,夺取那里的油田。因为,如果夺取了占苏联总开采量86.5%的高加索油田,德国的坦克、飞机可以开足马力,而苏军的坦克、汽车和飞机则会由于油料告罄而成废铁,从而扭转战局,使德军取得胜利。

“不许后退一步!”斯大林1942年7月28日发布苏联第227号命令,指出苏联战场南部面临的严峻形势,发出命令。苏军顽强抵抗,然而,北高加索地区和迈科普油田相继落入德军手中。此时的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决定放弃已逐步达到目标的蓝色行动,决心要同时吞掉斯大林格勒,把向巴库挺进的部分兵力抽掉到斯大林格勒方面。

斯大林1942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演讲,号召苏联人民团结起来,保卫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根据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苏军在放弃迈科普油田时炸毁了整个油田和炼油设施,把技术人员和设备撤至乌拉尔—伏尔加河一线,寻找和开辟新的石油基地。高加索石油产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客观上加强了苏联东部地区在开采和加工石油方面的作用。1942年,德国石油储备降至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合成燃料虽然增长到近400万吨,但这个增量被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因为盟国轰炸而下降抵消。

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富产石油的地区。在1943年中,轴心国在俄国和北非都已被击败,德军想攻克巴库或中东油田的企图已成为痴心妄想。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在欧洲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军不再处于攻势。闪电战阶段已告结束。从此以后,决定性因素不再是闪电式的攻击,而是军用的人力和经济资源—石油。

切断油源 帝国覆灭

这实际上标志着在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建立强大的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区域的计划正式开始实施。1942年底,苏联东部地区平均日产石油较同年8月增长了50%。1942年底,生产油井的钻探进尺为20.9万米,勘探井钻探进尺为9.3万米。同一时间共有482口油井投产,仅1943年第一季度就有580口井。

为了落实预定的计划目标,苏联从老石油工业区向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鞑靼自治共和国、萨马拉州、奥伦堡州和彼尔姆州等地转移了大量机构组织。这些单位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钻井工人以及勘探和钻井作业设备。仅从克拉斯诺达尔和格罗兹尼地区就向东部和中亚地区输送了17486人,其中有1351名工程技术人员。许多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生产组织者被任命为新的石油企业的领导人。

苏联国防委员会还通过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即《关于在国家中部、东部和中亚地区全面加快航空汽油、车用汽油、甲苯、润滑油生产》的第2326号决议,该决议旨在采取紧急措施,大幅提高燃油及润滑油的生产。高加索作战过程中,燃料匮乏是德军向山区进军的致命伤。那些装甲师有时等待新的供应,一停就是几天。这使德军坐失良机。结果,希特勒既没有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没有得到高加索油田。苏联1944年9月占领罗马尼亚油田,使德军只能用煤提炼合成燃料,1945年2月后德国合成航空燃油也完全停止生产。德国空军的18万吨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已无法正常出动。

为了打击法西斯德国,加速其灭亡,战争后期,盟军对德国石油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空中打击。1942年英军严密封锁北非德军的油料供应线,致使德军500余辆坦克因断油而被歼。1943年,美国第15航空队对德国占据的罗马尼亚油田实施空袭,烧毁了5万多吨原油和油品,摧毁了50%的炼油设施。1944年5月,一支由935架轰炸机和护航机组成的盟军空军联队对德国合成油工厂实施大规模轰炸,使德国合成油工厂几乎全部毁坏。

盟国1944年将对德国轰炸的重点转向石油工业。为了对付空袭。德军军备部长施佩尔命令迅速修复合成燃料工厂和其他石油设施,或者尽可能地把它们疏散到那些较小的、更易于保护和隐蔽的地点—有些移到被毁坏的工厂的断垣残壁里,有些迁入坑道,有些转入地下。甚至酿酒厂也改产燃料。原计划至1944年将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产能力,但此时那些为增产而准备的机器部件,不得不拆用来修复现有的设施。

从1944年5月开始,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4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69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德国从1944年第一季度到最后一个季度,石油产量和进口石油产品的总数降低了2/3。

同盟国军1944年至1945年间对德国80多座炼油厂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并切断了德军的石油供应线,使德军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大批飞机和坦克成为废铁一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的所有炼油厂和储油设施均遭受过空袭。盟军向德国石油目标投弹量达20多万吨。由于炼油设施被破坏,德国空军每月所需12万吨石油产品只能供应1万吨,坦克和汽车每月所需18万吨燃料,却只能供应4万~6万吨。石油短缺,使德国的战争机器近于瘫痪。

35万多名工人从事这一忙乱的任务。一开始,各工厂迅速得到修复,但过了一段时间,工厂常会再度遭到空袭,以至于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和易受攻击,更加难以修复,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44年5月第一次空袭以前,用氢化法生产的合成燃料平均日产9.2万桶,到9 月份日产量已降到5000桶。当月的航空汽油产量仅为日产3000桶,只占1944年头4个月平均产量的6%。

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来源。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10月9日,德苏两军在高加索地区实施会战。此役,苏军歼灭德军40万人,解放了大片被占领土,彻底粉碎了德国“消灭苏军、夺取最富饶的产粮区和石油产地以及打入近东和中东地区”的战略企图。

“如果我无法得到足够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希特勒沮丧地说。在1945年德军最后的时刻,大量的新式喷汽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因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国空军炸毁,德军已经回到19世纪而成为骡马和人力运输的部队,战线不断收缩,并逐步进入防御。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在一浪高过一浪“乌拉”的欢呼声中,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第三帝国覆灭。

战争之源 浸淌石油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战争武器的燃料和动力,能源资源因素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因素对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战争之源,浸淌石油,因油得福,因油得祸,贫血的战争贩子必将自取灭亡。

石油改变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中心议题,甚至成为国际政治的重心。国家间围绕世界能源的控制权所进行的激烈争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所制定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各国政府积极主导的替代能源开发,使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

猜你喜欢

希特勒德军燃料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生物燃料
导弹燃料知多少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天弓树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
二甲醚燃料的发展前景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