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2019-08-21钟晨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乡愁

钟晨

摘 要 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农村经济产业逐渐落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衰落现象随之而来。乡村这一独特的载体上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积淀,乡村情怀的存在是当代人们引发“乡愁”。“乡愁”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村的衰落现状与振兴的困境的象征,是乡村在社会中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的凸显。本文从乡村衰落的社会人文背景、乡村独特的价值这两条思路来分析“乡愁”的出现和共鸣。

关键词 乡村衰落;乡土情怀;乡村价值

1 乡村衰落的自身局限性与社会发展的因素

在当下乡村现状看来,乡村衰落表现在多个方面:1.人口结构的失衡。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据很大比例,拥有劳动力的青年群体流入城市。2.农村产业的滞后发展。由于市场化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无论在产业效益上,还是政策投入上都大大落后于时代。3.农村教育滞后。农村教育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缺乏,农村学生的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不公平现象。4.治安问题。农村由于其居住的独特性和公共资源的缺乏,治安系统难以完善。5.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耕地的利用率不断下降,对于农村土地的管理不被重视,生态遭到破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反映着乡村在衰落这一事实。

农村自身的特点决定这其衰落趋势。农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而农业的经济规模与工业相比较小,其产量输出远不及工业。由于农村的封闭环境,农民发展农业筹集的资金不足,这更加阻碍了产业的进步。而作为发展农业主体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人才缺少,创新农业思维缺乏。农村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存在着,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农村建设,其最大的困境在于环境的狭小导致的一系列发展的障碍。农村文化根深蒂固,农村思想的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以及视野的狭窄,这都限制着农村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主流。

从外围上看,农村衰落是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在生产要素配置追求效率最大化这一经济规律的支配下,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代表的较高质量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集聚是一个必然,传统乡村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村民的价值观出现了“断裂”现象。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价值规范因没有在乡村与时俱进而衰落,另一方面现代价值观念难以融入乡村生活。可以说农村衰落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一个客观后果。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衰落的客观后果难以避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历史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农村衰落问题,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当今发展中也都普遍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农村衰落的具体表现各有差异。就我国而言,农村并不是没有发展,只是相对于城市发展更加缓慢,是一种相对衰落的现象。

2 乡土文化与乡土情怀

“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与之相反的是大面积被搁置的土地的荒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本土文化。尽管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乡村文明的价值包括载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需求价值和客体性生产价值, 它的载体性文化价值可以团结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力量。[1]无论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还是无形的乡村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比如说,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是乡村人民遵循共识所建立起来的。正因如此,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也是乡村人民约定俗成的。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们是乡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这与就是为什么人们“乡愁”情怀如此浓郁了。

3 乡村价值理论视角下乡村独特性价值分析

乡村价值理论告诉我们,构成乡村财富的资源有三类: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二是社会与生活资源,如村落的地理位置等;三是乡村社区形成的产品,如农产品、民间艺术等。这三类资源可以构成一个“财富三角形”。乡村是一个价值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生态价值,乡村自然风光优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乡村的生态是一个复杂的自循环和自平衡系统,它渗透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生活价值,农村居民的生活低碳、慢节奏,是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是一种更接近人类原初,也更符合自然天道的生活方式。三是文化价值,村落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都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和乡土情怀。这些价值无论是与城市相比较,还是在我国历史演变规律上看,都是乡村所属的独特魅力。

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价值在于乡村建设服务于城市和工业发展。以Lewis为首的部分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工业主导农业、城市主导农村的城乡不平衡发展,与之相接近的Krugman的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市场经济背景下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完全以自由的方式流动,且它们首先是向具有极化效应的地区流动,因而这些地区发展得更快、更繁荣,相反,不具有极化效应的地区发展更慢、更落后,从而形成工业部门和城市处于经济区域发展的中心或者核心地带并起着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部门和农村则处在经济区域的边缘,从属于中心地带的工业部门和城市的不对等的发展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促使中心-外围经济形成,而且随之而来形成了中心主导外围的城乡不平衡发展。[2]无论是Lewis关于,还是Krugman的中心-外围理论,其核心思想都是乡村建设与发展首先要服务于城市和工业需要,这是乡村应有的价值。

面对“乡愁”,我们应意识到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是无法被替代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地沖击着乡村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存在意义。正如十九大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我国新时代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金筱萍,陈珉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明的价值发现与重构[J].农村经济,2018(07):9-15.

[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2-10

猜你喜欢

乡愁
蛙声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