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创造“允许范围内”的条件
2019-08-21图图妈
图图妈
作为一名6岁和2岁孩子的母亲,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太焦虑,太彷徨。
所有表象都有根源可溯,一切心烦意乱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未来是什么样,也不知道怎么样的道路可以到达不确定的未来,所以,父母们总是用各种疯狂的投入来治疗焦虑。可是,“高配版教育”到底是成就了孩子,还是治愈了父母?
前段时间一个读者在深夜问我,要不要给孩子买学区房,问我当初给孩子投入“巨款”的心路历程。我非常坚定地给了她意见,支持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学区房。最近总是想起这番对话,为何我也成了令人讨厌的“焦虑制造分子”呢?
这位读者妈妈的提问让我想到了4年前,当时大宝图图已经两岁多,当看到很多学校入学要求3年以上的落户限制后,我坐不住了。我卖掉了在北京唯一的一套房,准备好首付,连房子都没看就抢了一套學区房。当时我刚降薪去了创业公司,每个月房贷的支出占了月收入的二分之一,但当时脑海里只有一个“朴实”的信念: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这样,抢到房子后我心中的大石头落地了。
如果你问我后悔吗,我说不后悔,是因为后来的努力和运气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套当时“巨款”买下的学区房并没有影响全家的生活质量,但是不要学习当年激进的我。
如果你问我要不要透支去买学区房?我一定会告诉你“不要”。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努力、天赋,机遇,这些因素远比学区房的影响更大。
银行贷款时有风险评估,月房贷不能超过月收入的一半。我们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是否也应该有属于自己家庭的公式呢?为了一套学区房,变得不敢旅游,不敢换工作,这是在成就孩子吗?
在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是没错;如果牺牲孩子和家庭更需要的生活质量、事业改变需要的保障,超出能力地负担高额的教育投入未必明智。比起学区房,孩子们更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比起孩子的起点,我们中年人更需要可以追梦的保障。
养孩子要父母的投入和付出,但孩子也需要健康快乐、有追求有爱好的父母。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坚持已久的爱好,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每天在路上花掉两三个小时,甚至还会为了孩子选择全职在家。如果是心甘情愿的改变无可厚非,因为孩子真的会带给父母无限的乐趣和感动,这份事业的成就感是巨大的。但如果你是不得已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个人追求,短期也许还可以,长期如此,父母的状态会影响孩子,父母的牺牲也会不知不觉变成孩子心里的原生内疚。
我见过一个高学历高情商的女高管,她自己也有两个孩子,说起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她说父母因为工作忙,在她1岁时就把她送进了托儿所,父母对她的学习过问也不多。但每周的高质量亲子时光,以及父母在追求事业时的榜样、价值观是她一生的明灯和导师,她也希望自己和爱人能成为这样的父母。
家庭模式、亲子关系、父母的角色,这些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完美模式,除了爱本身,一切都可以自己定义。教育对于人生的改变是肯定的,但人生追求的不是透支、不是牺牲、更不是压抑,教育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孩子之前,别忘记了爱自己,无限的投入,未必是孩子最想要和最需要的。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