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催生金融数据共享发展(一)
2019-08-19夏沅
夏沅
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经济衍生出共享金融。共享金融是一种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其发展必须依赖于金融数据的共享。
传统金融组织、第三方机构和政府部门是我国金融领域数据主要持有方。传统金融组织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通过网点和线下服务,掌握用户金融资产、交易、负债信息;第三方机构,包括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通过平台和线上支付结合,掌握用户金融交易信息;金融监管部门掌握跨机构、跨平台全方位交易数据、征信数据、经营数据等。
传统金融组织的悠久历史赋予了他们在历史数据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有难以比拟的优势,而金融监管部门资源掌控能力强、资源丰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客户行为模式,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第三方机构对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将各类金融服务嵌入用户日常生活消费场景,融入各行业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成为掌握金融数据的一支新生力量。三类主体各具优势,挖掘数据额外关联逻辑,拼接碎片化数据资源,多维度刻画了整个社会经济主体行为特征。为了实现新时代共享金融发展的新要求,三类主体实现优势互补,渗透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而融合的前提是开放,只有基于开放的共享,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最终通过技术创新方式,实现金融数据共享,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内外金融数据共享的相关实践
(一)金融数据共享的开放银行理念
近年来,以开放平台为基础的开放银行以及作为切入点的金融数据共享行动在欧美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在全球各地呈强劲发展态势。早在2014年,高德纳(Gartner)发布报告提出开放平台下的“开放银行”概念。高德纳认为银行未来的价值创造将不再是对核心资产的保护,而将来自于核心资产的提供、分享和杠杆作用。开放银行通过开放 API(应用程序接口)或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等技术方式,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开放银行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开放平台的标准化,银行对外提供的API接口拥有统一标准;二是开放银行的自助性,精简用户与银行的对接流程;三是开放银行的多级性,封装好的API可以层层迭代封装以适用多元化金融服务场景。在开放银行模式下,银行保留核心技术和机制细节,将各类金融服务接口开放给需求方企业和个人使用,需求方不必在自行研发相关技术服务,仅需调用银行提供的API,实现金融服务与场景的无缝衔接,客户可以直接获取数据和服务而无需去机构办理,还可以统一管理所有金融账户。
(二)金融数据共享的两种主要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即由政府制定政策,银行配合的一种自上而下模式。英国政府分三步走推行开放银行战略。第一步,英国政府委托开放数据研究所(ODI),针对应用程序接口(API)和开放数据开展课题研究。英国财政部(HMT)发布开放银行报告实施意见,开放银行工作组(OBWG)成立,于年底发布《开放银行标准》。第二步,英国竞争和市场委员会(CMA)组织成立了开放银行实施机构(OBIE),推动开放银行的落地实施。第三步,2018年2月,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的一份研究显示,开放银行计划带来的贷款产品细节改变每年将为英国GDP多贡献至少10亿英镑。欧盟的战略规划最先以支付业为突破口。2016年1月推出支付服务规划2(PSD2)法令,并配套欧盟统一数据保护法案GDPR,为开放银行计划推进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澳大利亚政府2017年8月宣布推行“开放银行”监管条例,规定所有API由数据标准制定局创建,受《2010年竞争和消费者法》限制,定于2019年7月1日全面推行“开放银行”系统。2017年10月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发布经消费者授权的金融数据共享和整合原则,从九大方面详细阐述了监管指导意见。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都推行了开放银行相关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数据共享。
二是市场主导模式。即依靠市场推动为主,监管为辅的一种自下而上模式。一方面大型银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中,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充沛的技术资源,有能力自主搭建开放银行平台。比如,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富国银行的客户将能够通过银行的开放应用程序接口与金融科技公司Intuit的服务共享他们的账户数据,而无需输入任何在线银行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中小型银行受资源和技术限制,通常借助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定制开放API的方式。比如德国的Solaris Bank本身是一家純技术公司,后申请银行牌照,但无传统银行业务,主要为企业提供纯粹的API服务。目前,利用银行数据主要方式是从银行网站的网页中抓取数据,再利用编程手段将非结构化内容转换成结构化数据,然后存入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银行数据,例如个人或企业银行账户的交易明细,要以机器可读格式与第三方共享并不容易。开放银行平台配套开放应用程序接口,以实现开放数据的开放访问和私有数据的共享访问。一个“开放API”并不意味着通过其访问到的数据都是开放的数据,而是指API本身的技术和标准是开放的,而只有获得拥有数据所有权者的个人或企业授权,才能够通过开放API访问私有数据。
金融数据共享的意义
(一)实现用户资产有效配置和规划
人类正从科技时代走向数据时代。在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金融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才能创造数据的价值。金融数据的价值在于关联,而普遍情况下数据是处于割裂和分散状态的,金融行业尤为突出。由于不同机构提供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其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和数据质量千差万别,比如个体在A银行有存款业务,在B银行有贷款业务,在C银行有理财业务,在D银行有担保业务,此时,个体行为产生这些金融交易数据,并拥有数据的所有权,而这4家金融机构经授权保管这些数据,由于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机构,造成同一个体的数据是割裂的,金融资源人为割裂在不同金融组织中,无法实现有效配置。
数据封闭对于用户,一方面无法对不同机构的产品、服务和费用进行全面了解和比对,现有的金融服务成为产品归集地,而无法进行个性化方案的而量身定制,或是需要用户提供密钥以登录账户后才能做出建议、面临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家机构累积的交易、信用记录等无法迁移、借鉴,账户和业务粘性被迫提升,无法达到最优均衡,资源无法有效配置。
实现金融数据共享,智能资产管理门户将成为用户金融活动唯一的入口,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上管理不同的账户,无需提供密钥、通过授权即可与其账户所在机构之外第三方分享和掌控自身金融数据,根据自身需要比较、选择金融服务产品,全方位了解自身金融数据,以便更好地管理资产、有效配置和规划资产。
(二)实现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转型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数据显示:2017全年贷款新增了12.6%,而银行业总资产只增长了8.7%。这表明,银行业正在由拼规模的传统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