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
2019-08-20郑杰川阴振兴
郑杰川 阴振兴
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國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33年8月1日,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庆祝活动在江西瑞金城南举行。此后,每年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以下简称“双拥”)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
双拥工作的历史渊源
双拥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旨,组织发动全国军民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团结奋斗的一项社会活动。它深刻反映了我国军民血肉相连的本质特征,生动体现了党的宗旨、国家的性质和人民军队的本色,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
双拥工作有很久的历史渊源。双拥工作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大作用。早在红军初创时期,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工农红军离不开工农群众的思想,要求军队爱护人民群众,苏区政府和人民支援红军、优待军属。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开展了“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活动,八路军留守兵团开展了“拥护政府、爱护人民”活动,改善和密切了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形成了军民团结、共御外侮的生动局面。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陕甘宁边区的做法,号召各根据地军民普遍开展这一活动,从而使双拥运动从延安迅速发展到各个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双拥热潮。这就是常说的双拥运动多少周年的由来。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军民携手并肩,浴血奋战,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双拥工作所形成的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双拥工作理论不断完善,内容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创新,以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载体,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县)为龙头,群众性双拥活动蓬勃兴起、持久不衰,广大军民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通力合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相互促进,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稳定中密切配合,在抗御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疫病中并肩战斗,军政军民团结显示了强大力量。
大革命时期——双拥工作的萌芽。1924年至1927年,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次大革命,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这场革命运动的发展。在这场大革命中,我们党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同国民党合作组织革命军队的过程中,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创建和指导着军队的政治工作,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武装部队,改造部队,为日后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工作的创立。南昌起义之后,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接着率领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从此,我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随着这支崭新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双拥工作也开始在各根据地得以创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双拥工作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卢沟桥发动武装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影响下,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进入了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以及多年来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使双拥工作得到了重大发展。
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期——双拥工作的发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双拥工作的历史环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变化之一是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夺取政权转变为党领导下维护政权的武装力量,担负起加强国防、抵御侵略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重任;变化之二是全国各解放区得以统一,建立了全国性政府,从此拥军优属工作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尽管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一时期的双拥工作却在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双拥工作新局面的出现。1976年10月,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全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从此,双拥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双拥工作的新起点:首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
我国军民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建军理论的产生和人民军队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双拥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富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为了推进双拥工作的发展,党和国家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先后召开过多次全国性的双拥会议,主要的有:1980年徐州全国双拥工作会议,1984年北京全国双拥工作会议,1987年佳木斯全国双拥工作会议,1991年福州全国双拥工作会议,1993年延安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和2004年的全国双拥工作会议。这些会议都是根据党和国家、军队当时的主要任务召开的,并适应形势提出了双拥工作的任务,使双拥服务于党和国家、军队的中心工作。双拥模范城(县)是从1991年福州双拥会议开始的,之后又开过6次大的表彰会。这些重要会议,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和接见。会议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政策,对推动双拥工作发展创新产生了重要作用。
1991年5月10日至16日,为了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双拥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福州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会议对1987年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经验交流会以来的双拥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双拥工作迈向新起点。同年6月,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双拥工作的指导,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中办、国办、民政部、总政治部领导担任副组长,中央党政军24个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民政部、总政治部抽组人员合署办公,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机制产生了重要作用。
党的五代领导人心系双拥工作
回顾九十多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拥工作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有了很大的创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双拥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和人民战争理论,提出了军民一致的根本原则,作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精辟论断,为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明确指出军民一致的原则不能变,要根据新的情况,从各个方面搞好军民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并倡导开展了军民共建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使双拥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对军政军民团结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要求一定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把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紧紧抓住不放,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胡锦涛同志对双拥工作高度重视——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论述是双拥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双拥工作的长远指导思想。从2013年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6年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开展军民共建与和谐创建活动。”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双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军队建设。同时,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特色的成功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凝聚军心民心,保证双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党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历史使命作为最高目标,促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同步增强;坚持从政治上看待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问题,不断密切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大局;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国家安全、勇于献身国防事业的社会风尚;坚持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军民共建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不断提高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坚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级双拥领导机构和军地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这些经验是在双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指導双拥实践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