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
2019-08-19
技术指导:杨楠
《飞向月球》首次利用了基于实时渲染技术的4K/12G IMR工作流程进行整体的前后期制作,在规划整体流程方面,依据了我们以往的制作经验并结合新技术独立完成,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事实证明这套流程是成功的。
优化后的流程以及新的制作技术给节目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空间,新的工作模式可以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容中,例如月球的地形系统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探月工程中嫦娥二号记录了非常全面的月球地表数据,我们耗时数周打通了数据接口,将月球近距离的呈现给观众,这在以往的线性工作流程的进度压力之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技术美术师:张家宁
我们这次应用的全4K实时特效工作流程,又称PBR(Physically Based Rendering) 实时渲染引擎,是基于物理规律模拟的一种渲染技术。实时渲染的材质效果不仅要符合物理规律,还要适应我们的工作流程,所以对基础材质搭建要求很高。而基础实例材质的运用,让材质的继承关系更具有逻辑性,从而大大的节省在项目制作中的时间成本。材质中数学节点的联接方式,使制作者能更深层次的对效果进行控制,从而发挥实时引擎的强大能力,制作出逼真的效果。
数字建模师:姜昊
为达到真正的4K效果,提升三维制作在4K节目中的可视性,我们大量应用了Zbrush和Substance Painte来建立资产,其中数字雕刻占有较大比重,主要对应精细模型的制作,从而更好的实现模型上的细节。在实时渲染过程中,ZBrush里制作的所有微小细节将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材质和贴图制作方面,我们延用并改进了传统的次世代游戏贴图制作方式,采用多个软件联合制作,以达到最终效果。
平面设计师:林燕
置于虚拟场景中的圆盘围绕太阳系/ 内行星(INTERIOR PLANET)、月相变化(PHASE OF THE MOON)、日月黄经差值(度)等概念进行设计归纳。最终呈现为玻璃质感漂浮飞行器承载着主持人在宇宙中遨游。
图文系统设计理念:基于太阳、地球、月亮三球关系抽象提取出核心元素,归纳为三种基本表现形式,灵活应用于通篇包装与标注系统的设计中。整体包装在简约的风格调性中,略加点缀与修饰,围绕功能而非喧宾夺主。
LOGO设计:基于探月工程, 分别以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行轨迹、月相变化的抽象图形以及自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情怀作为创意出发点,秉承纪录片的风格调性,设计了不同风格的几款方案。
剪辑合成师:李峻
方便直观的实时渲染工作流程在短期内可以产生大量的素材,依据场记单组织管理这些素材在前期拍摄的同时就已开始,这使得后续工作可以更加有序进行。在进行后期制作时,每天都有很多场的镜头需要结合拍摄进行精剪,个别镜头还需要合成,这样的产出量以及工作强度是我从业20多年来的首次。
特效动画师:毛婧璇、王雅男、刘科、崔洁
实时渲染引擎在动画制作中可以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完整的场景视觉效果给动画制作带来更类似现场实景拍摄的实时感。我们工作在一个完整的三维空间中,可以随时调整镜头、模型的位置、动画、灯光、特效等等,它允许我们做更多尝试,有更多的表达空间,也因此能够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而其实时渲染的特点允许进行多次迭代,在任务多时间短的有限条件下,大大缩短了整个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特效动画师:何天舒、葛小丁
在制作文献类(例如有关书、照片、手稿)镜头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镜头中所要表现的人物所处的年代、身份、生活环境来设计制作场景。首先在maya中进行模型建立,然后给模型分UV、绑定骨骼、制作动画,之后把模型、贴图、骨骼、动画导入到ue4中,利用我们有专门为表现文献类镜头制作的场景资源,进行灯光调试,摄像机镜头动画,以及整个场景的气氛制作,最后进行输出。ue4与传统的制作方式不同,节省了大量的渲染时间,用于场景的细节制作。
数字调色师:刘颖卓
在这次《飞向月球》IMR的拍摄过程中运用到了4K实时调色系统来对实拍人物调色以匹配整体的氣氛,我们用了多达12个视频设备完成3个机位的视频实时调色。实时调色合成更注重的是每个工种的配合、协调下完成,每个镜头都在不断地调整,以确保在能扣出人物的同时保留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光比、色彩的调整,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来完成最终的合成。
数字合成师:张世博
在抠像这一工作环节,与传统虚拟演播室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能“一劳永逸”。场景、光源、颜色调性、景别、镜头运动等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在实拍阶段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与灯光部门的协调上。为了尽量多的保留抠像对象的边缘细节,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去除纯白宇航服的反绿现象,并兼顾处理黑边硬边,一个镜头我们可能就要消耗几个小时的时间反复调整参数和拍摄现场灯光,以最大程度符合导演的要求。
全新的4K三维特效工作流程,使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收获更多,让质量更高;同样时间内完成之前无法完成的工作,让效率更高;后期前置“沉浸式”的工作模式,让创作有更多可能。全片交付4K标准特效镜头时长近100分钟,证明这套4K标准制作的技术方案确实可行,为未来继续发展、完善流程增添了信心。
【创作团队】
视觉指导:江涛、国雯
视觉导演:赵衍雷、杨楠
工程设计:王子建
技术美术:张家宁
平面设计:林燕
分镜绘制:张潇雷
数字模型:姜昊、薛江
三维动画:王雅男、毛静璇、葛小丁、何天舒、蔡天赋、刘科、崔洁、李楠
数字特效:王松
数字合成:李峻、邢丽、张世博、张赞、刘清杰、冯妍
色彩校正:刘颖卓
摄影:郑建松、张艺航
系统维护:冯高洁、宋兴旺、刘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