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9-08-22刘金宏
刘金宏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发展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济南南部山区被誉为“省城后花园”,以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吸引着大量游客,近年来其乡村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但同时南部山区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对当前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推进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针对性对策,以期实现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与全面健康发展。
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产业发展业态,兼有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乡村地区天然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原真的文化风情对旅游客源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乡村旅游地已成为当今大众休闲度假与游憩体验的重要空间选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则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并进,既满足乡村旅游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又满足旅游者获得高质量、差异化旅游体验的需求,既保障当代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又使旅游资源与环境实现传承发展与代际共享,进而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持续下去。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粗放式与掠夺性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及旅游活动中外界旅游介质进入,使得乡村旅游发展与本底生态环境、当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本土文化间矛盾日益加剧,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續发展面临威胁。为此,国家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术界以及社会各方利益主体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017年我国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全面可持续发展被多次提及;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给予高度重视,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基于乡村社会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乡村旅游地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生态空间优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等方面得到国外学术界以及相关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Suzanne Wilson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对美国伊利诺斯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其发展经验。HwanSuk Chris Choia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技术等方面构建了包含125个指标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Doohyun Hwang等学者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角度出发,指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有效保障,也需当地村民以及外来投资开发商以及游客间的良好合作与和谐共处。我国相关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从90年代初开始,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并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内容和主题不断变化并逐步深入。然而,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相关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相对匮乏,且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与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动力机制分析等方面。
因此,基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理论与研究基础,结合当前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优化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微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与提质升级,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济南南部山区基本概况
本文对济南南部山区范围界定基于《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11)》和《济南市南部山区“多规合一”规划草案(2017-2035)》,是济南市中心城区南部到泰安为界的区域,其范围为北至仲宫街道办事处、西营镇行政边界,南至泰安界,西至历城、长清区界,东至市区边界,包括仲宫街道办事处(含绣川、高而办事处)、柳埠街道办事处、西营镇三镇街全域范围,土地总面积为571.39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南部山区位于泰山北麓,群山连绵、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约为57%,是济南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和泉水的命脉,被列为济南市以及山东省生态功能保护区,在全市经济发展、泉源保护的大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济南南部山区作为济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如表1所示。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天然独特,具有较强吸引力;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宗教价值和鉴赏价值,为南部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及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与环境保障。加之近年来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得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使其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建设,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日渐成为济南郊区功能完善的环城游憩带,满足济南及周边省市庞大的出游群体生态观光、休闲游憩、乡村文化体验等需求。到目前为止,济南南部山区已建成森林公园6处,旅游景区(点)24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6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8个,获得国家、省级旅游乡村旅游品牌49个,形成了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十大节庆活动品牌,发展农家乐800多家,扶持评定星级“泉城农家乐”品牌100户,积极构建“春赏花、夏休闲、秋采摘、冬滑雪”四季乡村游格局。
图1 济南南部山区地理区位图
二、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缺乏系统化整合
由于济南南部山区地域范围较广,跨越村镇街道较多,再加之南部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使其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依然呈现出规模小、分布分散的特点。近年来,南部山区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但尚未对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明确的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规划,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设计、乡村民宿开发与管理标准、特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等方面,对南部山区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分布、旅游企业组织形式、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与系统化整合管理,使各村镇乡村旅游开发缺少区域联合协作,产品开发参差不齐,不利于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化形象构建与营销宣传推广,会影响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建设以及乡村治理中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文化深度不足,同质化竞争激烈
当前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主要以观光游、休闲游和农家乐为主,产品之间缺少紧密的关联性,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农家乐、采摘园等重复建设明显,旅游开发广度和深度不够,尚未充分挖掘当地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文化娱乐、民俗风情展示、休闲游憩、创意旅游商品销售、特色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反映不同村镇文化特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经营者主要以家庭、个体小规模经营为主,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价值欠缺深入理解和系统认知判断,加之专业化服务培训程度较低,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整体上呈现低水平、松散运作的状态,使得整个南部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替代性较为明显,客源市场主要以济南市及周边居民为主,尚未形成跨地域影响力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此外,伴随农家乐产品的迅速盲目开发以及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原真性乡土文化受到冲击,当地村民中非农家乐经营者受到排斥,生活受到边缘化影响。
表1 济南市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分类
(三)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度低,生态系统脆弱
南部山区作为济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所有权、经营权及管理权的错位与分工不明确,加之旅游产品开发中同质化竞争激烈,粗放式、盲目性、无序化乡村旅游开发对南部山区水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濒水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对周围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部分游客的环保意识薄弱,旅游垃圾和汽车尾气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因此,伴随当前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与本地生态环境间矛盾日益加剧,其乡村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均衡发展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潜在威胁。
(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产业联动性不强
目前,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为政府引导与监督管理,村民自主发展,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各村镇尚未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未与企业合作,未进行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运作,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中旅游业与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养生、医疗、科技、教育等产业间融合度较低,产业联动性不强,影响乡村旅游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化构建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布局,实施整体开发战略
济南市政府近年来对济南南部山区整体发展高度重视,前后出台了《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8年南部山区“多规合一”规划草案(2017—2035)社会公示与征求意见等,应在此基础上加快编制南部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专项规划,从南部山区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其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功能分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以及各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与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其可持续发展布局,塑造南部山区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实现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开发、绿色生态保护等协调发展。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管理机制,权责明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积极制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优化升级评价体系与管理标准。此外,加强乡村旅游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与专业培训,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以不断提高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充分发挥济南南部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深度挖掘南部山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遗迹、乡村原居环境、民俗风情等资源价值与文化内涵,积极打造高水平、吸引力强的当地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第一,有效利用南部山区作为泉水发源地的地理优势,将泉文化与乡村体验、特色民宿、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针对柳埠镇、仲宫镇等泉水资源相对集中的城镇,一方面打造环境优美、文化突出、特色鲜明的宜居宜游乡村旅游度假小镇,另一方面,对其农家乐进行优化管理,规范化农家乐建设,实现其集聚规模化发展,打造知名“泉城农家乐”品牌。第二,深化“齐鲁8号风情路”乡村旅游品牌,将沿线的马场村、房庄村、马套村、拔山村和张庄村等特色村落按照一村一品的理念打造南部山区特色乡村旅游精品品牌。第三,借助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红叶谷景区等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将周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森林旅游、中医疗养旅游、养生度假、健康养老等特色旅游项目相结合,打造南部山区高端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此外,依托南部山区乡村特色民间文化、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特色乡土风情等,开发乡村“非遗”和文创产品,丰富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纪念品与旅游品牌商品。
(三)正确处理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关系
济南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应在其生态、社会环境承载力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旅游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降低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实现其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济南市政府及南部山区各村镇政府应给予其高度关注,在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各项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积极尝试构建南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专项基金,推进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和引导,加强对水源、泉域、山林、历史文化古迹等各类脆弱、重点资源的整体保护,重视转变乡村村旅游经营者与开发者理念,将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相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此外,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当地居民与外来者及游客和谐共处,实现其综合效益及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推進产业融合发展
伴随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与多元化转变对其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提质升级至关重要。因此,应在当前政府主持开发以及村民自主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适用于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差异化模式。如“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合作社+农户”、个体农庄等多样化发展模式,并通过完善利益管理机制,既让农民更好分享旅游发展红利,提高农民参与性,又有利于推进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更加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同时,加强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的产业联动性,通过将旅游与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科技、文物保护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与辐射溢出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