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不止步
2019-08-23张宇燕徐秀军
文|张宇燕 徐秀军
从被动的适应者,到主动融入者,再到有力的倡导者引领者,中国的对外开放贯穿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国的对外开放也逐步实现从追求自身发展到推动共同发展转变。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该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然而,由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实行了严厉的全面禁运以及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追随美国对华实行禁运,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受到严重冲击。这一时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优先方向;同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也在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额占中国对外商品贸易总额的比例约为1/4,到195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八成以上。
广东省深圳市,建设中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重大抉择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面临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经过10年浩劫,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亟需一场拨乱反正的变革来纠正过去的错误,让全民族重拾信心、看到希望。从双边关系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底和1979年初,邓小平相继访问日本和美国。这两次访问既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新局面,也更加坚定了邓小平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决心。从全球局势上看,美苏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12月,苏联入侵和占领阿富汗,美苏争霸加剧。
正是基于内外局势的复杂变化,当时的中国领导核心在认真思考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开启对外开放的伟大征程,此后大力推动改革开放,让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在中共十二大召开时,邓小平提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邓小平开始洞察到时代的主题已经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早在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就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为此,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决定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与中共的其他重大理论方针政策一样,对外开放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内涵在历次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十三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之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五大报告提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十六大报告明确,未来5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并首次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总量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位。因此,对外开放是中国老一辈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谋求国家繁荣进步做出的重大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开启新时代高水平开放新征程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开放发展新理念,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3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省博鳌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愿通过协商妥善解决同有关国家的经贸分歧,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
中共十九大将对外开放提升至新的高度,提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不断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倡导各国要同舟共济,促进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些新的论断和布局反映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新时代对外开放砥砺前行,引领全球开放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近一年多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宣布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四项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同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了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举措;2019年6月,在G20大阪峰会,习近平主席再次宣布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等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交往历程的延续,更是实现了开放理念、手段和目标的创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的战略定力、气魄和担当。从被动的适应者到主动融入者,再到有力的倡导者引领者,中国的对外开放贯穿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通过新一轮若干重大举措,中国正在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共同开放中共享发展与繁荣
过去70年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随之发生了深刻转变。中国的对外开放也逐步实现从追求自身发展到推动共同发展转变。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肩负的三大历史重任之一。201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中国的事业是得到世界各国人民支持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习近平主席说,“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如今,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不断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和实现各国高质量发展与共同繁荣作出贡献,并因此成为全球共同发展当之无愧的首要推动者和贡献者,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保持世界第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后,中美关系开始进入调整期,中国仍以自身开放来引领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开放、共同开放。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只有推动全球共同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共享发展。作为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依托,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各成员共同发展,已成为造福各方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2019年4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显示,2013-2018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
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自身发展,但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对外开放的收益;同时,发展起来的中国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