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油菜“稀植套种”高产高效机理初探

2019-08-21赵运成杨雪陈畅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油菜经济效益产量

赵运成 杨雪 陈畅

摘要:以中油杂12号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在株间套种芥菜,比较山区油菜稀植净作(T1)和稀植套种(T2)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于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油菜单株干物质量、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套种对于油菜株高、茎粗影响较小,且对油菜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影响也较小,但可以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降低群体透光率;该种植方式下的油菜收获产量虽低于净作,但综合芥菜的产出,该模式可增收4 762.2元/hm2,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菜;稀植净作;稀植套种;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634.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2-0100-0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山区,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 1 400 mm 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上,可满足油菜的正常生长需求[1]。其境内多山地,地势高低不平,且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上升[2],导致油菜生产劳动力短缺,油菜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省工、高产的稀植栽培逐渐发展起来,油菜稀植栽培技术是由杨良金在1998年提出,是一种将密度降低为 3万~6万株/hm2,并配合良种获得高产的种植模式,具有省工、高产、高经济效益等优点[3-4]。但是由于油菜生育期较长,苗期生长缓慢,稀植苗期土地覆盖面积小,会造成光热资源的浪费[5],因此有必要发展配套的栽培技术以充分利用苗期浪费的资源。而间套种技术通过一定的种植结构设计,合理搭配2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可使群体截获更多光能[6],合用净作浪费的各类资源,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提高经济收入[7]。前人研究表明,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形成的多熟间套作模式产量要比传统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增产18%~22%[8];玉米间作魔芋的产值可达34 860元/hm2,同时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9];对于油菜间套种的研究表明,油菜∥蚕豆间作,油菜可增产16%~45%,蚕豆可增产12%~26%[10]。目前间套种研究多针对玉米、小麦等,对于油菜的间套种技术研究比较欠缺。本试验以稀植为基础,在油菜株间套种芥菜,研究净作与套种对于油菜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该模式在山区的推广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試油菜品种为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提供;套种芥菜品种为“巴渝”牌圆大头根用芥菜(下简称芥菜)。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年和2017年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板辽村(29°48′16.7″N,109°31′50.9″E,海拔635 m,以下简称宣恩)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前取耕作层(0~20 cm)土壤样品测试其理化性质,土壤pH值为7.1,全氮含量为1.41 g/kg,全磷含量为 0.82 g/kg,全钾含量为20.16 g/kg。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油菜稀植净作(T1)、稀植套种(T2)2个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共6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60 m2,随机排布。油菜为宽窄株距种植,其中宽株距为1.4 m,窄株距为0.6 m,密度为1.2万株/hm2,芥菜套种于株间(图1),套种密度为4.8万株/hm2。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除种植方式外,其余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在种植前3 d均采用除草剂封闭除草(1 hm2 喷施 2.25~3.00 L 20%敌草胺乳油和750 mL水的混合液),纯氮用量为240 kg/hm2,磷肥(P2O5)、钾肥(K2O)用量均为 110 kg/hm2,硼肥用量9 kg/hm2,另施600 kg/hm2充分发酵后的菜籽饼作有机肥;磷、钾、硼肥和有机肥均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氮肥按照基肥 ∶ 苗肥 ∶ 腊肥=5 ∶ 2 ∶ 3的质量比施入。初花期后7~10 d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至 500~1 000倍液喷洒植株中下部以防治菌核病。

油菜于2016年9月5日在苗床播种,10月2日移栽到试验田,2017年5月5日收获;芥菜于2016年9月16日育苗,10月15日移栽,2017年2月10日收获。收获时所有小区计实际产量。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不同生育期内油菜形态指标的测定 在油菜全生育期内,每隔1个月左右对油菜进行取样调查,取样时要注意选取可以代表小区长势的油菜各5株,对其形态指标如株高、茎粗等进行测量;并将其分为根系与地上部分(茎秆、叶、花、角果),装于网袋中密封,分别在105 ℃下杀青30 min后80 ℃烘干至恒质量,测定干物质量。

1.4.2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在成熟期于每个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连续取样5株,置于挂藏室后熟风干后,按照油菜考种标准考种。测定各株油菜株高、茎粗、分枝数、每角粒数(从主花序的上、中、下部随机取10个角果,上、中、下部1次分枝中部随机取15个角果,测得总粒数求平均值)等性状。脱粒后称量各部分籽粒质量,计算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各小区单独收获,测定小区实收产量并折算成单位面积产量。

1.4.3 群体透光率及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使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LI-COR公司,美国)测定各关键生育期(苗期、蕾薹期、花期、角果期、成熟期)油菜群体透光率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测量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先将探头置于冠层上方,保持探头上的气泡水准器水平,按下测定按钮,2声蜂鸣后将探头放入群体内距地面一定高度位置上,仍需保持气泡水准器水平,按下测定按钮,听到2声蜂鸣后选择冠层内同一高度不同位置进行测量,本试验测定距地面10 cm和30 cm处透光率。各小区测定5次,取平均值。

1.4.4 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过程中分别记录用工成本(育苗、整地、除草等的用工成本)、物资(农药、化肥等)成本,各种种植方式的收获方式为人工收获,记录所需人数并折算为单位面积用工数,将所有菜籽实测计产,并按照收获时当地菜籽收购价格计算经济效益。

1.5 统计与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处理数据,Sigma Plot 12.5作图,R软件统计分析試验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方式对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透光率指光线透过作物照射到地面的光照度,透光率的值反映了作物群体结构和作物对光能的利用。如图2所示,各高度处透光率随油菜的生长逐渐下降,即群体截获的光能逐渐上升。花期之前,T1、T2透光率差距较大,在苗期,距地面10 cm处,T2由于套种芥菜,透光率比T1低20.8%;距地面30 cm处,由于苗期植株矮小,导致透光率比10 cm高,但T2仍低于T1约10.8%,说明T2可以利用更多的光能;在蕾薹期,此时芥菜已经收获,且越冬期后油菜生长迅速,T1的透光率仍高于T2,在10 cm处比T2高16.9%,30 cm处比T2高15.6%;花期后,角果期至成熟期,T1透光率低于T2,成熟期10 cm处T1低于T2约9.2%,30 cm处T1低于T2约6.8%,各处理间透光率差异不明显。

2.2 不同种植方式对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本试验中的LAI数据由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得,在2017年2月14日前,T2的LAI中包含部分芥菜的叶面积指数,芥菜收获前的LAI大小为T2>T1(图3),其中12月21日测得T2与T1 LAI值的差距最大,为0.37。2处理的LAI在整个生育期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先上升后下降,1月23日(越冬期)前LAI增加较缓慢,之后逐渐加快,至3月15日(花期)LAI达到最大值,T1、T2分别为4.22、4.66,且在花期及之前均表现为T2>T1,2处理最大的LAI差为0.45,出现在蕾薹期(2月14日);花期后2处理的LAI均迅速下降,在4月11日(角果期)T1略大于T2,至5月4日(成熟期)2处理LAI均达到最小值。由此可见,T2处理可以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为群体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

2.3 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单株干物质量的影响

油菜干物质积累进程可直观反映出油菜生长发育的强弱能力。栽培措施通过作用于作物的干物质积累过程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决定产量的高低。由图4可知,2处理干物质

量变化趋势相同,即苗期至蕾薹期干物质积累速度缓慢且积累量少,蕾薹期至花期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共存,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导致干物质积累较快,角果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缓慢,成熟期达最大值。在苗期,T1、T2单株干物质量分别为49.27、52.38 g,T2略高于T1,在蕾薹期T2比T1高 26.94 g,但在花期及之后均为T1>T2,花期、角果期、成熟期T1分别比T2高48.41、59.65、77.74 g;T1处理下油菜整个生育期总干物质量为 2 538.61 g,T2为2 382.86,T1比T2多6.54%。

2.4 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T1的株高、分枝角果数、小区产量均高于T2,其中T1小区产量比T2高4.43%,但差异不显著。2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每角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角果数)及产量表现为T2每角粒数比T1多1.5粒,增幅为 7.35%,差异不显著;T1质量比T2高0.93g,增幅为 23.19%,差异显著;T2单株角果数比T1多320个,增幅 10.23%,差异显著;T1单株产量比T2高26.83 g,增幅 8.99%,但差异不显著。T2虽在主序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上占优势,但分枝角果数和千粒质量低于T1,导致单株产量、小区产量低于T1。

2.5 不同种植方式经济效益对比

由表2、表3可知,生产成本为T2>T1,主要因为T2(稀植套种)在芥菜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方面需要占用部分劳动力,导致生产成本较T1增加4 200元/hm2,增幅为44.44%。T1油菜产量比T2增加127 kg/hm2,增幅为4.41%;油菜收益增加685.8元/hm2,增幅为4.41%。T2纯收益比T1增加4 762.2元/hm2,增幅为70.21%。因此,稀植套种的油菜产量虽然低于稀植净作,但综合计算套种作物收益后,该模式经济效益要高于稀植净作。

3 讨论与结论

传统单作种植模式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物力投入才能得到产量的提高,而大量研究表明,以间套种为代表的复合种植模式可延续农田的可持续性,保证作物的产量,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车江旅等在甘蔗套种大豆的研究中发现,两者搭配种植,可形成高低不同的垂直结构,创造出多功能甘蔗复合群体,比单作甘蔗增产11.9%[11]。李文学研究得出,小麦、蚕豆可通过间套作提高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扩大绿色覆盖面积[12]。本试验结果表明,稀植套种可提高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减少苗期油菜群体的透光率,与净作相比,可减少约20%的透光率,即提高光能截获率,而稀植套种处理下油菜的生长发育进程与净作相比并未受影响,油菜的株高、茎粗、干物质量等差异不明显。对于产量构成要素而言,稀植套种可增加单株总角果数和主序角果数,与稀植净作相比,分别增加了10.2%和16.9%,但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略有减少,与稀植净作相比,分别减少了18.8%和8.3%,导致最终实测产量比稀植净作低127.5 kg/hm2,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投入、产出方面,稀植套种所耗费的人工成本比稀植净作多4 200元/hm2,套种生产成本高于净作。由于套种可收获一季芥菜,且不影响收获后油菜的生长,使得稀植套种的最终经济效益高于稀植净作,可比净作增收4 762.2元/hm2。

综上所述,稀植套种可提高冠层光能截获率,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油菜苗前期浪费的光热资源,油菜产量虽略低于净作,但结合芥菜的产量后,其经济效益远高于稀植净作,在山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必钦,黄飞跃,舒荣春,等. 恩施山地油菜“3414”肥效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1(8):51-51.

[2]恩施州统计局,恩施州调查队,恩施州调查监测分局. 恩施州统计年鉴[M]. 恩施:恩施州统计局,2016:18-20.

[3]杨良金,蔡典明. 杂交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1998(8):5.

[4]杨良金,张春雷,夏晓进,等. 超低密度油菜田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与推广[J]. 湖北农业科学,2002(6):53-56.

[5]张小容. 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8.

[6]王自奎,吴普特,赵西宁,等.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6):1057-1066.

[7]苏本营,陈圣宾,李永庚,等. 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生态学报,2013,33(14):4505-4514.

[8]陈 阜,逄焕成. 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机理探讨[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5):12-16.

[9]彭凤梅,赵庆云,张发春,等. 云南高原玉米魔芋立体高产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1,17(4):45-46.

[10]范桂萍. 油菜/蚕豆间作控制病豆害研究[J]. 云南农业科技,2005(6):9-12.

[11]车江旅,吴建明,宋焕忠. 甘蔗间套种大豆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898-900.

[12]李文学. 小麦/玉米/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利用特点及其环境效应[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1.

猜你喜欢

油菜经济效益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油菜烩豆腐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