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朋:让艺术感知中国
2019-08-23
文 |本刊记者 马 力
周建朋说,让世界感知、认识当代的中国,艺术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他愿意为此躬耕前行。
周建朋在新疆“古丝绸之路”写生
2019年4月4日,法国凡尔赛市政厅举办“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作品展”,展出了22位中法艺术家的80件描绘温州山水的绘画作品。
“展览非常成功,通过艺术交流,我们为法国乃至欧洲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和感知中国的门,通过这种无国界的艺术交流互动,增进了友谊,拉近了彼此情感距离。”周建朋说。
周建朋是浙江温州永嘉人,2007年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英中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温州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他也是永嘉箬溪艺术村、永嘉楠溪书院和北京红螺书院的发起人。
周建朋的作品尊重传统,更注重笔墨画法在传承中的再造和创新。“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作更应与时俱进,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尊重传统,又契合时代的审美。”周建朋说,艺术创作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不断自我审视、不断求新突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定位,找到了自我。
追梦“古丝绸之路”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周建朋试图在艺术创作上寻找新的突破。“当时有两个地方特别想去,一个是西藏,一个是新疆。”最终,他选择了去新疆。
去之前,周建朋对新疆的印象只停留在中学的地理书上和电视台播放的风光片里。“我读《大唐西域记》,听王洛宾的歌,只要和新疆有关的,都要在网上查一查,看一看。”
2007年9月,周建朋带着他的梦想来到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戈壁、岩石、羊群、还有美丽的牧羊姑娘,是新疆留给他最初的印象。“在丰富、立体、辽阔的新疆大地上,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窒息感,我相信这里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周建朋画作《丝路寻踪》(2016年)
中法艺术家浙江温州写生
周建朋说,一开始进行创作,发现之前在学校里学到的绘画技艺用不上了,因为“运用单一的创作技法,根本无法体现多元的新疆特色。”于是他开始试着用墨画红山图,他把主体画成褚红色,远山描成淡黑色,浅墨勾云,近景用渐浓墨彩,河流湖泊用白色。
“没想到画红山居然可以这样着墨,红黑两色的互衬,让视觉效果更加立体,明暗之中有了自然光的效果。”当周建朋拿着这幅题为《此日风候嘉》的画作跟同事交流时,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效果。从先前的无所适从,到笔法的游刃有余,周建朋信心倍增。
在新疆任教的4年,给了周建朋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从北疆到南疆,从雪山到河谷,从古丝绸之路上斑驳的历史遗痕到大漠孤烟”,周建朋说,感觉自己被融化在新疆风土的厚重和博大之中。
2011年,周建朋考取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在北京读博期间,我每年都会回新疆两三次,进行采风创作。”为了创作《天山牧歌》,周建朋跟随转场的牧民,从阿勒泰的布尔津一直到喀纳斯湖畔,300公里的转场路,风餐露宿的行进,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积淀。
周建朋说,他珍惜每一次回到新疆的创作机会,努力让每一幅作品都有独到的人文情怀和历史关联。当创作有了一定的“质”和“量”后,他开始让自己创作的主题内容偏向呈现“古丝绸之路”的内容。
“我找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资料和《大唐西域记》进行研读,理清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的遗存古迹,然后按图索骥。”几年下来,周建朋的足迹不仅遍布陕西、甘肃、新疆等古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每个相关历史遗存,也遍布中亚五国的古迹。
2015年11月,周建朋的“守望家园丝路寻踪—周建朋丝绸之路画展”在北京恭王府展出,“天山牧歌—周建朋小幅青绿山水画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他创作的关于古丝绸之路的作品,作为“从西域飘来的一股清风”,在中国书画界引起高度关注。
时至今日,周建朋的“古丝绸之路”专题作品仍在进行创作、丰富和完善,在北京红螺书院他的工作室里,一幅十几米长的新疆红山作品正在创作中。他说,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和无数次打磨,“最终呈现在世人眼前的,都是画家的诚心之作。”
“现在我常常会怀念在新疆的那段时光,雪山下成群的牛羊,红色的叠峦,黄色的戈壁、沙漠、胡杨,余晖下渐行渐远的驼队,维族老汉坐在毛驴车上哼唱的小调及微笑的脸庞。如果没有在新疆汲取的滋养,我想我还是那个画南方山水的墨客,绝不是现在的模样。”周建朋说,是新疆成就了自己,“古丝绸之路”的创作主题给了他梦想前进的方向。
法国艺术家在温州写生
法国艺术家在温州写生
让艺术回归乡村
离开家乡多年,周建朋内心始终有着浓浓的乡愁。
除了画家的身份,周建朋还喜欢自己另外一个特殊身份—“艺术乡村的建设者”。他说,艺术来源于乡村,根植的沃土也在乡村,他要将艺术植入乡村,振兴乡村,来唤醒家乡。
2017年5月11日,一批从法国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让周建朋的家乡—浙江永嘉县鹤盛镇上日川村变得热闹起来。
这批客人中有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雷米·艾融等18位法国艺术家,还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谷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等。在小村的古树下、庭院里、农田中,他们支起画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那里的山、水和土地的美好。
“如何让美进入乡村,如何让美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这是一个难题。”周建朋说,艺术已经非常自然地成为了欧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中国,艺术尚未进入大多数城市人的生活,更何况是偏远的乡村。他表示,组织中法艺术家走进自己的家乡,就是为了唤醒家乡,让艺术回归本土。
在上日川村,穿村而过的溪水被先人称之为箬溪,在这次活动后,建设“箬溪艺术村”的构想开始成型,18位法国艺术家成了“箬溪艺术村”荣誉村民。
趁热打铁,周建朋联合了20多户村民,将农房改造成民宿。目前20幢民宿可以提供200多个床位,其中7幢民宿提供书画创作服务,“中国书法馆”“箬溪画廊”“箬溪油画馆”“箬溪酒坊”等逐一落地生根,艺术氛围扑面而来。“艺术繁荣最直接带动的就是经济的发展,艺术村的建成,将带动整个地区的消费升级,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周建朋认为,文化和艺术是中国乡村振兴最好的切入点。
周建朋说,“箬溪艺术村”的打造才刚起步,上日川村目前已经成为鹤盛镇以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试点村。该镇已着手调整乡村土地规划,把艺术建设纳入村庄建设,并配套休闲度假项目。“乡村之美被艺术家发现并传播,这个过程正是引导村民发现美和珍惜美的过程。”依托上日川村的成功经验,鹤盛镇正在筹划打造艺术小镇,这让周建朋倍感欣慰。
目前,周建朋正在筹划楠溪书院项目,一个集美术馆、博物馆群、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写生基地为一体,占地200多亩的综合建筑群落。“楠溪书院已落地鹤盛镇下岙村,上日川村是项目布点之一。我和我们的团队正在申请把永嘉鹤盛镇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基地’。”周建朋说,他对这一项目信心满满。
“当巴黎遇上温州”
组织法国艺术家走进自己的家乡只是“当巴黎遇上温州”的一个序曲。
“‘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作品展’是中法艺术家一次很好的交流与实践,法国艺术家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和创作,通过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和风貌。”周建朋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但法国很多人对中国的认知还远远没跟上中国的发展速度。通过在法国办作品展,很多法国人都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
凡尔赛市市长马齐埃表示:“这种艺术交流活动对中法两国来说,只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分享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在追求探讨艺术的同时,增进了两国的友谊。”
通过“巴黎遇上温州”,周建朋说他看到了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希望。“借助这样的模式,还会出现‘巴黎遇上成都’‘巴黎遇上广州’‘伦敦遇上北京’等连锁化学反应。”让世界感知、认识当代的中国,艺术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周建朋愿意为此躬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