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08-20何凤瑞

祖国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养成教育   生活行为习惯

语文来自生活,而升华于生活,它不仅仅涵括现在当今的生活和文化,而且能览古通今,是我们得以窥见前人生活的一扇窗户,而通过阅读,则能使学习者不局限于眼前的世界,立足现在、通晓历史且放眼未来。学者王充曾言:“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课外阅读这一命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教学者的重视。

一、探讨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同理心

相较于注重培育学生逻辑思维的数学学科而言,语文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同理心。[1]首先,课外阅读的涵盖面广,不仅仅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涵盖历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涵盖现今所处的生活,而且有对过去的记录和对未来的畅想;不仅仅有对实际生活的记录,而且有对虚拟童话世界的畅想。学习者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弥补自身生活经验的不足和缺陷,领悟创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培育学生的感性思维及同理心。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扩大识字范围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认字是教学任务和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僅依靠教材内的生词练习还远远不够,因此课外阅读便是一个学生获得更大词汇量的良好渠道,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本,对不懂的生词通过字典进行查阅,并记录下来。[2]此外,课外阅读具有丰富的内容,构建起了奇妙的世界,必定会吸引阅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阅读者的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优秀的课外阅读作品是创作者运用自身的创作素养立足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写作经验创作出来的作品,它必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有古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丰富的阅读量能够为写作积累更多地素材,也是灵感产生的知识条件。[3]因此,在优秀的课外阅读作品的熏染之下,阅读者的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升,能够更好地积累素材,完成写作的目标和要求。

二、课外阅读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课外阅读的选书层次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

对于小学阶段的阅读者而言,课外阅读的选书和推荐书籍需要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一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还未开始,对于世界的认知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因此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但是市面上的阅读书籍良莠不齐,有优秀的名作也有粗制滥造的作品,而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被质量不高但是娱乐性强的作品吸引注意力,这就会导致他们虽然在学习上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时间,但是并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4]更有一些作品,借着儿童读物的外皮,宣扬落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小学生的心灵反而起到误导作用。

(二)未能建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者缺乏有效引导

未能建设好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在课外阅读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一点问题。一方面,是教师未能在学校建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部分教学者过度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夯实而轻视了对素质教育、课外阅读的重视,一味地注重应试教育而将课外阅读书视为洪水猛兽,缺乏对课外阅读书籍的正确认识,导致整个学校阅读氛围不强,学生只能进行死板的学习而非体验性地在阅读中培育良好素养。

另一方面,是在家庭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未能建设好良好的阅读氛围。由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手段的发展,电脑和电视以及移动手机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娱乐工具。和阅读所能获得的持久而深度的成就感相比,手机等电子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低,而愉悦感短暂且容易,因此在很多家庭中家长不愿带领孩子进行阅读,而是督促孩子读书,自己却沉浸在网络世界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习得性强,耳濡目染之下也难以培养对于阅读的兴趣。

(三)缺乏明确对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进行考察的机制

此外,课外阅读也并非是作为一项硬性规范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强制性的实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它作为一项减轻学生课程压力的任务,带有主观性和自主性,缺乏明确对课外阅读进行考察的机制。教师只负责布置任务,而缺乏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家长也未能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三、培育学习者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的措施分析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和选择读物

在小学的初级阶段(1-3年级),学习者对于字词的熟悉度不高,对拼音的掌握能力有限,大脑对于图形的感知力大于对文字的感知力,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带有拼音文字的绘本《安徒生童话》或者简单的古诗词如《唐诗三百首》,来让阅读者进行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

而在小学的中高段教育(4-6年级),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生词积累,对拼音的熟悉程度较高,文字感知力也远远大于之前,在这个阶段,教学者就可以立足于课程知识所教授的内容,适当地推荐一些难度较高、需要具备一些能力才能阅读的名著或经典著作,使学习者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5]比方说,教学者在教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也可以推荐中西方的名著,如鲁迅的《阿Q日记》、《朝花夕拾》,高尔基的《童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

(二)加强对学校及家庭的阅读氛围建设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习者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6]学校布置任务,家长督促任务的完成仅仅在机械层面上保证任务的实施,而非真正地培育了一种使学生感到舒适的阅读氛围。因此,加强对学校及家庭的阅读氛围建设离不开学习者、教学者和家长的一齐参与和努力。

在学校层面,学校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期举办读后感征文大赛或者优秀作品朗读比赛,并且设立相关的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班级可以设立阅读角,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教室中来,与同学进行分享,并设立“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角进行管理,也可以设立阅读课,让学生们自由享受安静的阅读时间。同时也应该注重课下交流平台的设置,通过QQ、邮箱以及微信群等方式,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分享,由家长传递给孩子进行阅读。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仅仅是督促作用,应该划定特定的时间与孩子一齐进行阅读,而非一味让孩子读书而自己不思进取,要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等场所进行阅读活动,督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并对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及时的解答,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培育阅读时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完善对课外阅读的考察机制

在反馈方面,现行课外阅读的考察机制具有灵活性,但是也容易导致家长包庇、学生滥竽充数、教师重视度不高的情况。因此教学者要立足于实际,建设并且完善对课外阅读的考察机制。布置课程任务时不仅仅要划定一定长度的阅读时间,由家长进行签字,而且要通过实质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所积累的阅读素材,以及所产生的阅读感受。比如说,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阅读特定的作品,如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并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读后感来了解学生是否真实落实了阅读任务,是否真正考察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生词摘抄、名句摘抄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涵盖面广泛,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众多益处,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同理心,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识字范围,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与此同时,要意识到课外阅读仍存在着选材目的性不强、阅读氛围有待提升、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措施等问题,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弥补这些不足,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外阅读,培育优良的课外阅读习惯,将课外阅读和小学语文的学习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梁湘婷.绘本阅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王新琼.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李超.小学中高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袁聰维.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5]柳丽娜.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6.

[6]李慧.小学低段图画书阅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何凤瑞,二级教师,2008年7月毕业于烟台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单位:兖州区漕河镇谈村小学。)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
合唱有益于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之养成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强化农村寄宿制小学养成教育的意义
浅析如何从学生行为习惯入手抓好养成教育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