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不抱怨 各生欢喜
2019-08-21
题图/毕明
本 期沙龙主题:抱怨。
知乎上36个神问答、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36计”的第19计。
第19个神问答:
问:怎样做到“不抱怨”?
答: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这期问答特别具有戏剧性,哈哈,以至于同事老哥在沙龙工作群和我“斗智斗勇”多个回合。其实,我理解他的观点:人不可能不抱怨。
好,虽然题目并未涉及讨论抱怨存不存在的问题。但既然同事老哥提到了,我们不妨回溯探讨一下。
不说心理学有积极(乐观)分支,不说医学上有抱怨对应身体疼痛的知识点,咱们就假设一个人就是习惯抱怨。
那如果人家独自一人、在无人空间,哪怕是咆哮式抱怨,有问题吗?
再进一步,如果人家身边的人就喜欢听他抱怨,不听就不舒坦,好像日常生活缺失,有问题吗?
完全没有。问题往往出现在,有人抱怨,周遭并不舒服,最可气的是自己也未尝舒服。生活中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否则,怎么会有“树洞”(供倾诉与抱怨的场地)?怎么会有人请求支招:如何才能做到不抱怨?
其实,抱怨是人的自然情绪,即便是负面,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还有一种观点:重视身体的每一种情绪并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
在这方面感兴趣的,如果不愿意看相关书籍,可以搜一搜陈坤的谈话类节目。他在自修、自处方面的付出与领悟,在任何对谈中都很醒目。
总之,不管是抱怨还是不抱怨,只要用心对待,当个课题去研究一下,获取相关其他门类的知识,都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方能各生欢喜。怕就怕,不求甚解,任情绪在原地打转儿,平白误了时光,还挺生气。
而无论何种自我教育、修习,无不是把抱怨转换了一种存在。比如,学着接受了,开始修习某一学科了,努力去想解决办法了,干脆干一架好了,自己憋出病了,知道自己性格弱点了,医生给出明确诊断了……
总之,是往前走了一步,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归到这19计网友票选出的答案中去了: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里面藏着一个无比关键的字:知。
“自知者”?谁都知道,世间最难即自我的认知;“知命者”?命是什么?我们又了解多少古往今来的相关知识与坐标人物?
所以,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其实就和饿了一样,要自己有意识把食物换成“知”,然后,精神循环得以正向启动,任何事情才可能有进展。至于吃什么?每个人饿了不一样吧。
《长安十二时辰》里司丞李必曾询问发明“大案牍术”(唐朝大数据)的徐宾:“这世上,有没有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全策?”徐宾答:“活着。”
活着,就有万般可能。如此,仅囿于抱怨一个层面而忘了如何更好前行,先不说别人,是不是辜负了活着的自己? (朱子)
自行解决
李岩
以前很流行工友这词。工友就是一起做工的朋友,现在不太用这个词了。我做过工,所以有一些工友,每次聚会常说起当年比较艰苦的工作,却没有人抱怨,都是讲如何神勇地克服困难,创造最高产量的历史。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感觉。而遗留下腰疼腿疼的毛病,便是历史的见证。
我在汽车制造厂造汽车时工作环境相当差,厂房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冬天一到,四处透风,和在屋外没多大区别。那个时候提倡艰苦奋斗,不怕脏不怕累并以此为荣。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把数吨钢板送进模具,冲压成形。有的钢板生了锈,冲压上去锈粉扬天,连个口罩都没有。活儿干完了,人如泥猴儿一般。
造出一辆汽车得需要上千种冲压件,每种冲压件配有一至两套模具。仅我所在的中型冲库就有几百套模具。每套模具都有一个编号,至少有八位数。那时候年轻,每天与这些模具打交道,百十种号码居然能记得住。
我们使用的冲压模具轻的有一百多斤,最重的得有上吨重。以我的体力与这些钢铁较劲,如果硬来,怕玩儿不转。找谁抱怨呢?大家都有自己的任务,只好自己想辙。
首先学上模具就是靠巧劲儿,百十公斤的大铁块被吊车吊在冲床机口,一个人像推秋千一样往机口里悠,悠到位了便大吼一声“落”,吊车手一放吊绳,模具就随着惯性冲入机口。整个过程要与吊车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我至今也不知道这套操作是怎么形成的,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干,只能跟着学。现在看这番操作肯定属于野蛮危险的行为,但这么干效率高,要是抱怨就甭干活儿了。
安装好一套模具后就开始加工冲压件,批量大的零件得冲出几万件。这一个工作日就守在冲床前,手不停地往模具里送钢板,耳朵里听到上万响钢铁的撞击声。
坐椅有靠背儿的叫椅子,没有靠背儿的叫凳子。有背儿的椅子坐着当然会舒服些,却不知为什么车间里配备的都是凳子。那些凳子不是购买的成品,而是车间工人就地取材,找各种汽车零配件的次品拼接成的。可每天一屁股坐在没背儿的铁凳子上耍钢板,真是腰疼、胳膊疼再加上屁股疼。
本来想抱怨既然坐椅是自己制作的,为什么不就事给安个背儿做成椅子呢?可找谁倾诉呢?腰等不起。于是照方抓药,满车间找到合适做靠背儿的残品零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给自己的凳子焊上一个背儿,从此腰有了依靠。
我在工厂四年,老腰没落下毛病。
天仙配
彭立昭
一条小船停靠在芦苇边,小船的轮廓也是湘绣工艺表现。灯光一打,金丝闪闪亮亮,仿佛落日余晖照在船舷上。打开大美从湘西给我寄来的绣品,油画般的美丽意境扑入眼帘。芦苇边,一行绣字:夕阳西下。美。
40年前那个夏天,大美穿着一件斜襟上衣来上学,布纽扣,蓝底白花,紧紧裹扎着她那纤细的身子,乡土气息淳厚。那时,谁还穿这种蓝印花布。但我觉得那是清纯的、最洁净的打扮,还痴想去收藏她那件斜襟上衣。40年后才知道,班上还有一位跟我一样想法的人,便是默默地爱了大美40年的椿芽子。
同是40年,
懵懂的爱情,假扮的亲情。
若想抱怨,
槽点多到可以填满40载岁月。
但他们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用心想念,不忘努力成长;
真心以待,超越骨肉血脉。
然后呢?
岁月报之以歌。
同学聚会,这是在网络上发起的一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在寻找大美——在同学们的视野中,自从她去了缅甸后已消失了40年!这次,大美终于联系上了。听说大美要回来,椿芽子十分高兴。那几天,他站在赧水河边,又想起了初中时代那些与她相处的日子。那时,进入暑天,学校组织大家游泳,女孩子们大都穿上了泳衣,而她仍穿着褐色的长衣长裤,当她从河里爬上来去河滩临时的换衣棚时,衣裤与肉身贴在一起,她那美妙的曲线展现在同学面前,他的眼睛瞪直了——他好像到了仙境,好容易才回到人间。从此,他经常做梦,他做的梦与《天仙配》相似,梦中的她就是那七仙女!然而,无情的岁月造成了他与她永久的离别。大美去了缅甸,而他去了部队。当他从部队转业之后,他接了奶奶的绣厂,成了苗绣非遗传承人。从此,他四处打听她的下落,只想看看她那红彤彤粉嘟嘟的笑脸。
很多同学都来聚会了,大美没来,他的情绪顿时有点低落。第二天晚上,正准备开联欢晚会时,她突然来电话说快赶到聚会地点了,记错了一天。她马上与同学们融合在一起,笑闹在一起。她很平静地告诉大家这40年来是如何和儿女们创业的。说着,拿出了两件罕见的苗绣围裙。她说,这围裙里面有若干“图腾”,苗族的文化都涵盖在里面,龙、鱼以及花鸟一类全都是祖先的文化,上面绣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因为这两件绣品,让她没有放弃儿时的梦——当织女,也从没抱怨过命运对她的种种不公。如今,梦已圆的她,深深感激当年,一个美少年追她到火车站,亲手将他奶奶的苗绣珍品送给了她……说着,她走向椿芽子,与他握手。此刻的椿芽子兴奋异常。要知道这双手,40年以前他就想握了呀。她还是那红嘟嘟的脸庞,只不过显得分外端庄。他静静地望着她,聆听她那平淡的词语,40年积累的抱怨与波澜,在慢慢地消退……
邻居旧事
毕明
脑海中有些旧事往往会莫名地再现,比如今天就想起了一两桩陈年往事。
想想也是快四十年的光景了,那时我生活在陕南老家。我们家住平房一栋,后坡上斜对着发小东子的家,他其实比我低一年级,但打小就在一起和泥上树玩大的。东子的爸爸当过子弟学校的校长,姓黄,人称黄校长。东子妈妈也是子弟学校的老师,姓刘,化学教得特别好。
也不知是在哪一天,从另外一个嘴欠的小伙伴那里得知,东子不是他爸妈亲生的,是管人要的。感觉那时候的小孩都比较单纯,现在叫傻,大家都认为孩子哪有不是爹妈亲生的,谁都应该是爹妈养的。于是就有嘴更欠的小伙伴直接问东子是不是他爸妈亲生的,结果可想而知,东子去问了他爸妈,他爸妈怎么回答他的,咱不得而知。反正是东子爸爸黄校长分别找了我们这几个孩子的爸妈告知这样说不好,我们的爸妈自然再警告我们以后绝不能再说此事。
可是后来还是有不知深浅的小伙伴问东子他想不想找亲爸亲妈,东子却说黄校长和刘老师就是他的亲爸亲妈。
我家一栋平房隔着几门住着王叔和王姨两口子,他们比我爸妈大几岁,由于不能生养,之前一直养猫数只,而且养得膘肥体壮,毛色油光。后来有人劝他们为何不领养一个小孩,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也是,那时哪家不是好几个孩子,没孩子的家庭堪称稀缺。于是王家夫妇听从了邻人的劝说,真的就领养了一个小闺女,那时王叔王姨已经岁数不小。夫妇二人自然将抱养的小女孩视如己出,奉若掌上明珠,小女孩长得也是人见人爱,十分可人。
若干年后,我考学离开了家乡,直至定居在外省,自然也就少了老家这房左屋后邻居的信息,只言片语不能准确获悉这两家非亲生子女的准确情况。
又若干年后,我从母亲那里得知,前些年那位爱喝大酒的黄校长已经不在人世,其夫人刘老师本就是一个不爱出门的人,家里家外、买菜做饭都是儿子东子的事儿,如今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的东子一直跟爸妈住在一处,还说东子从来话不多,把刘老师伺候得很好,妈妈说,刘老师真是得了东子这孩子的济了。
跟我家一栋平房的那个王家闺女也成了家立了业,她先后送走了王叔王姨,妈妈还是说,王家两口子也是得了这个女孩子的济了,那闺女真孝顺,从没听她说过王叔王姨的半句不好的话,更别说那王姨还几乎是个盲人。
妈妈跟我说,他们都是好孩子,我深以为然。面对天生的与人不同,他们无法选择,但他们可以选择如何正确地幸福生活,很简单,不自弃,不抱怨已有的生活,用真心面对真心,一路走下去,就会一路洒满阳光。
不抱怨世界,善待他人
董岩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但现实是,遇到事情少有人反思自己,习惯于抱怨。这个世界上,偏偏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抱怨,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善人被人欺,抱怨是发泄不满的出口,它的好处是,可以换来一些人的同情,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天性,不折磨自己。坏处是爱抱怨的人,折磨的是别人,还有,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抛得出去吗?问题一直存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改变,只能停留在不快乐的原点打转。欢脱的人说,人这辈子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遇到问题,再解决。
同是红尘中人,
先天的不足,后天的不睦。
如何面对生活的薄待?
一位选择善待,舒展生活;
一位期待抱怨,扭转生活。
无关对错,却有深浅:
是生活深处,还是片段?
生活琐碎,幸运的才有漫长。
即便抱怨,也是误入藕花深处吧: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个漂亮的芭蕾舞姑娘蒋馨柔,她在八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发现生病且丧失了听力,母亲王芸并未因此抱怨,放弃,只把她当个残疾孩子来养,相反她始终支持女儿的想法,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甚至辞去工作到北京支持女儿上舞蹈学校。当蒋馨柔小时候上学,面对困惑问她:“为什么只有自己戴了助听器”时,母亲说:“每个人都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都是不完美的,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你的芬芳,所以这一口只是咬的大了一些而已。”在母亲的助力下,蒋馨柔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试读生,到凭借努力和天赋成为正式学生,再到北京舞蹈学院建院60年来招收的唯一听障生,虽然一路备受质疑,但仍旧无悔。当她面对可以移植电子耳蜗但是代价是不能跳舞的难题时,她决定放弃重获“新声”的选择。小姑娘和母亲有很多值得抱怨的事情吧,但那会让她们失去“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不仅不抱怨,还要感激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以德报德。对于伤害过你的人怎么办?以直报怨。把丑话说透,把爱心给够。
说到善与爱,最近听人说了个观点,当你发生事故时,遇到困境时,内心彷徨时……很多时候都不是和父母家人在一起,而往往可能提供以支撑的是那些陌生人,所以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你才能够真正的好——因为你不仅自己过得好,你还有一个过得很好的一群人组成的“亲人后援团”。这样的好才不累,才平安,才能持久。
人生是一棵向上的树,尽管树会有弧度,会倾斜,有时甚至会面对狂风暴雨的摧残,但它始终是努力向上的。所以,善待他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会知道结果,从不抱怨开始做起。
抱怨不可怕,不抱怨才可怕
木匠
抱怨是一种负面情绪,不为人所喜,于是,就有了很多觉得自己很看得透,又好为人师的人,总想教人不要抱怨的方法。这其中,最常见的是有“人生苦短,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还有什么“人家骑马你骑驴,仔细思量你不好,回头看时还有挑脚夫,比上不足比下自有余”。
都有道理,但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人能躲得过。躲不过就肯定开心不起来。那不开心了怎么办?就要尽快将那些使你不开心的玩意儿从心里排出去,这时抱怨绝不失为一种既简单可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而且我觉得吧,抱怨就是人的一种本能,跟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是一样的。从古至今,但凡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就没有不抱怨的。甚至我都觉得,小到一个人的成长,大到一个社会的改良,全都是从“抱怨”开始的。
所以抱怨不可怕,不抱怨才可怕。因为你总有事情是不满意的,不满意而不抱怨,意味着心死,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是以当有人劝你不要抱怨时,你一定要看清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的。“还是不要抱怨了吧,抱怨也没用”,这话听着像是劝人的话吧?可问题的关键是他的落点,是希望你奋起抗争,还是希望你逆来顺受?如果是后者,那你就要小心了,这个人不是那个让你不开心了的人,也是那个人的帮凶。
朋友老金做调解员,专门为要离婚的人做调解。他说他最喜欢接待的就是那些大吵着来离婚的夫妻,因为只要他们双方还有的可吵,就说明对对方还没有死心,还希望对方能变成他们所希望的那种人。这种夫妻通常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可能,是可以劝不离的。在送他们出门时,他总是说:“我说二位,想明白了吧,想不明白也没关系,我一次给你们说太多,你们也记不住。不如先这样,你们这次回去,就照我今天给你们说的,试试看,要还是不行的话,就再回来找我,我这儿的招儿还多着呢。”
老金最不喜欢接待的就是那些不吵不闹来离婚的夫妻。“像这种夫妻,根本没法劝!遇到他们,您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为他们办好手续,然后叫他们走人,一句废话你都甭多说。因为像这种夫妻不开口则已,一开口都是哲学家,永远是你有一句去语,他们早有十句来言在那儿等着你呢,顶得你怀疑人生都是小事,要是你有一句话说不对付,他们两人能合起伙儿来投诉你,叫你吃不了兜着走。”老金说。
扫码订阅《北广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