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实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2019-08-20辛浩

祖国 2019年14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批判

关键词:批判   无产阶级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人类解放的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的重要问题,要想真正了解在马克思眼中,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德国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回到1843年,回到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德国,回到《导言》中,去找寻德国实现人类解放可能路径。

一、德国现实背景分析

在宗教方面,马克思认为,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在此之前,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对德国的宗教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他们主张“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实现”①,这已经揭示了宗教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我们思想当中的、区别于现实存在的东西。马克思在《导言》中继续加以补充,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②就德国的社会现实来看,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需要以一种方式慰藉心灵,由此获得现实苦难的解脱,这种获得解脱方式就是宗教。但马克思认为,心灵的解脱只存在于精神层面,人民现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马克思提出德国需要回到现实问题当中,回到国家、法、哲学的批判当中去完成对宗教的彻底批判。

在政治方面,马克思认为,德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时代的错乱。当时德国的政治制度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此时的德国还停留在封建王朝的历史时期。因此就政治方面来看,当时的德国还远不如五十多年前的法国。

在经济方面,1843年的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也是走在了工业革命的后期,生产力飞速发展,已经逐渐与世界上一些国家拉开距离。英、法等国考虑的主要问题已经到达了工业乃至财富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关系,而此时德国还停留在对统治权的垄断阶段,在英、法等国即将完成的事情在德国才刚刚开始,因此在经济上德国也与英、法等国相差甚远。

在哲学方面,马克思认为,虽然德国的政治、经济等现实因素落后于同时期的英、法等国,但在哲学方面,德国已然与英、法等国在同一水平线上。虽然当时的德国还处于封建时代,但在哲学上已经进入现代国家的行列。正像马克思在《导言》中说的那样,“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③由此,马克思找到了在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突破口。

二、德国实现人类解放得以可能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德国要想实现人的解放,首先需要对国家哲学以及法哲学进行批判,从而形成一整套革命理论。第一部分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了德国当时的历史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德国对宗教的批判需要通过对国家、法哲学的批判去完成,德国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又远落后于德国的国家哲学以及法哲学,德国这种社会意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而德国的社会现实还停留在封建阶段,这表现为现实政治制度的一种滞后性。由此,马克思认为,要想使德国的人类解放得以可能,就需要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首先进行深刻的批判。然而光进行理论批判还是不够的,还要付诸行动。马克思针对当时德国的两个派别——政治实践派和理论实践派展开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政治实践派对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而问题在于,政治实践派只是在“空喊口号”,而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说政治实践派不知道如何行动实现对哲学的否定。“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说几句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④这是不现实的。而理论政治派则的问题恰好相反,它只将问题停留在哲学层面,认为只要哲学存在,提出哲学问题,现实问题就会慢慢解决。在马克思看来,德国人需要把德国政治制度在幻想中的实现(哲学中的实现)变为现实。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判国家和法的制度的抽象继续。由此,要想使德国的人类解放得以可能,就需要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进行深刻批判,因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⑤。

在德国要想实现人类解放与他国不同,在德国不能通过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需要跨越政治解放直接实现人类解放。“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确切的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⑥首先,进行政治革命都有它需要的被动因素,都有它需要的物质基础。它需要“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特殊的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⑦也就是说需要出现这样一个阶级,它不仅需要能够代表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这期间还能够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作为一种社会的代表,反映社会的总体利益和需要。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另外的一个阶级,那就是敌对阶级,革命的成立一定是一方反对另一方,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这样一个特定的阶级——它一定是在社会中令人深恶痛绝的对象,它存在着无法逃避的缺陷。然而在德国,既没有一个能代表社会普遍利益的等级进行政治解放,也不存在奴役和压迫的特定阶级,因此在德国不可能发生部分的政治革命。由于德国在现实政治上的落后,它与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思想上形成了落差,这导致了德国现有的政治问题在于,这些政府把德国不具备的现代政治领域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紧密结合起来,由此造成了一种政治混乱,因此找寻本质就是要摧毁现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因为“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⑧由此,德国的解放需要跨越部分的政治解放而直接实现全部的、完全的人类解放。

马克思在思想上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找到了在德国跨越政治解放直接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理论,但是使德国实现人类解放得以可能的物质力量在哪里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形成这样一个特定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能够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无产阶级是一个被带着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他处于阶级社会的最底层,它有一种革命意识,要想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首先解放全人类;同时无产阶级又是一个充满革命热情的阶级,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没有东西可以失去,也不怕失去任何东西,因此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无产阶级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⑨,它的出现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资产阶级天然的局限性要求无产阶级一步一步的去推翻它,这是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在德国的无产阶级更是这样一种鲜活的物质力量,它在德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制造的贫民和受剥削压迫的民众等,如果他们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自己的锁链的强迫,是不会有普遍解放的能力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阶级(例如日耳曼农奴)也在加入这一行列,这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德国无产阶级承担着德国人类解放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要想在德国实现人类解放得以可能,一方面在思想上就需要有一套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因此他首先对德国的法哲学以及国家哲学展开深刻批判,目的是为形成一套正确的、彻底的革命理论。另一方面需要使理论被群众所掌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摧毁”,因此,人类的解放最终需要无产阶级这一物质力量去实现。马克思认为,当革命的先进理论与作为物质力量的无产阶级相结合的时候,无产阶级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暴力革命,从而使实现人类解放成为可能。

注释: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辛浩,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批判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