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9-08-21许利霞赵雅袁永鸿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7期
关键词:儿科应用疾病

许利霞 赵雅 袁永鸿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长期腹痛、腹泻、湿疹、反复咳嗽、喘息、流涕、鼻塞等患儿50例,进行指尖抽血,取血清对14项食物进行食物不耐受测定,了解食物不耐受的种类及患儿喂养方式(若为母乳喂养,通过检测母亲食物不耐受情况),采取食物替代治疗,对比分析悲儿治疗前后疾病转归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患儿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最高的为牛奶和鸡蛋等蛋白类食物,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应采取食物替代治疗,更换部分或深度水解的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奶粉治疗后,患儿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胃肠炎等的发生率显著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物特异性IgG检测能够有效判断患儿食物过敏原,且采取食物替代治療对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行。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检测;儿科;疾病;应用

过敏性肠炎由IgG抗体介导,机体摄入外源性蛋白之后直肠、结肠发生炎性改变,多发群体为婴儿,主要表现为反复黏液血便,临床上还有反复咳嗽喘息、鼻塞流涕,反复腹痛、生长发育缓慢及营养不良等"。目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摄入不耐受的食物,免疫系统超负荷,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系列性疾病。基于此,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长期腹痛、腹泻、湿疹、咳嗽、喘息、流涕、鼻塞等患儿50例,探讨并分析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以改变饮食结构,改善小儿生长发育状况及营养状况。资料与方法

收治长期腹痛、腹泻、湿疹、咳嗽、喘息、流涕、鼻塞等患儿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1个月~2岁,平均(13.47±4.05)个月。

方法:抽取患儿指尖血50μL,取血清测14项食物(玉米、大米、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西红柿、牛肉、鸡肉、猪肉、螃蟹、虾、鱼、蘑菇)特异性IgG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了解食物不耐受的种类,了解患儿喂养方式(若为母乳喂养,通过检测母亲食物不耐受情况),采取食物替代治疗,对比分析患儿治疗前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胃肠炎等发生情况。

观察指标:通过观察标本颜色确定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不显色为阴性;浅色为弱阳性1级,定义为轻度敏感;颜色较深为阳性2级,定义为中度敏感;颜色最深为强阳性3级,定义为高度敏感。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患儿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最高的为牛奶和鸡蛋等蛋白类食物,对牛奶过敏的儿童,采取食物替代治疗,更换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胃肠炎等的发生率显著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讨论

食物不耐受为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叫。人体免疫系统将进人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误认为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即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可与食物大分子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渗漏的胃肠道和超负荷的免疫系统使得患儿肠道通透性大大增加,更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分子则会直接进人血液,抗原抗体复合物一免疫系统超负荷运作,复合物无法被及时清除,沉积在组织中,引起组织发生炎性反应。食物不耐受危害严重,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食物不耐受的认识仍旧欠缺,甚至儿科医生常会将长期反复咳嗽、喘息的患儿误诊为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的异常,腹痛、腹泻患儿误诊为“脾胃不和”“胃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我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不足,条件较低,医疗知识宣教力度欠缺,家长主动带食物不耐受的患儿就医意识也较弱,也可能因检查费用较高而拒绝筛查,导致患儿反复慢性疾病长期不愈,由此造成生长发育迟滞。7~12个月是婴幼儿食物不耐受的高发年龄。如果不能对饮食结构进行及时改变,不耐受的食物会继续形成复合物,加重患儿原有的症状并持续发展,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胃肠炎均是临床常见儿科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其中患儿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最高的是牛奶和鸡蛋等蛋白类食物,可能由于婴儿时期接触食物种类较为单纯。通过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对牛奶过敏的儿童采取食物替代治疗,更换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胃肠炎等的发生率显著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邓辉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4。提示食物不耐受检测可基于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并对患儿进行饮食调整,食物替代,制定新的饮食计划,指导患儿避免食入过敏食物,从控制疾病发生的源头开始,阻止过敏性肠炎的持续发展,解除长期患病状态。

此外,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还填补了过往食物过敏原检测的空白,满足了临床过敏检测的需要,且该试验用时少,可由多名患儿同时进行,操作方便、安全、简单,检验结果清晰直观。食物不耐受检测可作为反复慢性疾病的治疗,远期可作为体检项目广泛开展。同时,孕产妇若早期食物过敏干预治疗,可大大减少新生儿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对预防保健具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食物特异性IgG检测能有效判断患儿食物过敏原,且采取食物替代治疗对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利于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焦敏,余伍忠,盖玉萍,等.食物不耐受与变应性鼻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5):16-18.

[2]何建伟,夏小丽,王昌泉.食物不耐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管理方案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2):3571-3573.

[3]张茂燕,李传应,王震,等.儿童消化性溃疡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意义及饮食控制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5(18):3049-3052.

[4]邓辉,于沫,周辉,等383例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3):369-371.

猜你喜欢

儿科应用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儿科专栏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