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三峡库区腹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19-08-22胡奎坤刘玉芳
胡奎坤 刘玉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三峡库区依托当地资源实现脱贫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库区整体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首要选择。本文以重庆奉节五坝村为研究对象,对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探讨,并梳理了五坝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结合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和绿色产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面对当前“三农”现状,党的十九大着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城口、巫山、奉节、云阳、开县地处大巴山、三峡库区山区,地形以中低山为主,地理环境恶劣。既是三峡移民区、又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还是全国贫困集聚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库区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三峡库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奉节五坝村是典型的三峡腹地山区贫困村,本文通过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五坝村的旅游发展,为三峡库区其他腹地山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一、五坝村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五坝村概况
五坝村位于长安乡与兴隆镇交界处。幅员24平方公里,北与鹤峰乡、冯坪乡相连,东125公里与巫山县接壤,西31公里与兴隆镇接界,南39公里与湖北建始县毗邻。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533户,共计1 997人,贫困户51户,贫困人口216人;人均占有耕地1.7亩。地形以高山为主,平均海拔高度1 6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度,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主要有火烧二坝、黄连坝、铜锣坝、茅草坝等天然草坝;人工建造可容1 320万方水的四十二坝水库和可容4 000万方水的茅草坝水库;利用地理条件种植以牛膝、云木香为主,贝母、党参、当归、重楼、天麻为辅的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5 000亩。村内植被丰富、水力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良。
(二)五坝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五坝村地处渝东北金三角旅游区内,离天坑地缝景区38公里,处于巫山-龙骨坡-天坑地缝-奉节旅游游览环线上,利用其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县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成立6家农家乐,并建有两处主要景区。一处是县政府主导投入建设的“五坝生态农业观光园”,占地面积达90亩,其中,黑山羊养殖用地60亩,年出栏黑山羊1 050只;冷水鱼养殖场用地15亩,年产俄罗斯鲟鱼200吨,虹鳟20吨;建设生态休闲观光园用地15亩,年接待观光游客51 100人次。另一处由县政府招商引资广东省惠州市金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建的“茅草坝滑雪场”。占地面积达300亩,项目总投资约5 000万元。茅草坝滑雪场雪期长达90多天,是渝东片区最年轻、装备也最时尚的滑雪场,年接待游客90 000人次。
二、五坝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度不高
五坝村主要以一、二产业为主,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其开发主要依赖于茅草坝景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存在旅游产业配套开发不够,旅游体验性不强,带动性不足,产品形式单一等问题。旅游资源虽然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也较多样,但没有对各类资源进行梳理和合理规划,高海拔山村中药材虽较有规模,但并没有形成产业链,与旅游的融合度不高,导致游客消费形式单一,经济发展缓慢,需加大三产的融合力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五坝村是典型的腹地山区,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改善其基础设施,但因地势偏远、地形复杂、地方财力薄弱等原因,道路、通信、网络、电力、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生态宜居的要求。其中,村内道路路面质量差,道路等级低,硬化率不够,大多乡村道路为碎石、土路;全村光纤入户率仅为60%,是运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的一道障碍。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农家乐主要是村民自住房进行简单的改造后开始营业,规模小、档次低、品味不高。未建公共厕所,外来游客随地大小便时常发生,不仅不文明,还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乡村文化缺乏特色
原始宁静的乡野风光、淳朴融洽的文明乡风、独特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五坝村作为长安土家族乡的下属村之一,部分土家族人聚居在此,具有浓郁深厚的土家少数民族文化,但很少组织举办土家族民族、民俗活动。游客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仅停留在乡村风貌的表面观光上,缺乏特色的乡村文化类体验,对土家文化、农耕文化等开发不够。
(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乡村振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五坝村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口素质较低。大部分民众旅游发展意识淡薄,外地游客到此旅游时,多数处于观望或是在家中,虽然部分民众受茅草坝景区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商业意识,但主要采用在路边销售农家特产或小吃这种粗放的经营形式。中药材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经济成效,由于缺乏专业指导,4年来全村仅新建10座新式烤房供药材后期加工制造,因烤房不够,时常出现药材过多炕不干,无法正常销售的现象。
(五)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五坝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引导,乡村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并未实质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经济仍然发展缓慢,应提高民众旅游意识,提倡多元投资方式,增加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创新山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三、五坝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乡村旅游发展应以产业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五坝村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为中草药,应引入私营企业对药材进行加工,形成中草药种植加工产业经济链。第二,依托生态农业观光园,培育冷水鱼、草食畜牧养殖加工产业群。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城市群作为客源市场点对点销售冷水鱼、牛奶、牛羊肉。第三,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鼓励民众开设农家乐、渔家乐、狩猎场等,增加游客的体验性,提高村民收益。第四,毛草坝风景区结合本地产业和土家文化,开发绿色食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旅游工艺品等,形成特色品牌宣传、销售。
(二)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根据五坝村的实际情况,厘清应新建或应完善的各类基础设施。抓好移民搬迁机遇,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做好新农村的规划,提高民众居住环境,全面改造五坝村民居风貌,设计和建造具有土家特色的吊脚楼或木式楼房,体现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在交通方面,增强渝万高铁的辐射面,在高铁站,设立可进入五坝村的旅游大巴专线。配建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新建旅游厕所,带动旅游服务的升级。
(三)深挖地方文化内涵
五坝村可将土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第一,保护当地土家族特色老木屋、四合院、吊脚楼,不改变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且能吸引游客参观游览,改造全村风貌,体现土家民族风情。组织民众跳土家摆手舞,唱土家民歌(如要山歌、酒歌等),打腰鼓,祭神靈,舞狮子,连宵等活动;组建土家民族歌舞表演队、唢呐队等民间组织,改变村民生活方式,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并积极带领游客参与,提高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开发土家民族服装,银饰,手工艺品等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第二,依托中药材产业建立中医药博物馆,宣传中医药文化历史,开展体验性的医药文化活动,开发养生旅游、研究旅游等市场。
(四)加强专业人才保障机制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与奉节县政府明确乡村人才的培育、引进、管理、评价与保障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工商个体户等人才进入五坝村创新创业。首先,利用中药材培育基地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提供中医药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建议,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利用高科技培养手段与野外种植相结合,形成规模化批量生产的自然优势。其次,引进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融合发展五坝村乡村旅游。最后,加大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培训,提高村民与相关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旅游接待业务培训,培育“新乡贤”、新型农民。
(五)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旅游
五坝村为纯山区村,只有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畜牧业、乡村民宿度假产业、农业旅游产业。建议五坝村加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全村山林、土地、房屋、农田承包权等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成立公司,通过公司来完善一、二、三产业的机构框架,统筹全村的所有经营性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并统一进行利益分配,代表村集体与全体村民对外合作。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实现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利用,促进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