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遍地开花
2019-08-20朱晶晶
文/朱晶晶
中国工会十七大的2009名代表中,有很多“明星“面孔,他们就是众多主流媒体平时追捧的对象——大国工匠。
高凤林、洪家光、潘玉华、谭文波、宁允展……这些大国工匠也成为本次大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工会十六大以来,全国总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健全“大国工匠”培养、选树和激励机制,开展“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国工匠进校园”主题宣传,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工匠人才培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纷纷推进工匠人才选树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培育造就工匠人才的热潮。
然而,在一些人眼里,技术工人就是简单的“工匠”,文化低、素质低依然是他们的“代名词”。如何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遍地开花,也成为很多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关注的一大焦点。
培养工匠,需要厚植土壤
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8%的网友认为是“形成社会风气”。
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但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扭转,年轻人愿意当技术工人的仍然太少。即使当了工人,多数人的工作热情也不高,缺乏吃苦耐劳、精进业务、一丝不苟、恪尽职守的精神。
“新时代要培养出大量的劳模工匠人才,除了工人自身不断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之外,社会和企业也必须大力培植适合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平高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匠胡中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倡导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在于建立了怎样的机制保障。”
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把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完成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任务。
胡中辉代表说:“咱们工会组织可以给予企业一定政策的支持,并成立专项奖励基金,让劳模工匠劳有所得,增强在本职岗位积极创新创造的激情热情;同时,建议工会出台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坚决落实国家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要求,形成企业争当劳模工匠人才培养先锋的良好风气。”
培养工匠,出实招才能见实效
据了解,这两年各省市都在开展工匠评选活动,各级政府、各个单位也举办不同层次的工匠表彰活动,配套执行类似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工人争当工匠、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夯实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基础。
长沙市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先进制造领域培育引进15万名技能人才和3万民高技能人才。对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层次奖励的高技能人才,政府还将给予个人100万元的奖励;西安市则在奖励技能人才的同时,开展“西安工匠”和“西安工匠之星”的评选活动,鼓励各类技能人才参加国内外技能大赛;辽宁本溪市总工会举行授奖命名仪式,并出资100万重奖首批“本溪工匠”,推动实施“工业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地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工匠人才,表现出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只有重视技能人才的建设,不断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才能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技术工人们的一些小发明、小创新,看着虽不起眼,但是却很实用,能有效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发明创造的背后,也是新时代技能工人们创新意识的提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到弘扬的具体表现。
但是,由于我国工匠培育评选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工匠培育选树评价标准不一,工匠人才纵向晋升、横向交流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需要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培育更多的工匠人才。弘扬工匠精神,需要配套的人才机制。要提高优秀技工待遇,打开年轻人的上升通道。要让更多人乐意当工人、做工匠,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更需要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等一整套的激励机制。
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牛雪平针对技能人才成长,提出了进一步疏通晋升渠道和鼓励创新的建议。他呼吁企业打通技能、技术、管理岗位转化通道,在人尽其才的同时,帮助一线技能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实验,推广成功技术应用,让员工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认可以及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激发技术工人钻研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万众创新,聚沙成塔,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发挥工匠人才的引领效应
“工匠人才”不仅是一群技艺超群的人才,而且具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能够带领、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在职工队伍中发挥正向的示范效应。
目前,社会上许多年轻人对工人身份仍存在偏见,看不到蓝领工人的前途。针对社会上一些年轻人不愿读技校、不愿当技工的现象,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洪家光鼓励青年人要敢于进入产业工人队伍,敢于学技术。20年前,他刚参加工作时的收入是每月180元,很多同学不愿意当工人,他坚持了下来并不断努力提高技能,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能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吃再多的苦也值得。况且最近几年国家关于提高产业工人待遇的利好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咱们工人有干劲。”洪家光说。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将逐渐肩负起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重任与使命,如何在新生代群体中打造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尤为重要。”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孟瑾认为,要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工匠人才的引领效应,从而激发广大工人的进取之心、奋斗之志,让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对自身职业有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让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当工人有前途、有盼头、受尊重,才是培养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核心。
多位代表认为,从个人、社会到国家,无论是创新创业之路,还是民族复兴大业,都离不开执着专一、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立足岗位,向工匠学习,争当大国工匠。相关部门也应该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创造各种条件,搭建更多平台,提供各种机遇和路径。唯此,才能让工匠精神持久“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