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说爱读经典
2019-08-19徐岳
◎文/徐岳
读张爱玲: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张爱玲讲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只有几百字,够短的。
如果某些人要拉开架势写小说,也许会写成短篇,也许会弄成中篇,也许还会拉成长篇,但张爱玲没有那样做,她只写了个小散文,几百字,确实够短的。但其深意却颇能令人玩味。
一对青年男女说不认识,却常常碰面;说认识,却没说过一句话。然而一次偶然的相遇,男人只随意吐出了一句话,她却感动了一辈子。这句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噢,你也在这里吗”?他那语气是轻轻的,如一片白云,好像没一点分量;平平的,手片大一张纸,好像一览无余。说穿了,就是生活里随随便便的一句问话,一句“无话可说的话”。
就这样完了?
女的把此情、此景、此语记了一辈子,老了还记着,读者也被震撼着。这是为什么?
第一,女的那时候正处于“爱”饥渴的时候,因为“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就在这个独特背景下,那个常常碰面却没有开过口的男人主动向她打了招呼,“噢,你也在这里吗”?读者读到这里,还要注意一个妙处,他们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崭新的思索空间,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爱”在敏感之中,“爱”在偶然之中,“爱”在不经意之中。
第二,后来,这女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真爱。她被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老了就回味年轻时那男人在“晚上”“后门口”“桃树下”说的那句真情话……远的拉近了,近的推远了。真爱就这么永恒,就这么永远地留在心里了。
第三,大剪大裁的技巧。作者写女人的形象只三个字,“生得美”。写他们恋爱,时间是“春天的晚上”,地点是“立在后门口”,场面是“手扶着桃树”,这几个细节渲染出了“爱”的氛围。对她一辈子的不幸命运、心酸历史的概括更为简约,她“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县外去做妾,又几次三番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作者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写。
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剪大裁,文章无论如何是短不到只有这几百字的。
读周作人:一篇“最初级”“最简单”的爱情故事
周作人的《初恋》“最初级”“最简单”到“我不曾和她谈过一句话”。
但和她之间确实有过纯真的爱情,而且“我”确实感受过爱情的力量。
“我”写字时,那个“三姑娘”“抱着一只名叫三花的大猫,看我映写陆润庠的木刻的字帖”。这就是“初恋”的唯一的情节和事实,也是两人唯一的交往。也许有人认为,这怎么能算是恋爱呢?作者还说“也不曾仔细的看过她的面貌与姿态”。这样的恋爱实在太奇了。
但作者却振振有词,称这是“我的初恋”。
第一,“虽然非意识地对于她是很感到亲切,一面却似乎为她的光辉所掩,开不起眼去端详她了。”但几十年后回想起来,“仿佛是个尖面庞,乌眼睛,瘦小身材……”在这里,“我”的感觉完全是在不经意之间,但却是刻骨铭心的,坦率的,没有半点虚伪与矫饰的,所以他才承认她“在我的性的生活里总是第一人”。这“第一人”就算是“我”的名正言顺的初恋对象了。
第二,作者坦率地写了初恋的爱情是那么纯真,当然给了“我”力量。“每逢她抱了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地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这种爱深沉到“并不问她是否爱我”,“或者也还不知道自己是否爱着她,总之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尽力。”初恋的“初”被作者写到家了,爱情在心里,而不在大喊大叫。作者写出了爱的含蓄、朦胧和情的委婉、柔媚。
第三,她的死,使爱的湖面大突起,大跌落,震撼了“我”,也震撼了读者。尽管两人都没有任何爱的表露,然而她还是被人骂做“将来总要流落到拱宸桥去做婊子的”,最后没做婊子,却是患霍乱而死。骂她的人自然更高兴了。“我”呢?“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一切的一切,包括爱和恨都作为一种记忆而封存起来。
读朱自清:简说《择偶记》
这是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中最富幽默色彩的一篇,也极短小。
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谁个没有几次择偶的经历?朱自清先生当然也不会例外:共有四次。
第一次,那个小姐早夭,不了了之。
第二次,本来订的是那家的大小姐,但母亲嫌胖,怕不生育,要换人家的二小姐。女方家中生了气,吹了。
第三次,嫌是抱养的姑娘,也吹了。
第四次,选中了,就是后来的发妻。有趣的是相亲时,看的却是另外一位小姐,她脚小,中看。
这是相亲的幽默剧。幽默中可见那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文章越轻松,给人的感觉却越沉重。
有些人要把这四次择偶展开去写,写个万把字是不成问题的。但作者没有那样做。一、写每次择偶,选材都很严。所谓严,就是很典型、独特,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二、从前一次择偶过渡到后一次择偶,都很简练自然,中间没有繁琐的说明。三、一开头就开门见山。“自己是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了。”结尾戛然而止。最后一件事说完全文也就结束了。四、叙述口语化,凝练,朴实,入耳入心。
以上几篇都是谈情说爱的经典,其谈与说,各有各的妙处,都很值得我们仔细学习。