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小青蛙找家》
2019-08-19顾铭
顾铭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研员,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会不断推出一些优秀课例供老师观摩、学习。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老师会说,“课例很好,但由于我們种种条件不具备,无法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于是,我决定要示范一节常态音乐课。
关键词:音乐;课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5-0242-02
在音乐教材的各类课型中,唱歌课是占有很大比例的。然而,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对于唱歌课的教学存在种种问题,比如:目标设定不准确,教法单一等等。经常见到低年级的老师面对一些较为简单歌曲的教唱,仅用10分钟或者15分钟就完成了教学,把剩余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选了一节一年级的唱歌课《小青蛙找家》做示范。
讲课的第一步是钻研教材。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还要了解课程所处的位置,与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与衔接等等,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以及之前已经进行过教学的课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然后,设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互为交织,相互补充。我决定确立一条情感线和一条知识线来贯穿教学过程。情感线是:帮助小动物找家,渗透安全教育。知识线是:学唱歌曲,巩固二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音的强弱。
开始上课了。我用小青蛙的叫声打开音乐课堂。“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今天音乐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听听他是谁?”(青蛙叫声)此时,教师拿出青蛙布偶,“小青蛙想和同学们做个游戏,请同学们按照老师鼓声的节奏模仿它的叫声。请同学们再仔细听一下鼓声有什么变化吗?根据强弱的变化来学学小青蛙的叫声。小青蛙很开心,认识那么多爱动脑子,善于倾听的小朋友,它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吧!”(录音范唱)
在导课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听辨小青蛙的叫声——叫声加入节奏——加入节奏和力度变化,很简捷的导课,学生的能力的在逐步提升。
然后是教唱环节。首先,初听范唱。老师给学生的问题是: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给歌曲起个名字吧!“听到了什么?”,是引导学生对歌词的关注,“感受到了什么?”,是对歌曲旋律的感受。这是唱歌教学中第一次欣赏范唱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请同学们给歌曲起名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次欣赏范唱时,我是这样给学生任务的:“小青蛙说,我带来的这首歌和以前你们所学的歌,有一些不同哦,让我们再听一听,找一找吧。”学生马上发现歌曲有说有唱。随即,我便引出本课的重难点,“说的部分就是小青蛙回家的路:X X|X X| X X|X X| XX X| XX X | XX X |XX X|,让我们和小青蛙一起再次熟悉一下回家的路吧!”既有情感的主线,又明晰了知识主线,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攻破重难点,为歌曲的教唱打下基础。
教唱时,我先让学生用刚才学会的节奏型和我接唱。老师演唱唱的部分,同学们来唱说的部分。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有参与的整体感知歌曲,为学唱做好铺垫。教唱分为三个步骤,逐步递进。在“小小复读机”环节,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学一句,目的是培养认真倾听,强调唱准确。“我是小演员”环节,同学们跟着录音在心里默唱,只对口型,不出声。目的让学生通过听音来纠正自己的音准。“我来轻轻和”环节,学生跟着范唱,轻声唱。目的是培养正确学习唱歌的习惯。由于歌曲比较简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学生基本学会了歌曲。在教唱过程中,多种教法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显得更加丰富和丰满。
在歌曲的巩固环节,我的设计是: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音乐元素对不同情绪的表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此,我对教材的重难点“X X|X X| X X|X X| XX X| XX X | XX X |XX X|”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析。这条节奏,前面是四分音符,后面有八分音符的加入。我运用小青蛙回家的心情很急切,所以脚步越来越快了的情境辅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先是让学生感觉节奏上的变化,然后结合小青蛙回家的心情很急切,脚步越来越快,离家越近,心中越着急,心情越兴奋,启发学生试着用渐强(正确的声音力度)的方法,演唱出歌曲中几个“呱”的变化,表现小青蛙找不到家时焦急不安的神态和找到家时的快乐心情。通过对不同音乐情绪的表现,发展审美想象,培养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使三维目标完美结合。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是最华彩的部分。
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可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这时,加入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使课堂更加丰富。
在创编环节,我制作很多小动物卡片,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帮助的小动物,并为它们设计回家的路线。我把“X X|X X| X X|X X| XX X| XX X | XX X |XX X|”按小节做成了八个节奏卡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歌词和节奏的创编。通过创编活动,拓展思维,丰富想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到此,本节课就结束了。通过对这节课的准备和展示,我觉得要设计好一节课,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非常重要。为了使教学过程流畅,在设定了知识目标之后,要设置一条可以贯穿课程始终的情感主线,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到音乐的审美体验教学当中,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也使课程更加完整。
在本文的开头,我强调了讲课的第一步是钻研教材。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还要了解课程与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与衔接。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音乐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困惑。因为之前教过的知识,学生很快就忘记了。我觉得基础知识好像是产品的功能,教师的讲授,就是产品说明书。教师把产品功能告知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使用,所以没被使用的功能,怎么能会不遗忘呢?在本课中,我把音的强弱、二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之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运用到歌曲里,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认为:基础知识是可以并有必要每节课都进行渗透和巩固的。一首音乐作品,脱离了音乐表现要素是苍白的,将基础知识有机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审美。
在《小青蛙找家》的备课过程中,我有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提升,最珍贵的是在磨课过程中的成长和课后的反思。
这节课在省里获了奖,但对于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磨课过程中的成长和课后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音乐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参考,2017年第3期.
[2]张鑫桐,田苗苗.音乐思维能力培养,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杂志,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