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镇
2019-08-22李云良
李云良
专题策划:窑火不熄,传承不息
编者按:你知道瓷吗?你喜欢瓷吗?辉煌灿烂的瓷文化,你了解多少?瓷,是惊艳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传承千年的风雅瑰宝,是中国瓷器匠人精湛技艺的凝练。我们不妨带着对瓷的疑问,去名瓷的发祥地加深对瓷的了解吧。
有人曾这样描述景德镇:“景德镇的女子是从瓷器上飘来的仕女,那里的花儿,是瓷器上掉落的碎片,瓷上的佛陀和仙人隐匿于人群中,连月亮都是釉过了的……”就是这神秘而古老的瓷器,让我从四川日隆经卧龙、都江堰、成都,千里迢迢抵达江西境内这座著名的瓷都。奔涌的昌江蜿蜒北来,穿城而过,向西流入鄱阳湖,而我的旅程也将从一片片闪光的瓷器开始。
景德镇烧制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唐时这里曾名浮梁县,北宋景德年间,由于一道来自皇宫的诏令,始改称为景德镇,专司为皇宫烧制瓷器,而现在我前往的浮梁县就位于景德镇的近郊。
作为一座县城,浮梁尽管“肝胆”俱全,却没有一般县城的繁华和热闹,大街上只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和间或驶过的一两辆车……在历史上,“中国”的英译名China,最早便是“瓷器”的意思,有传闻其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在唐代,浮梁是全国的上县,宋时为望县,清朝为五品县,都是全国顶尖的强县,那些“东门豆腐北门酒,南门刀槎不离手,西门小姐家家有”的繁华景象与眼前的浮梁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这座千年古县历经了岁月的风霜,昔日的辉煌已化为今日的寂寥。站在浮梁古城楼上俯瞰大地,很难想象其当年“商贾云集,终日车马不绝”的场景,但这里现在还留存着江南唯一的千年古縣衙和一座北宋时期的红塔。
从景德镇到瑶里还有30余千米。瑶里,古称窑里,据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窑火就是从这里点燃的。直至明初,景德镇兴建官窑,瑶里瓷窑外迁,这里才慢慢沉寂下来。比起婺源的理坑、晓起、江湾等古村落,它一直名不见经传。初到瑶里,入眼的是一幅古朴清丽的水墨画卷。沿河两岸分布着数百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古树依稀。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中,在河流转弯的地方,暮霭深处不经意间露出白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恍若一页发黄的历史,被人遗失在赣皖交界的山野里。一条逶迤清浅的瑶河穿镇而过,将古镇分为两半。河面上横卧着几座木桥,河埠头有洗衣、淘米的村妇,隐约能够听到清脆的捣衣声在河面上回荡。瑶里的古街、古桥、古码头如今依稀如故,虽然苍凉,但也足以使人记起昔日的繁华。这里曾是旧时江西上饶通往徽州的重要驿站,水运便利,古道穿境,这一切曾成就了瑶里这座水陆码头。古镇因车马繁忙而成街,两旁林立的店铺,以及青石板上独轮车碾出的凹痕,都真实记录了当年装运高岭土和瓷器的繁忙景象。
穿过古镇,就进入了绕南古制瓷遗址。溪涧边有古窑址、矿坑、水碓、作坊、淘洗坑等,一切都无声地泄露当年的辉煌。瑶河边上,旧日的水车穿越历史的风雨,竟然还在嘎嘎作响。
高岭土可以说是瑶里的宝贝,远在唐代,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就在瑶里应运而生。据说,唯有高岭土能烧出1 700摄氏度的瓷器。瑶里境内先后设置过众多窑场,留下了大量的窑业遗存物。在制瓷鼎盛时期,竟达88座瓷窑、380座水碓……那时的瑶里“家家窑火,户户陶埏”,繁荣如斯,几乎让人以为它是中国最早出现工业化的地方。瑶里的兴盛和富足使它保留了许多精美完好的古建筑——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这片土地上遍布青山、流水、半月形的池塘、巨大的香樟树以及古窑矿,而围绕着它的,是深谷溪涧、流泉飞瀑……汪湖生态游览区更是美不胜收。这一切的一切让我认为它们与瑶里有着一种莫大的渊源,我甚至觉得在这里烧制的青瓷应该具有最令人炫目的色泽,因为它混合了天地之气和安闲淳厚的民风……
市内的龙珠阁是景德镇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唐、宋、元、明、清历代御窑或官窑的遗址,据说如今的龙珠阁周围地底下仍埋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龙珠阁的展馆里陈设着大批被毁瓷器碎片的复原官瓷。自宋、元以来,景德镇就成了非常有影响的窑厂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开始在这里设置“御窑厂”。历代皇帝都从朝廷派官员到景德镇官窑,坐镇监督为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名为“督陶官”。为了确保能将最佳的瓷品送到宫中,每次开窑时,只能在千万件相同的成品里择优挑选一件,从而确保皇家用瓷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其余的全部销毁,残瓷碎片就一层层掩埋在官窑旧址的周围。从景德镇出土的元代青花残瓷看,并不全是珠山御窑厂烧造,在湖田窑和市区落马桥等六处窑址都有元青花出土。
一位阿拉伯商人曾向他的同胞这样描述一件来自中国的奇妙物件:这是一个叫作瓷器的花瓶,它像玻璃瓶一样透明,花瓶里的水从瓶外都能看见,但它竟然是用泥土制成的。没有资料表明这件瓷器来自中国的哪座瓷窑,但从唐、宋年间,中国的瓷器就开始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茶叶之后的大宗贸易商品。当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瓷器,出现在餐桌上还使用粗陶盘子的欧洲人面前时,引起了上流社会的狂热追捧。那时,中国瓷器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被欧洲人称为“白色的金子”。
在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器物往往被皇家垄断。从明代开始,御窑厂正式在景德镇设置,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禁止民间使用和买卖,烧制工艺和配方也对外保密。在这里烧造的最精美、品质最高贵的淡雅而青翠的瓷器,只能运往一个地方,那就是皇宫。
在景德镇,一件瓷器的烧制需经历72道工序:泥坯、晾干、描绘、上色、上釉、入窑……经历了高温的考验,才能最后成器。在制瓷厂我看见过那些绘画的女工,几乎将脸贴在瓷瓶上了……
景德镇满街都是瓷器,我发现一个细颈长身大肚的瓷瓶静静地立在店内,其造型典雅,流线清晰,图案是那种古老的青花工艺,但精细处却与别的青花瓷器不同,有一种婉约的悲伤,如同青衣女子立在清明的雨后,一把纸伞半湿的隐约……一块普通的泥巴,经过水火相融以后,仿佛拥有了生命的灵性,难怪一些器型、质地、图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会成为许多工匠们终其一生而求之不得的珍品。
对于景德镇,我想,这座城市的灵魂应该是青色的。景德镇的瓷器,它是温润的玉,是晶莹的冰,它更是山水之间永恒的翡翠。
(责任编校 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