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共和国年龄大四岁的党报
——《烟台日报》的创立奋斗发展之路

2019-08-21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8期
关键词:日报社烟台日报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我们不应忘记与共和国同行,为社会主义新中国鼓舞民心、激励斗志的全国各地的地市报纸和他们的创始人。《烟台日报》就是这样一张有着74年历史,在各个历史时期充当号角和鼓手的一张党报。据考证,她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

回望74年发展历程,从四个时期可以洞见其发展脉络。

峥嵘岁月 时代号角(1945年—1977年)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立的胶东解放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特殊的地位,海阳地雷战闻名遐迩,招远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8月烟台解放,8月下旬,中共烟台市委成立并决定出版《烟台日报》,9月6日,由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抽调于大申等六人到烟台组建烟台日报社,9月18日,只有几名采编人员的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烟台日报》创刊。

创刊初期的《烟台日报》为双日刊,报头由时任胶东画报社社长鲁萍题写,当时的胶东党政军要员都为报纸创刊题字题词,可见解放区人民对于这张报纸所寄予的厚望。1945年12月1日起,改为周六刊,为4开小报。1947年5月23日,烟台人力车夫杨禄奎被联合国救济总署驻烟台办事处美籍职员史鲁域琪所驾驶的吉普车撞死,史鲁域琪驾车逃逸,引起烟台人民强烈反感,此事件被称为“杨禄奎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烟台日报》顺应民心,跟踪报道,终于取得斗争的胜利。此事件,也开创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地方法庭公开审判外国罪犯的先例。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中共烟台市委撤离烟台市区,《烟台日报》也转移到农村,由于条件所限,出版过几期油印小报,1947年底停刊。

1951年12月16日,经上级批准,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复刊,报名为《烟台劳动报》,报头由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舒同题写,也是4开4版小报,铅字排版印刷,周二刊。1958年7月1日,《烟台劳动报》更名为《烟台日报》,变为周六刊。1958年10月15日,又更名为《劳动日报》。1959年9月1日,再次更名为《劳动报》,1961年1月3日,停刊。1963年5月1日,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复刊,报名《烟台工人报》,仍然是4开4版,周三刊。

综上所述,在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烟台日报》几经停刊复刊,名字也一变再变,甚至转移到农村出版油印小报。在解放战争时期,《烟台日报》报道解放平度等战争进程,报道反帝、反蒋斗争的胜利,报道妇女运动、工人斗争等新闻,起到了打击敌人,鼓舞士气助推全国解放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初期,报道国家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等党的大政方针,广泛报道各行各业出现的新人新事,起到了政治引导,广泛发动等作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中共烟台市委不久也被造反派夺取了权力,报纸名称随着政治的动荡而变化频繁。1967年1月14日,《烟台工人报》停刊;1月17日,《红新闻》出版,2月12日停刊;2月13日,《烟台红卫报》出版,5月10日停刊;5月15日,《新华社电讯》出版,7月1日停刊;在此同一天,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新烟台报》创刊,周三刊。1972年初,随着烟台地委机关的健全,《新烟台报》更名为《烟台日报》,为地委机关报,4开4版,铅字印刷,周六刊。一直持续至1982年底。1983年1月1日,《烟台日报》由周六刊改为日报。

每一张报纸都能烙上时代的印记,《烟台日报》也是一样,在“文革”时期,尤其是“文革”初期的1967年,这张报纸也久经磨难,一年之内,名字和内容变了有五次之多,那个时候报道的内容,也多是与当时政治形势紧密相联的领袖语录、社论之类,很少有鲜活的新闻报道。

拨乱反正 回归正途(1978年—199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烟台日报》的新闻报道回归正途。

1983年8月,国务院决定撤销烟台地区,组建省辖烟台市,11月1日,烟台市正式对外挂牌办公,《烟台日报》随之成为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

1984年1月1日,由4开4版改为对开4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间,《烟台日报》作为报社唯一的新闻媒体,紧紧围绕党的战略决策,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市委交给的各项任务。这期间,宣传战线的中心工作是宣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工作重心转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大是大非问题,《烟台日报》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立了大功。

率先在全省实行发行制度改革,实现自办发行。到改革开放初期,烟台日报社所办报刊均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引入,1989年 1月1日,烟台日报社实行自办发行,成为省内第一家实行自办发行的新闻单位。实行自办发行后,由于机构健全,渠道顺畅,报纸发行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其中县(市、区)驻地及部分乡镇读者都能及时看到当日的《烟台日报》,妥投率达到99.8%。自办发行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88年,《烟台日报》平均期发行量为4.9万份,年发行费用69万元。1989年自办发行以来,平均期发行量为5.5万份,做到了稳中有升,当年预收报款317万元,解决了长期以来报社流动资金困难的局面,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

深化改革 快速发展(1992年—2004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之前(2004年)的这13年,烟台日报社抓住机遇,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总资产由1992年的1967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亿元,增长8.6倍,办报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1992年之前,烟台日报社只有《烟台日报》一份日报和一份文摘类期刊,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鼓舞下,报社拉开了扩大媒体规模的大幕。

1992年8月28日,烟台日报社创办的胶东地区第一份市民报纸——《烟台晚报》创刊;1993年7月31日,旨在提高党报可读性的《烟台日报》“周末版”创刊;1995年1月1日,《烟台日报》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2000年12月28日,烟台日报社主办的烟台市第一家大型新闻性地域门户网站——水母网开播;2003年2月26日,报社主办的第一份都市类日报——《今晨6点》创刊。这些新媒体的加入,增强了烟台日报社的整体实力,使报社在宣传报道上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2002年9月23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生活周报》的版面进行重大改革,各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调整和创新。《烟台日报》重新启用1945年9月18日创刊号的报头字,表明了烟台日报社在新形势下发扬传统、不忘初心、再创辉煌的决心。

随着烟台日报社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报社注意发挥整体实力,凸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1996年,烟台日报社组织所属媒体对烟台市社会服务承诺制进行组合报道。4月至11月,报社所属媒体先后开设专栏,刊发通讯、评论、社论等有关社会服务承诺制内容的稿件86篇,有力地配合了这一重大典型在全国的推广。刊发在4月11日《烟台日报》一版的系列报道《公仆的承诺》获当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填补了烟台日报社在中国新闻奖奖项中的空白。

1998年夏天,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和松花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烟台日报社系列媒体在完成报道任务的同时,8月19日,以烟台日报社为主办单位发起举办烟台市新闻文艺界抗洪赈灾捐助晚会——《我们同舟共济》。晚会当场收到捐款544.2万元,捐献物品折款530.7万元,共计1074.9万元,充分体现了重大事件面前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2003年、2004年,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烟台日报社连续两年发起主办“感动烟台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感动烟台人物”评选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发起组织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活动,影响深远。“感动烟台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后来发展成为“烟台好人”评选,延续至今,成为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

集团运作 任重道远(2005年-现在)

1945年烟台日报创刊号

1958年烟台劳动报

2005年,烟台日报社迎来了《烟台日报》创刊60周年,也迎来了报社发展史上的新时期。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担负起新时期宣传报道的重任,经中共烟台市委和省新闻主管部门批准,在烟台日报社基础上成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这是山东省内地市级报社中第一家传媒集团。

按照组建集团时制定的“党管媒体不变、党管干部不变、党管导向不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组建了传媒集团,但是宣传报道仍然是集团的主要任务。组建集团后,实行集团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了合力,增强了活力,做优做大烟台报业,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

(一)媒体融合迈出新步伐

2005年4月,原中共龙口市委机关报——《龙口报》、原蓬莱市委机关报——《蓬莱日报》分别更名为《今日龙口》《今日蓬莱》,划归烟台日报社,成为《烟台晚报》的地方版。随后,集团又相继创办了《今日招远》《今日莱阳》等7份县域报,形成了11份报纸的格局。2006年,集团大力推行多媒体数字报刊战略,通过对集团的新闻内容资源进行一次生产,多次、多介质发布,组装成多种终端产品,获取多次增值收益。在媒体形态上,有纸质报、网页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多媒体电子屏等。2007年,集团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出版社”——黄海数字出版社。继创办水母网之后,集团又陆续创办了15个网站。

2015年,集团创办了“大小新闻”移动客户端。“大小新闻”移动客户端以新闻业务为基础,设置民意通、交通查询、票务、理财等功能模块,与烟台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上线不到8个月,下载量突破90万次,成为市委有关部门推荐使用的手机客户端。2016年4月18日14时21分,“大小新闻”客户端用户下载量首次达到百万级,迈上新的历史高点,成为烟台第一移动主流媒体。

近几年,微博、微信的诞生,开启了自媒体传播新时代。集团乘势而上,先后开通新浪、腾讯法人微博、微信以及公众服务号“烟台圈”,所属各县域报、《华夏酒报》、水母网等媒体,也相继开通法人微博、微信,整体建立起强大的自媒体社交网络产品集群。截至2018年,集团共拥有33个微博、微信宣传服务平台,粉丝数量近260万,每天发帖量过千条。该集群第一时间发布烟台本地各类资讯,成为烟台本地影响力、互动性最强的微博和微信集群。

1958年烟台日报

1967年烟台红卫报

2019年烟台日报

(二)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媒体”战略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2006年8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启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 17家单位成为“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成员单位。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报业集团入选其中。

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首开先河,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一方面单一的印刷报纸分化成多种产品形态,如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另一方面媒介生产流程进一步细分、专业化。《中国报业年鉴(2009)》将“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进行全媒体新闻流程再造”选为“2008年中国报业十大年度事件”。

在全媒体采编系统的整体架构下,集团以“大小新闻”移动客户端为核心载体,打通了日报、晚报、晨报三份报纸与水母网、网络电视及各县域报的资讯通道,实现了媒体间的信息共享和整合传播。同时,推出新闻领导小组和例会制度,统筹运营11张报纸、15个网站、33个微博微信及“大小新闻”移动客户端,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一体策划,即时采集,一次生产,多种生成,滚动发布,多媒呈现”的良好传播效果。

(三)不断改版创新,提升媒体质量

这期间,集团所属媒体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改版创新活动。通过不断地改版、创新,媒体面貌一新,报道质量不断提升。

2006年1月18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水母网等媒体从版式到内容进行全新改版。《烟台日报》版式采用国际流行的“黄金报型”,幅面修长,长宽比接近黄金分割;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塑造出高品位的党报市场形象,报纸整体质量显著提高。改版后的《烟台日报》由传统的对开8版改为对开12版,彩色印刷。水母网改版后加强了对外联系与合作,先后与国内外300多家网站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水母网每天有20余条重要政治、经济新闻被全国知名网站转载。

2014年4月21日,集团日报、晚报、晨报三报再次全新改版,办报理念和版式风格均有较大调整和改变。《烟台日报》的办报理念调整为“引领知行合一,求索守正出新”,更加突出权威性和指导性;《烟台晚报》的办报理念调整为“市民生计关大计,百姓事情牵真情”,更加突出亲民和便民;《今晨6点》的办报理念调整为“以大财经视角读解社会”,更加突出了大财经视角,强化了资讯和服务。改版后,三报整体风格愈加明晰,新开栏目保持了常态化,加上内容安排合理,形成了“互有侧重、错位发展”的良性产品格局,受到市领导、业内人士以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同时,集团狠抓记者写稿的原创能力,每年原创作品数量达10万余条,在2017年6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报业版权大会”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被授予“2016—2017年度中国报业最具原创力媒体”称号。

烟台日报社成立74年来,报社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办报职能的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发展成为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接轨的现代传媒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报社总资产由1979年的94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5.03亿元,增长535倍。集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市报社前列。先后获得首届全国新闻技术进步推动奖、第五届中国报业技术进步飞鹰奖、中国新闻奖、泰山新闻奖,以及“中国地市报十大品牌”等称号;三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报业经营管理优秀单位”和“全市骨干明星企业”称号。

猜你喜欢

日报社烟台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克拉玛依胡杨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