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2019-08-21张磊
张磊
目的:观察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3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踝关节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骨性融合率、AOFAS评分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年时,两组全部骨性融合。两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AOF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年时,观察组踝一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及较高的骨性融合率,其AOFAS评分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微创踝关节融合术;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疗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外科手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足踝创伤关节炎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本研究主要观察分析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30例,分为两组各15例。观察组男8例,女7例;年龄20~65岁,平均(56.21±2.12)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21~66岁,平均(55.82±1.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实施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外侧切口入路,清理患者的内踝、外踝关节,在患者足底刺人一枚骨圆针,并固定患者的胫距关节,跖屈位置控制在0~10°,并将螺钉固定在患者的距腓、胫腓,填充外踝松质骨,加压夯实,并将患者的踝关节置于中角直立位。②觀察组实施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于患者踝关节的外侧、前正中做切口,通过关节镜对患者的踝关节腔内情况进行观察,清理患者的内踝、外踝关节,通过克氏针固定患者的胫距关节,通过套管将异体骨、自体髂骨填入患者踝关节,并通过空心螺钉进行加压固定,术后将患者的踝关节置于中角直立位。术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通过石膏进行固定,6周内不负重,7周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更换石膏,3个月后将石膏拆除。
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年的骨性融合率进行比较,并通过踝一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年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AOFAS评分满分为100分:①显效:90~100分。②有效:50~89分。③无效:<50分。对术后6个月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表示,采用1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术后6个月及1年骨性融合率比较: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骨性融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骨性融合率分别为86.66%和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骨性融合率全部达到100%,见表1。
两组AOFAS评分比较:两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AOF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年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足踝创伤性关节炎主要是指因创伤所导致的继发性软骨增生、关节软骨退化或骨化的骨科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其主要是因承重失衡、过度负重运动、暴力外伤等造成。发病人群通常以青壮年、老年人群为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足踝创伤关节炎患者实施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其骨性融合率较高,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事件发生较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在友.观察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56.
[2]赵琳琳,马敬伟踝关节融合术对足踝严重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8,9(5):106-107.
[3]王红千.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对患者足踝功能的影响[J].云南医药,2017,38(6):58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