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2019-08-22王少安
王少安
基于苏锡常三省2010-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笔者旨在通过基尼系数、锡爾系数等手段,揭示苏锡常7年来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苏锡常旅游经济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2001-2003年,三市的旅游总收入差距不断减小,2003-2005年,三市的旅游收入差异不断拉大,2005年之后,三市的旅游收入差异不断减小并持续到2017年。旅游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旅游总收入等因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与产业结构层次无显著相关关系。
引言
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差异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研究区域来看,有不少学者主要将目光聚焦于省际,如张广海等,2017年,目光聚焦于河南,以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为主要测度方法对2007-2014年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进行剖析;曹鸿魁等,2017年,研究对象限于山西,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手段对旅游经济进行了分析;钟美玲等,2017年,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经典区域研究方法,对江西市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许多学者把目光都投放于研究旅游经济差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上,如韩霞等,2018年,研究整个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陈燕等,2018年,同样是研究时空差异特征,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因子分析法等;孙景荣,2018年,同样是研究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对2007-2016年江苏各城市旅游经济密度进行了研究。如田里等,2018年,从影响因素入手对旅游经济进行研究;谢磊等,2018年,同样是对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卢雯等,2018年,将目光聚焦影响因素,研究的区域是长江经济带湖北段。
由此可见,在对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往往从国家、省级或是地区带进行分析,鲜有学者将某一经济带中几所城市联合进行研究。本文创新点在于选取长江经济带中苏锡常三重点城市,联合进行研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协调机制。
一、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鉴于旅游收入与国民收入在苏锡常三市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笔者在选择各地区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时,将苏锡常各市的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考虑在内,并将二者之和作为苏锡常旅游的总收入。从《江苏省统计年鉴表》中可知,苏锡常国内旅游收入单位是亿元、国外旅游收入单位是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单位是亿元,并且这三者都是名义值,不同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也未考虑在内,数据偏离客观性。笔者为使得数据更加客观真实,遂用2010-2017年江苏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GDPI),分别计算出实际的旅游省内收入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与此同时,将外汇转化为人民币,从而算出实际的旅游外汇收入。
(二)研究方法
1.地理集中指数
该指数是研究衡量对象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公式如下:
2.锡尔系数
该系数由Theil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时首先提出来的,将国家换成区域,则可用它来研究区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公式如下: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地理学中测度研究对象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等分布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公式如下:
4.赫芬达尔指数
赫芬达尔数是一种测度资源分化或垄断程度的综合指数,用某特定区域所有子区域所占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公式如下:
(4)
二、研究结果
(一)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特征
2001-2017年,苏锡常旅游总收入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22.5%,其中只有苏州(30%)超过这一均值。由此可见,苏锡常三城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式(1)~式(4)可计算出苏锡常2001-2017年旅游总收入的G(地理集中数)、I(锡尔系数)、Gini(基尼系数)、HI(赫芬达尔指数),如表1所示。2001-2017年,苏锡常基尼系数均超过0.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苏州、无锡和常州在旅游经济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与此同时,锡尔系数低于0.1,远低于江苏省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同期水平。由表1地理集中指数可以看出,2001-2017年,苏州、无锡和常州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处于持续加剧状态,总体发展趋势还在拉大。由图1可以看出,2001-2017年苏锡常三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总体趋势轻微下降。
(二)旅游经济的地带性差异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对2001-2017年苏锡常三市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各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并根据式(2)计算出苏州、无锡、常州的地带间差异,结果如图2所示。分别计算2000-2017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大地带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并根据锡尔指数公式计算出苏州、无锡和常州之间的地带间差异,结果如图2所示。2001-2003年,三市的旅游总收入差距不断减小,2003-2005年,三市的旅游收入差异不断拉大,从2005年之后,三市的旅游收入差异不断减小,一直到2017年。
表1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图1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指标分析
图2 2001-2017年苏锡常三市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
(三)旅游经济差异的SSM分解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将苏锡常三市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与该三市GDP的增长速度相比较,分别计算苏锡常三市按照三者总体GDP平均增长率增长形成的假定份额,并将这一份额与该地区的实际增长额对比,分析该地区旅游总收入增长相对于GDP增长水平的偏离情况,如表2所示。
2002-2005年在份额分量(N)上,苏州最高,表明苏州旅游经济基础最好,旅游收入增长明显高于无锡和常州两市。在结构分量(P)上,三个地市全是负值,表明常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没有导致旅游收入增长。在竞争力分量(D)上,无锡情况较好,其旅游产业在苏锡常产业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旅游收入增長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而常州该值为负数,结果则与无锡恰恰相反。
表2 苏州、无锡和常州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分析结果(SSM)
2006-2017年,在份额分量(N)上,依然是苏州最高,保持领先优势,三个地市的排名没有变化。在结构分量(P)上,三个城市全部为正值,苏州表现最好,说明苏州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旅游总收入增长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在竞争力分量(D)上,无锡表现最佳,其中正值的有苏州和无锡,二者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表现出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本文绘制了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旅游区域发展优势分布图,如图3所示。根据结构分量(P)和竞争力分量(D)确定旅游经济发展优势的4种类型,并据此将江苏省划分为4类地区(表3)。
图3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旅游区域发展优势分布图(2002-2005年)
类型一为综合优势地区,P>P,D>D地区,2002-2017年属于该类型的城市有苏州与无锡。
类型二为结构优势地区,即P>P,D
类型三为竞争力优势地区,PD的地区,2002-2005年属于此类型的有苏州和无锡。
类型四为优势欠缺地区,P
表3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旅游区域发展优势分布
三、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等。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本文分别利用2001-2017年各地区旅游总收入(TI)、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IS)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苏州、无锡、常州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苏州、无锡、常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苏州、无锡和常州区域旅游总收入的空间差异与旅游人数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历年相关系数均超过0.99,三个年份在1%显著性水平上相关,7个年份数据在5%显著性水平上相关,为3个指标中最高,说明旅游人数对三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经济基础,即GDP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总收入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2003-2014年间大于0.85。2010年和2011年在5%显著水平上相关,受经济基础影响,苏锡常三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收入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产业机构方面,三市旅游总收入的空间差异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正相关性不显著,甚至在2003-2004年间出现了负相关性。其他正相关年份相关系数大多小于0.5,说明产业结构层次对三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锡尔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2001-2017年苏州、无锡、常州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苏州、无锡、常州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存在一定的波动。
第二,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比较,2002-2005年,苏州旅游收入增长明显高于无锡和常州、2006-2017年,苏州、无锡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表现出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第三,苏州、无锡、常州旅游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受多个因素影响,地区旅游总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与产业结构层次无显著相关关系。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